中醫診斷:
1. 疫毒留滯:
主證:病發於感染梅毒後10周左右。初起有發熱、頭痛、骨節酸痛,咽喉疼痛等症狀,2~3天後全身症狀漸消,而出現皮疹,形態各異,有如楊梅疹;有如翻花楊梅;有如楊梅豆;有如楊梅斑。皮損常見於胸部,次見於腰腹、四肢屈側、顏面及頸部,終發於手部。無痛癢或微有痛癢。不經治療可在1~2個月後自趨好轉,但數月,數年後可轉為晚期梅毒。
分析;本證為疫毒留滯體內,客於血中,尚在衛分,而見類似表證之表現;邪氣初犯,正氣尚存,雖無力驅邪外出,但可短期內與邪搏結,邪客血中,血溢脈外而發楊梅狀疹;邪正搏結較劇,則皮肉潰爛;正氣尚充,故不治可「療」。無痛癢說明邪毒初犯,氣機運行尚可。
2. 穢瘡結毒
主證:病發於梅毒後期。部位不限,隨處可發,或為肌膚,或為臟腑。病情兇險,危及生命。生於肌膚者,結毒腫凸,小如豌豆,大如胡桃,但無疼痛。漸漸破潰,瘡口凹陷,邊緣整齊,腐臭不堪,發於巔頂,可致顱頂塌陷;發於口鼻者,可致鼻塌唇缺;發於眼喉,可致眼盲喉破;發於骨節者,損筋傷骨,屈伸不利,拘急不展。
分析:疫毒邪氣入血走竄,循絡而發。發於肌膚尚可醫可治,發於臟腑則兇險岌岌。而邪毒深重,是辨證要點。邪毒侵及機體日久,日益深重,正氣漸衰,毒邪泛溢肌膚則肌膚潰爛,留於臟腑則器官受損。
3. 小兒遺毒
主證:一般發於小兒出生後3周至3月之間。嬰兒消瘦,肌膚乾枯,貌似老人。口角出現放射性皸裂,好了後結疤,手掌足底可有光亮斑片及大水皰;臀部皮膚剝脫,形成爛斑,鼻孔腫脹,有膿血性鼻涕,致嬰兒呼吸、吮乳皆感困難,甚者可致鼻骨塌陷,膝關節及踝關節附近可發生腫脹和劇痛,從而引起四肢不能運動。
分析:父母遺毒,染及嬰兒故出生後數周即可發病,並呈典型性發病特點,後果不良。毒氣從精道乘虛直透命門,以灌衝脈,遺毒兒女,毒稟先天,為惡候,皮損肉爛,方藥難及。
西醫診斷:
本病參考診斷標準如下:
一、一期梅毒
(一)臨床表現
有明顯性病接觸史。且於大小陰唇、舟狀窩、尿道外口附近,陰蒂或宮頸等處出現單個或多個圓形或橢圓形成潰瘍,邊緣隆起,無疼痛,周圍組織明顯水腫。
(二)輔助檢查
1. 滲出物檢查;用黑地映光法檢查硬下疳的滲出物,可發現螺旋體。
2. 檢測血清中特異性抗體。
二、二期梅毒
(-)臨床表現
有明顯一期梅毒表現後病灶消退2周~6個月於軀幹、四肢、面部與前額部出現斑丘疹、濾泡疹或膿泡疹。枕部可出現鼠咬狀脫髮;外陰、肛門及口部可見溼丘疹,中心稍凹陷,表面潰爛、滲出,不痛。
(二)輔助檢查
1.查找梅毒螺旋體:從病灶處腫大淋巴結中,針刺吸出液體中可查到梅毒螺旋體。
2. 血清學試驗為陽性。
三、晚期海毒
(一)臨床表現
特殊的病變是樹膠腫,多見於頭部、四肢或軀幹等處。可潰成陷瘡,邊緣垂直而下、邊發展現象,留下的疤痕宛如薄紙。
(二)病理檢查
組織學特點是顯著的肉芽性浸潤;且具有特殊的血管周圍性浸潤以及很多新形成的血管和淋巴管。
西醫診斷依據:
根據確切的性病接觸史、局部典型表現及疾病的發展規律可協助診斷。
鑑別診斷:
1.一期梅毒的鑑別診斷
(1)與硬下疳鑑別的疾病
①軟下疳:也有接觸史,好發部位亦同,但潛伏期短(2~5天),發病迅速,一般發現即已形成潰瘍,潰瘍性質柔軟,邊緣不整齊,表面覆膿性分泌物,自覺疼痛,膿液中可查見嗜血性鏈桿菌。
②糜爛性包皮龜頭炎:多因包莖及局部衛生差所致,但一般不形成硬性潰瘍,分泌物中可發現恥垢桿菌和雜菌,查不見梅毒螺旋體,自覺疼痛,附近淋巴結一般不腫大。
③生殖器皰疹:為簇集性小水皰,可破裂,但不易形成潰瘍,自覺瘙癢、疼痛,病程短促,附近淋巴結不腫大。
④疥瘡:外陰部為好發部位之一,與初的硬下疳相似,但瘙癢劇烈,尤以夜間為甚,可找見疥蟎,查不到梅毒螺旋體。
⑤結核性潰瘍:潰瘍大多為淺在圓形,孤立,多見於口、鼻、肛門、外陰皮膚與黏膜交界處,有時也見於口腔黏膜或皮膚,常伴內臟結核,潰瘍表面覆有痂皮,可查見結核桿菌。
⑥下疳樣膿皮病:易與硬下疳混淆,也為圓形或橢圓形淺在性潰瘍,但邊緣不整,有穿鑿,無典型硬度,膿液多,附近淋巴結腫大在治後即消退。無性接觸史,查不見梅毒螺旋體,病原菌為鏈球菌。
⑦急性女陰潰瘍:也為發生於女陰的潰瘍,呈圓形或橢圓形,多見於青年婦女,但炎症顯著,紅、腫、疼痛,常伴小腿結節性紅斑及口腔潰瘍,無性病接觸史,梅毒血清反應陰性,可查見粗大桿菌。
⑧症候群:外陰部可見潰瘍,但無特異性硬度,自覺疼痛,易復發,伴眼、口症狀,無性病接觸史,梅毒螺旋體陰性。
⑨皮膚白喉:可發生於女陰及肛周,潰瘍為不整形,邊緣銳利,有明顯炎性紅暈,潰瘍基底覆有灰黃色假膜,可查見白喉桿菌。
⑩糜爛性宮頸炎:應與發生於宮頸的硬下疳鑑別,不形成潰瘍,不硬,梅毒螺旋體陰性。
(2)與附近淋巴結腫大鑑別的疾病:有LGV、軟下疳、淋病、化膿性球菌感染和腹股溝淋巴結核等。
2.二期梅毒的鑑別診斷
(1)與二期皮膚及其附屬器梅毒鑑別的疾病
①與斑疹性梅毒疹鑑別的疾病
A.傷寒或斑疹傷寒:薔薇疹合併發熱,發疹多限於腹部,數目較稀少,全身症狀著明,肥達反應或外斐反應陽性,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B.玫瑰糠疹:皮疹橫列橢圓,長軸與肋骨平行,中央多呈橙黃色,邊緣則呈玫瑰色,上覆糠狀鱗屑,自覺瘙癢,淋巴結不腫大,無性病接觸史,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C.藥疹:於軀幹可出現大小不等的紅斑,但發生迅速,瘙癢著明,有服藥史,繼續服藥可加重,停藥後可迅速消退,無性病接觸史及硬下疳,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D.花斑癬:皮疹顏色可有紅、淺黃、褐黃、暗棕色,甚至黑褐色。紅色者應與玫瑰疹鑑別,白色者應與梅毒性白斑鑑別。花斑癬經過中皮疹顏色多樣,傾向融合,有糠狀鱗屑,無性病接觸史,鱗屑鏡檢可見大量糠秕孢子菌,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E.脂溢性皮炎:發生於軀幹者呈黃紅色圓形或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斑疹,境界明顯,自覺瘙癢,好發於多脂區,表面有脂樣鱗屑,無性病接觸史,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F.其他:尚有瘤型麻風、多形紅斑、白化病、特發性點狀色素減退症及老年性白斑等。
②與丘疹性梅毒疹的疾病的鑑別
A.扁平苔蘚:應與溼丘疹鑑別。皮疹為多角形,有蠟樣光澤,表面有威氏紋,經過遲緩,瘙癢劇烈,泛發者少,發生於陰囊者常呈環狀,無性接觸史,梅毒螺旋體及血清反應陰性。
B.尖銳溼疣:應與扁平溼疣鑑別。系HPV引起,呈菜花狀,基底常有蒂,呈粉紅色,查不見梅毒螺旋體,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C.結核性苔蘚:與小丘疹類似,但顏色較淡,見於結核病患者,結核菌素試驗陽性,無性接觸史,梅毒血清反應陰性。
D.點滴狀銀屑病:皮疹為帽針頭大小淡紅色扁平丘疹,表面有厚積多層銀白色鱗屑,剝除鱗屑後有篩狀出血點,散在發生,不呈簇集狀。
E.其他:還有尋常痤瘡、脂溢性皮炎、多形紅斑和毛囊角化症等。
(2)與二期黏膜梅毒疾病鑑別的疾病:有病毒性咽炎、細菌性咽炎和鵝口瘡等。
(3)與全身淋巴結腫大鑑別的疾病:有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結核、淋巴細胞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與蕈樣肉芽腫等。
(4)與二期骨關節梅毒鑑別的疾病:有風溼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淋菌性關節炎和急性骨髓炎等。
(5)與二期眼梅毒鑑別的疾病:有淋菌性眼炎、病毒性眼炎、麻風、症候群、症候群和強直性脊椎炎等合併的眼病變。
(6)與二期神經梅毒鑑別的疾病:結核性腦脊膜炎、腦膿腫、腦炎、腦血栓形成、腦出血、腦栓塞、腦血管硬化與腦腫瘤等。
3.晚期梅毒的鑑別診斷
(1)與晚期皮膚梅毒鑑別的疾病
①與結節性梅毒疹鑑別的疾病
A.尋常性狼瘡:結節小,常陷沒於皮內,呈褐紅色,浸潤較輕,性質柔軟,破潰後常融合形成較大潰瘍,好發於顏面及口鼻附近,破壞組織而致毀容。
B.風溼性結節:應與近關節結節鑑別。較近關節結節小,有紅、腫等炎症徵象,存在時問短,伴急性RF的其他症狀。
C.其他:還有瘤型麻風等。
②與皮膚樹膠腫鑑別的疾病
A.瘰癧性皮膚結核:發生於皮下組織,易侵犯淋巴結,以頸部淋巴結多見,也可見於四肢,經過緩慢,不易康復。破潰後形成的潰瘍邊緣菲薄不整,如鼠咬狀穿鑿,常形成竇道,分泌物稀薄,混有顆粒,後形成條索狀瘢痕,抗結核治療有效。
B.孢子絲菌病:沿淋巴管徑路排列,初發可為無痛、堅硬、可活動的結節,以後軟化、破潰形成潰瘍,但潰瘍周圍無梅毒浸潤,分泌物可查見孢子絲菌。
C.慢性小腿潰瘍:多伴小腿靜脈曲張,初發無結節,潰瘍表面有膿液,不破壞骨質。
D.其他:還有壞死性皮膚腫瘤等。
(2)與晚期黏膜梅毒鑑別的疾病:有瘤型麻風、症候群和鼻咽癌等。
(3)與晚期生殖器梅毒鑑別的疾病:有LGV、腹股溝肉芽腫、前列腺癌、子宮肌瘤與卵巢囊腫等。
(4)與晚期運動系梅毒鑑別的疾病:有化膿性骨膜炎、骨髓炎、骨炎、各種骨腫瘤、風溼性關節炎、骨關節結核、老年性關節炎和皮下纖維瘤等。
(5)與晚期眼梅毒鑑別的疾病:有結核或麻風性間質性角膜炎、腦腫瘤等合併的眼病變。
(6)與心血管梅毒鑑別的疾病:有高血壓、主動脈硬化症、冠心病、風溼性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及縱隔腫瘤等。
(7)與晚期神經梅毒鑑別的疾病:有結核性腦脊膜炎、腦膜腫瘤、腦血栓形成、腦出血、腦栓塞、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與腦腫瘤等。
【申明:本文由第三方發布,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本網站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網發布或轉載文章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作品內容、智慧財產權和其它問題需要與本網聯繫的,請發郵件至tousu@mail.39.net;我們將會定期收集意見並促進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