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沒事刷微博,發現金莎頻繁出現在熱搜上。
剛開始以為是她錄製綜藝節目《女兒們的戀愛》引發爭議,後來才知道,是章子怡在《我就是演員》裡,點評金莎演技時的一段話,引發的連鎖發應。
尤其是昨天,一向看起來甜美可愛的金莎,竟然在採訪裡說:
「用難過來形容是不準確的,其實是不爽和憤怒,我本身期待的是別人對我專業的一個評價,糾正我的壞毛病,評價我專業欠缺的東西,我都能聽進去,因為我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但我可能不喜歡人家攻擊我人格。」
這個回應,算是很剛,很直接了。
這讓我很詫異。
金莎腦子一直很清醒這我知道,從她在《女兒們的戀愛》裡的表現完全可以看出來,她是一個看起來溫和,實際上內心非常有主見的女性。
但即使在《女兒們的戀愛》裡,她已經完全看穿男嘉賓的小心思,她也表現地優雅溫和,委婉克制。
所以,我就很詫異,在《我就是演員》的舞臺上,到底發生了什麼?
這個綜藝我一直沒看,一是因為審美疲勞,二是覺得現在太多綜藝都不夠真誠,常常有一種戲中戲的感覺,太挑戰觀眾的耐心了。
但因為要弄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昨天我把金莎參與錄製的那一段給看了。
金莎選擇的角色是《三十而已》裡的顧佳,她演得確實很爛,這一點,無可辯駁。
郝蕾說演員面具錯位,金莎把原配演成了第三者,劉天池說金莎演得像諜戰劇。
我認為,點評地都很精準。
尤其是劉天池的點評,太到位了,金莎飾演的顧佳一出場,坐在桌子前把茶杯推給金子涵飾演的林有有時,我總覺得她倆是在交換情報。
這個眼神,也怎麼看怎麼都像一種暗示。
再配上許幻山那句「我愛的是顧佳,不是你」,就更有一種三人發現事情敗露,話裡藏話,通知金子涵趕緊撤的感覺。
所以,單純從表演上來說,金莎被全場導師滅燈,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導師們對金莎演技上的欠缺,提出批評和建議,不管再不好聽,也都也沒有任何問題。
問題就在於當金莎說出自己為什麼要來這個舞臺後,爭論的方向開始完全跑偏了。
金莎說了很多,但想要問的其實很簡單,那就是——曾經她是演員出道,後來因為接不到好角色,不想演爛片,而放棄演員身份九年,跑去當歌手,她不知道這樣做,是對還是錯,算是磨練不夠,還算是保護了演員的自尊心。
雖然郝蕾的回答爭議也很大。
但我個人認為,張頌文和郝蕾的回答都沒問題。
張頌文給金莎分享的觀點是,作為一個職業演員,不需要提前預設那麼多,不管什麼樣的角色,拿到之後,就把它演好,這才是演員應該做的,而至於這個劇最終的效果好不好,熱播與否,不是一個演員應該去考慮的事情。
張頌文這個回答真的很實在,一聽就很演員,完全不明星。
這是只有踏踏實實演戲的職業演員才會說的話,因為演員不在乎自己紅不紅,但明星一定會在乎。
張頌文給出這個答案的前提是,既然金莎以演員的身份發問,那麼他就把金莎當成演員來看待。
郝蕾的回答,則完全是從另一個角度。
郝蕾把金莎的那個問題直接理解為——我是當演員合適,還是當歌手合適。
所以郝蕾後來根本聽不進去張頌文對金莎說的那些話,直接來了句——人家本來就不是演員,頌文。
後來她還說了很多話,但其實意思很明確,那就是根據她對金莎的判斷,她認為金莎沒必要重新拾起演員這個身份,所以她說了一句:「金莎,我來和你說一下,我覺得不演戲挺好的,因為你是歌手。」
她還講了很多,說演員沒有多偉大,歌手也是很好的職業,歌手是做自己,需要一個外殼,但演員不能有外殼。
郝蕾自己就是一個沒有外殼的人,可以為角色犧牲一切,她當然看得出來金莎有形象包袱,所以相當於是直接勸金莎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不要什麼都想要,最後反而得不償失。
我覺得郝蕾的本意還是提醒多於諷刺。
要不然,她不會說自己如果去唱歌肯定不如金莎那麼職業這種話。
事實上,郝蕾唱歌非常好聽,但在郝蕾心裡,她認為自己能力還沒有強到可以跨界,所以她選擇了自己更擅長的演員職業,放棄了唱歌事業。
郝蕾認為金莎的能力也沒有強到可以隨意跨界,應該選擇更擅長的歌手職業,不要再在其他事情上浪費精力。
郝蕾要告訴金莎的無非就是——專注自己擅長的領域。
就是這麼個事。
我覺得以金莎的清醒,她其實已經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張頌文給了她明確的演員規劃(如果一個人想做演員就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態和付出),郝蕾給了她明確的職業規劃。
這兩個人都沒錯。
真正不妥的,確實是章子怡那句「為什麼一定都要當演員呢?演員是個很低級的職業嗎?難道?所有人都要到這來分一杯羹?」
我能理解章子怡的心情,她對演戲一定很熱愛,所以希望能看到更多好演員。
但問題是,這句話,說得太欠考慮了,不管怎麼聽,都有貶低和打擊別人的意思,那幾乎是在說——演員是個很高級的職業,不是誰都可以的,就憑你,也配?
金莎能夠仍然保持微笑,事後才說自己覺得不爽和憤怒,已經姿態夠體面了。
多說一句,人人都在從事的職業,也一點都不低級,我們靠自己的雙手掙生活,沒什麼丟人的。
而且我發覺,金莎真的是芭比臉金剛心,她完全沒有被這句話擊垮,也沒有滋生出任何不配感,她仍然清醒地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裡。
但如果換作一個內心本就沒有那麼強大的人呢?
會不會在章子怡說完這句話之後,就放棄了對夢想的追求呢?
章子怡後來說自己情緒激動,不是針對任何一個人,只是對演員行業浮躁的現狀有點擔憂。
但問題是,很多人都想要進入某個行業算是浮躁嗎?我不覺得。恰恰相反,那意味著這個行業被大眾看好,所以才會有那麼多人想去選擇它——為了錢也好,為了夢想也罷,一個行業越有競爭力才越有繁榮的可能。
每個人都有選擇職業的權利,演得不好的金莎也有。
作為已經在這個行業裡的前輩,你可以指導,可以勸誡,可以鼓勵,然後讓大浪淘沙,留下珍珠。
但你不能只允許你熱愛,只允許你賺錢,卻不允許別人熱愛和賺錢啊。
能力不行被淘汰,和直接打壓別人選擇的機會,是兩回事。
行業和人,都沒有高低之分。
能力不行的人也有資格去熱愛,去賺錢,去選擇自己想選擇的,這個代價,是由選擇人自己買單的。
藝術不是抱團,不是打壓。
藝術應該是開放的,包容的。
生活也是一樣,沒有什麼配不配,每個人都可以去嘗試自己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