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溥儀:人間的悲劇,莫過於在懵懂中永久失去

2020-12-16 挑燈看歷史

電影《末代皇帝》劇照

01

當溥儀在紫禁城的屋頂上看著遠方發呆時,他想,外面的世界一定很美。

溥儀不會想到,多年後他身居圍城之外,在故宮門口排隊再想進去,還會有一句「我今兒回自個兒的家,還要買門票」的感慨。在溥儀的少年時代,紫禁城之外的那個世界是陌生的,自由的,只因他是大清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帝,自從六歲遜位那年,他幼小的心靈上空就已經布滿陰雲。當年溥儀年歲尚小,衝齡踐祚的他,體會不到至高無上的滋味,當他漸漸長大,開始對權力充滿向往時,他傳襲百年的皇位已經在他懵懂時徹底失去。

所以,溥儀不可能是快樂的。

如果說溥儀得到過人性的溫暖,不是來自他不常見面的生母,而是來源於他的乳母王焦氏。她沒有文化,卻教他怎樣尊重下人,怎樣做一個好皇帝,她用樸素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教他做人的道理。然而,在溥儀九歲的時候,太妃們瞞著他偷偷地將王焦氏送出宮外,此後,這位年幼的皇帝身邊再也沒有一個可以依賴的精神支柱,他的世界開始坍塌。

三歲那年,溥儀被帶出醇王府,來到一位奄奄一息的老太婆面前,那個人就是慈禧。當三歲的溥儀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見到彌留之際的慈禧時,竟「哇」的一聲哭了起來。

我們通常用「醜得嚇人」來調侃別人,但溥儀這一哭,真是嚇的。

如果用幾個字概括溥儀的前半生,基本上幹了兩件事:繼位和退位。

辛亥革命之後,六歲的溥儀第一次遜位,他只能整天待在故宮,皇帝的尊號還在,紫禁城仍沿用宣統紀年,在他的小朝廷裡,還沿襲著以前的制度和習俗,只是他的王國太小了點,小到不及一座城池。童年的陰雲和失落讓溥儀漸漸成熟的心理出現扭曲,他習慣於虐待身邊的太監,在他眼裡,他們甚至沒有作為「人」的尊嚴和底限。

總管太監張謙和領著一群小太監陪溥儀玩耍,帝師陳寶琛在毓慶宮教他讀書寫字,實在無聊時他會一個人爬到房頂上看晚霞,那裡仿佛有他的抱負和理想。失落的小皇帝躺在高高的房頂上,他覺得命運對他不公。照相,騎駱駝,餵螞蟻,溥儀幾乎試遍了所有排遣無聊的方法,很多個夕陽西下的黃昏和傍晚,他常常一個人跑到紫禁城偌大的院子裡,無限傷感地望著高牆上四角的天空。作為一個悲劇主角,他似乎只能以這種方式打發時光。

他覺得這樣的日子沒有意思。

02

紫禁城外,市井商販的吆喝,車馬往來的喧雜,部隊路過時嘹亮的軍歌,所有這些,孤獨的溥儀都能聽到,他身邊的太監們稱此為「響城」。與自己的孤獨和冷清相反,高牆對面的民國地界裡堪稱歌舞昇平,尤其到了吃飯時間,中南海還會有軍樂演奏,用張總管的話說是「簡直鐘鳴鼎食」,溥儀知道,那是民國的大總統要進餐了。袁大總統還幾次到昇平署來借切末,請名角到府上唱京戲,與幾年沒聽戲的隆裕相比,袁世凱的業餘生活確實夠豐富。

每逢元旦和溥儀生日,袁大總統會派人到他的小王國來問安,只有那個時候,溥儀才莊重一回,滿心歡悅地穿上皇帝的新衣、戴上朝珠,於乾清宮的龍椅上正襟危坐,等候禮官、遺老和民國代表的朝賀,也只有那時候,溥儀才感覺自己是一個「皇帝」。

這種錯覺讓溥儀和王公們嗅到了一種政治氣味,他們覺得老袁並不想安分地做什麼民國總統,而是在營造一種別樣的氛圍。到頭來,溥儀和他的老夥伴們還是錯了,袁世凱確實不想做總統,也想重返帝制,但要推上皇位的人不是他溥儀,而是他自己。

巨大的落差讓溥儀和耆老們感到一種深深的絕望。

後來,溥儀有了一位英文老師,莊士敦。從這位崇尚中國古典文化的英國「帝師」那裡,溥儀開始接觸西方世界,他枯燥無趣的生活開始有了一點轉機,相較於鬥蟋蟀、玩螞蚱、捏泥人這類遊戲,莊士敦進宮以後,溥儀的眼界明顯開闊,他覺得以前的遊戲都是小兒科。溥儀喜歡上了照相,儘管相片上的他仍舊帶著抑鬱的皇族氣質;他不再騎駱駝,而是迷上了自行車;在莊士敦的「洗腦」下,溥儀還剪下了祖宗的辮子,取了一個英文名字,亨利。

溥儀數典忘祖的追趕時髦,引發了他與光緒遺孀的一場家庭風波。

說是家庭風波,一旦沾上皇室,就不是家庭的事兒了,性質也瞬間「升華」。溥儀正處於青春期,叛逆是必然的,自己又是皇帝,所以他堅決不向他的嗣母們低頭。鬥不過皇帝,端康太妃便把溥儀的祖母和生母叫到宮裡訓斥一番,迫於壓力,十幾歲的溥儀勉強向端康下跪認錯。大清雖亡,但紫禁城裡的禮樂還在,大清冷酷的倫常還在,溥儀本以為這場風波已經過去,生活也應該掀開新的篇章,卻不知他的生母在回到王府的第二天吞服鴉片自殺了。

少年溥儀的憂鬱不是沒有原因,他經歷的事情太多了,他身上的悲劇也太多,哪怕他只是一個孩子。除了生母的離世,他還記得幾年前的那次國喪:清室遜位以來,隆裕太后沒有一天不感到愧疚,她覺得自己是斷送祖宗江山的罪人,日復一日,積鬱成疾。在大清傾覆的第二年,四十五歲的隆裕含恨而逝,在她靈堂的正中央,寫著四個大字:「女中堯舜」。

幾年來,紫禁城一直被籠罩在死氣沉沉的陰霾裡。

在紫禁城外不遠的醇親王府,溥儀的父親載灃正安靜地過著他的小日子。辭去監國那天,訥於言辭的載灃說了一句「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連他隔壁的鄰居都看得出來,載灃如釋重負。

祖父是皇帝,兄長是皇帝,兒子也是皇帝,自己又是曾經的攝政王,現在回來抱孩子,對此,載灃也頗感無奈,不愛江山愛生活,天意如此,梁元帝、陳後主、南唐李煜,不都是天賦異稟的文藝青年嗎?宋徽宗趙佶更牛,天生不是當政治家的料兒,卻是個才華橫溢的書畫家,他的花鳥作品和獨樹一幟的瘦金體堪稱一絕,至今無人能及。還有那位熱愛生活的明熹宗朱由校,身為魯班傳人,也練得一身精湛的木匠手藝。

造物弄人,怪只怪他們生錯了人家。

03

1917年,溥儀收到一份夢幻的禮物,平靜的生活同時被打破。

這年的7月1日凌晨,北京城門大開,以忠於清室而聞名的辮子軍魚貫而入。老臣張勳換上前清官服,頭戴紅頂花翎,同王士珍、江朝宗、吳炳湘、康有為、梁鼎芬、沈增植、勞乃宣、萬繩栻等數十人,在內務府總管世續的引領下,見到了溥儀。

十一歲的溥儀端坐養心殿,看著眼前這位頭髮花白的老臣,恍若夢境。

對於張勳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他的一場夢?苦等那麼多年,為的就是看到大清「中興」,看到大清皇帝再一次坐在紫禁城的龍椅上。正如他後來所說:「大家公推我出來,即使他們騙了我,為這件事,死我亦心甘情願。」如此說來,張勳也算夢想照進現實,至少這一刻,他是幸福的。

然而,有時候真相不是雞湯,並不那麼讓人熱淚盈眶。

這一切,對張勳是幸福時光,對遜帝溥儀,卻只是一場表演。

甚至,從業餘演員溥儀的演技來看,還是一場不走心的表演。

在此之前,溥儀的老師陳寶琛已經對他做足了功課:按照君臣禮儀,張勳可能會怎麼說,你應該怎麼回答,用什麼表情和語氣,這些都要慎重,萬不可輕率,以免貽笑大方,為老百姓留下茶餘飯後的談資和把柄,史書上也會是一處敗筆。一番培訓下來,陳老師這才放心。

這些,張勳不會知道。

「夢想被嘲笑」的窘況大概就是這樣吧。

年過六旬、拖著一根花白辮子的張勳,對著溥儀行三拜九叩的大禮,踏實而笨拙。他的字典裡沒有年邁,沒有力不從心,只有忠誠。跪拜之後,張勳的情緒略顯激動:五年前,隆裕皇太后不忍因一姓之尊榮讓百姓遭殃,方才詔令共和。誰知辦得民不聊生,共和不合咱的國情,只有皇上復位,萬民才能得救。

張勳的這些話,在溥儀意料之中,準確地說,在他的老師陳寶琛意料之中。按照陳老師的事前指點,身為大清國的皇帝,要謙遜應答,「示以聖德」。於是,年紀不大的溥儀也先來一套揖讓之辭:我年齡太小,無才無德,恐不能當此大任。

張勳說:皇上睿聖,天下皆知,過去聖祖皇帝(康熙)也是衝齡踐祚。

溥儀:這樣的話,那個黎總統呢,咱也要給他優待條件?

張勳:跟他不用客氣,讓他自己退位,皇上準他的奏就是了。

最後,溥儀按陳老師的原話,結束了這場對話:既然如此,我就勉為其難吧。

當日,溥儀連下九道「上諭」,宣布恢復年號。民國六年成了「宣統九年」。

唯一不和諧的是,總統府依然懸掛著中華民國的五色旗。

可惜,一切只是一場華麗的夢,僅過了十天,在舉國的討伐聲中,復闢事敗。

寂靜的紫禁城裡,十一歲的溥儀不禁放聲大哭。只做了十二天皇帝的溥儀迎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退位。

這一年,蔡元培已是北大校長,陳獨秀也做了大半年的文科系主任。

時代的洪流如此,歷史的車輪如此,帝制的結局似乎早已註定。

1924年,張勳病逝後的第二年,溥儀被趕出皇宮,自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流亡生涯。

直到新中國成立,溥儀作為日本的傀儡,從蘇聯被引渡回國,政府給他介紹了對象,成了家,安排了工作,曾經萬人之上的天下共主,成為北京植物園裡的一名園丁。

一切策劃和安排,符合社會主義改造的經典案例,的確可以成為青史上的一段佳話。

儘管,曾經萬人仰視的皇帝,常常被新成家的悍婦撒潑式欺凌。面對那些家暴,他只能毫無怨言,默默承受,政府介紹的還能不賢良淑德?儘管,在後來那場排山倒海的革命中,病入膏肓的溥儀無人救治,只能眼睜睜等待死亡的來臨。而自己出版《我的前半生》的稿費與畢生積蓄,早已被那位名義上的妻子緊握在手中。甚至,那個女人直到他死後,還在以「妻子」的名義消費自己。

一切都像一場盛大的人間悲喜劇。

彌留之際,也許溥儀會覺得,與前半生的流亡相比,他的後半生更像一個傳奇。

-End

相關焦點

  • 末代皇帝溥儀獻寶
    1950年,社會各界紛紛捐資支援抗美援朝戰爭,末代皇帝溥儀思來想去,從自己棉衣中,取出一件自己保存了26年的寶貝,獻給國家。 1924年,馮玉祥旗下軍隊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紫禁城,在那個慌亂的時刻,溥儀根本沒有時間帶走些什麼,最後也只是帶走了少量的文物字畫,在這些珍品中,一枚叫「田黃三聯璽」東西被他夾帶帶走
  • 越南末代皇帝:結局比溥儀還要差很多,但皇后卻比婉容要漂亮幾分
    (註:末代皇帝往往都是一個悲劇的群體,如果說溥儀是經歷悲慘的皇帝,有一位末代皇帝可能覺得不服氣,他就是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晪,即保大帝。)圖:年幼的阮福晪。阮福晪,原名阮福永瑞,是越南最後一個王朝阮朝末代皇帝,1913年年出生,12歲時在順化紫禁城登基,成為安南國王,年號「保大」。
  • 末代皇帝溥儀其實是「可憐」的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清朝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字耀之,號浩然。也稱清廢帝或宣統帝。經多次磋商,雙方達成優待清室條件八條:清室退位後暫居官中,日後移居頤和園;仍用皇帝尊號,民國政府以外國君主之禮相待;每年提供400萬兩的費用;特別保護皇家私有財產等等。民國元年(1912年)二月十二日,隆裕皇太后臨朝稱制,以太后名義頒布《退位詔書》,溥儀退位。
  • 末代皇帝溥儀晚年上戶口,家庭住址嚇壞工作人員
    末代皇帝溥儀晚年上戶口,家庭住址嚇壞工作人員。眾所周知,每個朝代的亡國之君下場都是比較悽慘的,下面我們要說的就是中國的最後一個皇帝溥儀。末代皇帝溥儀的一生,足夠曲折,足夠有戲劇性和故事性。所以,提到中國的近代歷史,誰都無法避免溥儀。
  • 《百家講壇》主講喻大華來蘭籤售新書《末代皇帝溥儀》
    「皇帝專業戶」來蘭講清史  《百家講壇》主講喻大華來蘭籤售新書《末代皇帝溥儀》並與讀者交流 >  「講完溥儀我還想繼續講皇帝」喻大華接受本報記者採訪  每日甘肅網-蘭州晨報訊 (記者 魏娟) 12月12日下午,《百家講壇》主講之一、遼寧師範大學教授喻大華攜新書《末代皇帝溥儀》來到蘭州書立方書城,舉行新書甘肅首發式,並為廣大讀者籤名售書。
  • 末代皇帝也是月光族?溥儀第一個月薪水都買了什麼?
    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封建帝制社會曾經在歷史長河中佔了極大的比重。如果通過記載將中國的皇帝數量進行一次統計,就會知道,中國一共出了495位皇帝。而溥儀,就是中國最後一個王朝-清朝的最後一個帝王,被稱為末代皇帝。
  • 末代皇帝溥儀回憶悲慘童年:餓急了吃魚飼料,身體被宮女掏空
    其實我們也是受到了古代影視劇的一些「欺騙」,古代人的生活並沒有電視劇中演的那樣好,尤其是等級森嚴的封建統治社會下,人們的生活還是比較苦悶的,生活的好的也只有那一些王公貴族的統治階級,平民百姓的生活很難,難到我們難以想像。有些人想像著自己穿越的古代成為王子公主,甚至有的人希望自己穿越到古代成為皇帝,但是古代的皇帝雖然看起來掌握天下大權,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好。
  • 越南末代皇帝阮福晪:客死他鄉,他的皇后比溥儀的皇后婉容還漂亮
    當我們收到末代皇帝的時候,內心總會有一絲悽涼的感覺。這一點從我們自己的末代皇帝溥儀身上就可以看得出來,作為中國歷史上的最後一位皇帝,腿溥儀的一生幾乎都是傀儡。可能只有在建國後的最後幾年,他自己才找到了一絲自由的感覺。
  • 末代皇帝溥儀的骨灰被妻子遷出八寶山,知道真相的你定會哭笑不得
    末代皇帝溥儀的骨灰被妻子遷出八寶山,知道真相的你定會哭笑不得   上下五千年的中國,見證了多少朝代的興起與衰落,記錄了眾多盛世帝王的雄才偉略,豐功偉績,當然也譜寫著許多末代皇帝國破家亡、下場悽慘的悲歌。
  • 開國元首與末代皇帝:毛主席過春節私宴溥儀
    毛主席春節宴請溥儀的故事廣為流傳,1962年新春佳節,毛主席私人宴請末代皇帝溥儀,特請章士釗、程潛、仇鰲和王孝範四位名流鄉友作陪。家宴設在頤年堂。當時國家正值困難時期,一切從簡。毛主席邊吃邊對溥儀說:「我們湖南人最喜歡吃辣椒,叫做『沒有辣椒不吃飯』,所以每個湖南人身上都有辣椒味哩。」說著,他夾起一筷子青辣椒炒苦瓜,置於溥儀位前的小碟內,見他吃進嘴裡,笑著問他:「味道怎麼樣啊?還不錯吧!」溥儀早已辣出一臉熱汗,忙不迭地說:「不錯,不錯。」
  • 浚然:三次扮演末代皇帝溥儀的煙臺小夥(組圖)
    《長春往事》裡扮演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 《金戈鐵馬》裡扮演溥儀《青禾男高》裡扮演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2014年浚然首次在長春拍攝由著名導演金鐵木和鄧斐導演聯合指導的大型紀錄片《長春往事》裡扮演末代皇帝 愛新覺羅.溥儀,從此踏上了出演溥儀的特型演員之路!此片榮獲「讓歷史告訴未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全紀錄主題活動系列片二等獎及系列片最佳攝像獎。同年10月,浚然又一次在寧才導演和唐六一導演聯合指導的32集電視劇《金戈鐵馬》裡再次扮演溥儀,深受兩位導演的讚賞!
  • 清朝滅亡之後,為什麼沒有人敢殺掉末代皇帝溥儀呢?
    大家好,歡迎來到「品味人文歷」的百家號,今天小編為大家講一講古達皇帝的故事。自古以來每個朝代的更換都是避免不了的。周朝把江山延續了800多年。最後還是把江山給丟了。後漢只存在三年,北遼只有18個月,但終究還是風水輪流轉,憑什麼你家一直霸著,逃不過朝代的更換,每個朝代自然就會有那麼一個倒黴鬼,也就是末代皇帝,在那些站最後一班崗的皇帝中,誰又最倒黴,誰又走了運呢?一般來說這樣的人會被除掉,以免後患。但是也是有例外的。就像一個當家的發了善心,也可以說是上一個積了德,末代皇帝得了善終的只有兩個,後周恭帝,柴宗訓。
  • 末代國舅潤麒,追隨溥儀大半生,晚年遊故宮,與胡亂講解導遊辯論
    1987年10月,一部由義大利著名導演貝納爾多·貝託魯奇執導的傳記電影《末代皇帝》成功上映。這部影片講述了中國最後一任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從登基為帝到成為一位普通中國公民的人生歷程。潤麟的哥哥潤良,娶了醇親王載灃長女、溥儀的大妹愛新覺羅·韞媖為妻;而姐姐婉容,則經過了皇室舊臣的千挑萬選,嫁給末代皇帝溥儀,成了末代皇后。成年後,潤麒娶的妻子是溥儀的三妹,也就是人稱"三格格"的愛新覺羅·韞穎。
  • 末代皇帝溥儀最喜歡吃什麼?原來我們最常見的一種食物,對他竟是...
    熟悉中國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中國的末代皇帝是溥儀,一個極具傳奇色彩的人,這裡就來給大家介紹下,溥儀最喜歡吃的一種食物,不得不說,末代皇帝最喜歡吃的東西還是非常接地氣的,具體是怎麼回事呢?一起來看看吧。
  • 末代皇帝溥儀6歲就被宮女謀害得不能生育?太悽慘的一生!
    中國末代皇帝溥儀傳奇的一生清朝末代皇帝溥儀,據說六歲的時候就在宮女的引導下破了處男之身。每日通宵達旦,落下了病根,終身沒有性能力。導致後來皇后出軌,妃子文繡要和他離婚。而溥儀在太醫院就陽痿的就診記錄,一直在求治。
  • 末代皇帝溥儀的七個漂亮妹妹,她們都嫁給了誰,如今過得怎樣?
    說到我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想必懂點歷史的都知道,他就是宣統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作為清朝最後的一位皇帝,他的一生非常富有戲劇性,因此國內關於他的影視作品很多。然而由於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嚴重,而作為末代皇帝溥儀的妹妹卻鮮有人知道。
  • 溥儀被趕出宮,養心殿中留下照片,揭露末代皇帝不為人知的秘密
    末代皇帝溥儀,或許讀者們都不陌生,並且在談及晚清時,他也總是跑不掉的話題。關於溥儀,能說的東西其實很多,至於那些老生常談,小編就不囉嗦了。今天,小編給您看一張養心殿的老照片,因為它隱藏著一個關於溥儀的秘密,究竟是什麼呢?
  • 《末代皇帝》一個真正的傀儡皇帝
    導演和編劇都是外國人,可能是出於被中國這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神秘國度所吸引,或者是對清末民初中國社會動蕩不安的社會現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又或者僅僅是對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的同情才造就了這部經典之作。《末代皇帝》義大利導演貝託魯奇以一種藝術的手法表現了溥儀的一生。
  • 1932年偽滿洲國皇宮,溥儀在這裡第3次登基做「皇帝」
    【溥儀】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他一生3次退位,3次登基,頗具傳奇。而最後一次卻甘心被日本人利用,做起了連囚徒都不如的「傀儡皇帝」,成為名副其實的「滿奸」。這組照片展示了日本人為其修建的偽滿皇宮,相比紫禁城,寒酸的可不是一點半點。
  • 末代皇帝溥儀去世後,大清已滅亡50餘年,為何他能被葬入皇陵?
    愛新覺羅·溥儀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作為亡國之君,一生三次登上帝位,三次被趕了下來,估計是歷代皇帝中極其坎坷的一位了。溥儀去世的時候是1967年,此時大清已經滅亡了50多年,為啥他最終還能葬入清朝皇陵中呢?溥儀作為清朝最後一個皇帝,在清朝滅亡半個世紀後還能埋入皇陵裡,需要感謝一個人,她就是李淑賢——溥儀一生娶過五位妻子,而李淑賢是他最後一任妻子,是陪伴他走到生命盡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