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女兒跳樓身亡,對女兒假關心的媽媽目睹全過程。
「媽媽,你愛我嗎?」說完這句話,林茉莉毅然決然的跳下了陽臺,當場身亡……
林茉莉是全校第一,是爸爸媽媽們的驕傲,可就在她16歲那年選擇自殺身亡。
這個橋段出現在臺灣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一直被當寶貝培養的林茉莉竟然會選擇自殺來結束自己的生命。
茉莉的爸爸是學校系主任,媽媽是留美碩士,林茉莉出生在書香世家。
林茉莉一直是媽媽的驕傲,家庭聚會、家長聚會,林茉莉的成績一直是媽媽們談論的點。
「我也沒有採用什麼方法,主要是孩子爭氣,作為家長關鍵是用心。」每次茉莉的媽媽發言都是用這句話來表達自己做媽媽的成功。
而他們想不到的,林茉莉的成績是媽媽一點一滴逼出來的,做錯一道題不能吃飯,如果上大學選擇中文系就是丟臉,茉莉的選擇必須聽從媽媽的安排。
媽媽一直覺得茉莉是一個聽話的好孩子,茉莉的成績恰恰也能夠體現出自己教育的成功。
可媽媽不知道的是茉莉的壓力有多大,娛樂時間全都沒有,只有做題做題。
在長期的壓力下,茉莉甚至拿偷東西來緩解自己的壓力,當看到媽媽帶著自己偷來的發卡時,茉莉的心裡閃過一絲愧疚,但隨即消失不見,這種釋放對茉莉來說很新奇,也很解壓。
自殺的爆破點是在一個很平常的早上,茉莉的媽媽做好了一家人的飯菜,還在說著茉莉的數學成績沒有滿分,只有中文成績好不行,上中文系太丟臉了。
茉莉悄悄收起自己獲得文學獎的作品,那個作品讓無數人認可,但就是媽媽不認可。
在下午偷偷參加作者的籤名會的時候,本想有時間能夠和作者好好交流,但是媽媽的奪命連環電話硬是把茉莉叫回了家。
晚上茉莉一邊做題一邊哭,越來越覺得根本沒有人愛自己,唯一關心自己的媽媽也只是為了凸顯自己的成就感。
茉莉本身就有憂鬱症,越想越覺得自己是被世界拋棄,於是脫掉了鞋子,邁上了陽臺……
長時間以來,大家對於孩子,往往是說聽話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可是這樣的不是你的孩子,而是另一個你期望的自己。
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顏色,如果非要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給他上顏色,一個沒有獨立思考的孩子,你還會喜歡嗎?
其實每一個孩子都是父母們的驕傲,每一個父母都想讓孩子好,可是這個「好」字就害了不少人。
有時候把握不好這個「好」的度,讓孩子產生抑鬱、叛逆、甚至會出現生命的危險。
有的媽媽是「狼性」心理,一次不聽就又吼又叫,短期內是看出來了效果,但是大家都這種方式產生的負面作用。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孩子的成長期間,孩子們偏離方向時,及時的給出指正,但是我們應該允許每一個孩子的發展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