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哥魚」被拿掉所有的魚刺切成片,肉看起來很厚,用來涮火鍋
「粗皮那哥,有錢買無,無錢勿捏,捏了臭腥。」 孩提時的筆者生活在一個食物貧乏的年代,到榮隆街口商平市場憑魚票排隊買「巴浪魚」(學名:藍圓鯵)時,前面這句耳熟能詳的民謠便是筆者接受到的啟蒙教育。因為在那個年代,「那哥魚」和「巴浪魚」都是少數能買到而且買得起的魚,而「那哥魚」的鮮甜程度要比「巴浪魚」好得多,這民謠為了讚美「那哥魚」,對買不起「那哥魚」者帶有些許歧視的味道。
「那哥魚」學名叫長尾多齒蛇鯔,其肉質甜美,在潮汕沿海產量比較高,是汕頭人做魚飯、魚丸的主要魚種之一,其最大的缺點就是魚刺特別多。汕頭小孩如果能獨立吃「那哥魚」,那吃魚的基本功就算是過關了。於是,「如果那哥魚沒有魚刺」便成為愛吃魚的人的一種夢想。
日前的一個傍晚,筆者被兩位美女朋友帶到金砂鄉那個大池塘上去吃飯,一看到那招牌寫著「池塘」字樣,心裡便很是反感,因為愛海鮮的緣故,對於池塘魚本人一直不屑一顧,就算偶爾吃點草魚,也要找海草魚才動筷子。無奈兩位美女硬拽,還說有沒有魚刺的「那哥魚」,這可打起了精神。
這裡的「那哥魚」擺盤還是很規整,「那哥魚」被切成片,肉看起來很厚,用來涮火鍋。及至入口,鮮甜、果然毫無魚刺,於是趕緊請來老闆。胡老闆是廚師出身,他說金砂鄉原本做魚冊相當出名,「那哥魚」和「竹筍魚」都是做魚冊的主要原材料,都是魚刺非常多的魚。為了做魚冊,把「那哥魚」進行拍打,取出魚刺,自然是一手絕活。這「那哥魚」片的口感好,重要的是對「那哥魚」的挑選,第一要母的,公魚的肉質太松。第二要大,每條必須0.6公斤以上。第三要新鮮,甜度才足。
製作過程除了拿掉所有的魚刺,切的時候還要注意刀法,還有就是「那哥魚」片一般都是今天製作好,溜過加鹽的粉水,然後低溫保存,瀝去魚肉片中的水分,明天才賣,這樣吃起來口感才Q。涮火鍋的時候湯燒開,馬上轉為中火,用「三吊湯」的手法去涮,味道便更為絕妙了。
魚吃完後才發現湯底有好料,那是上好的鴿胸肉,怪不得湯水那麼好喝。這時店老闆有些得意,他說如果有空這鴿胸肉他還能片成山珍中的野雞崽子,那才叫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