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炳生,這個名字對於許多人可能甚為陌生,不過他創立上世紀80年代的永和豆漿對很多人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個濫觴於臺灣的品牌目前在大陸已擁有500多家門店,而目前擴張的步伐仍未間歇。
他說:「創業這些年來,我一直以三分傻勁、七分幹勁和永不放棄的決心繼續努力。」
林炳生,從創業起,他的人生經歷了王國維所說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第二境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林炳生在創業之前,,他覺得做食品是比較簡單的事情。他賣縫紉機,做過房屋中介,也擺過地攤,開過計程車。跟推銷縫紉機和銷售房子相比。但是食品做出來,如果吃得不安全,它就會變成一個引爆點,所以我戰戰兢兢的,從一個小店到涉入一個簡單的產品——銷售低溫的豆漿。
1985年,林炳生累積了幾十萬元的資金,並且找了兩個夥伴。其中一個夥伴做了兩個月後,就不想做了,覺得做這行太辛苦了,看不到未來,不做了。另外一個同事,覺得這個比賣縫紉機還辛苦,做了半年,更看不到希望,當時一個月的業績只有幾十萬臺幣,不久另一個同事也退出了。
2002年,林炳生第一次來到了祖國大陸,在福州吃早餐的時候,用一塊錢喝了一杯豆漿,還有一個包子,還找了他三毛錢。他還記得那個老闆娘邊用手抓油條,邊用手抓著鈔票給他,這個鈔票都油膩膩的,放在口袋裡面都覺得很汙穢。就在這個時候他悟出了一點,這是一個機會點——要讓大家飲食方便、衛生和清潔,而這種模式在大陸比較少。
之後,他便開始行動,最初是委託福建的朋友幫代工永和豆漿的產品,做一個試水銷售。把豆漿賣了成都、武漢、長沙和福建等地方,但每次去收帳的時候,林炳生卻都被迫成了酒鬼,他就意識到在沒有建設品牌的情形下,你沒有辦法把很大的資源投入行銷市場。
市面上有很多加盟永和的,而山寨的也比比皆是,數據顯示山寨的店面超過一千家。所以,我想永和豆漿滿足這種基礎消費需求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之後他做了一個區域大聯盟的模式,這是結合區域地方的朋友想加盟合作的需求,跟公司合資,他們叫做三道供應:經道、商道和人道。在這種情形下,就要加強發展餐飲的工業化、標準化和簡單化的模式。
西式快餐在標準化和規範化方面做得非常好,而中式快餐卻還有一些瓶頸,不過我相信這些瓶頸會在創新的機制下逐漸破解。
過去每個地方的飲食習慣都有不同的口味,但是在連鎖快速的發展下,為了經濟結構的需求,就必須在中央工廠裡做好很多的標準化和規範化的商品,以在門店裡面經過簡單的操作就可以讓顧客享受。
中國的氣溫,南部溫度和北部溫度有時候一差就差十幾二十度。泡豆泡得不足,豆發育不良,磨出來沒有漿;泡過頭,已經沉澱,對身體則有傷害。這時就用先進的科技突破了過去的傳統,可以用幾秒鐘的時間完成炮豆,而且營養完全不流失,安全係數也很高。
從2005年開始,林炳生開拓了快餐連鎖之外的一個事業——豆漿粉,在經濟快速發展的情形下,已經不能用現磨來滿足消費市場的需求。
大豆蛋白做的素食產品,不管在東南亞、歐美,素食人口的成長非常可觀,而整個中國市場還處於正在萌芽階段。所以,這是一個新的方向,做餐飲食品的人可以在這個方向裡面多學習,將來有機會創造一個新的品牌。
很多人現在手機都有微群,它的活動力非常強,如果抓住這個重點,也可以滿足很多新餐飲的新機會。以餐飲的習性來講,他認為現在是一個「微時代」,「三公經濟」雖然不好,但是可以用微博和微信的營銷。
林炳生覺得:「危機就是轉機,我不是做高端餐飲的,但是我知道他們的痛」。目前高端餐飲企業受到很大的重創。餐飲界朋友互相砥礪,互相結盟發展,可以降低這種影響。
一個定位在大眾市場的門店,每天晚上用餐還是要排隊。所以他覺得餐飲只要抓對方向,定位清楚,還是有很大的空間發展。一定要抓住結構,調整方向,定位清楚,再投入市場發展。
餐飲肯定是賺到錢了,產品不知道有沒有賺的錢,您認為值不值得?還是應該把餐飲做得更深更廣? 比如,雀巢咖啡沒有做咖啡店,星巴克沒有做星巴克咖啡,而現在永和豆漿既做豆漿店,也做豆漿產品。
永和豆漿在還是專一在「永和豆漿」四個字的核心價值上的投入和發展。他們五百多家的門店掛的招牌就是永和豆漿,這是一個重中之重。
所有做得比較知名的連鎖的餐飲公司,它背後一定要有一個中央工廠,這個工廠把商品做一個有效的安全處理,然後再配送到門店去運用,去調配,來使用。再延伸一點就變成什麼?自己種蔬菜,養豬。這就是為什麼永和要往商品方向發展,就是因為當你第三產業做得有一定基礎的時候,事實上你要就往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去延伸。
為了餐飲的安全係數,才延伸到前置作業去發展。這樣也有互補的,除了自己供應自己的餐飲,也供應給很多其他連鎖體系,包括做商品的話,在各大通路,超市賣場都在做銷售。
善於發現周圍的事態發展,一切的路都是要靠自己去發掘,成功的路上要堅持不懈。
本文來自生意我最行,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