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談談幼兒教育,今天給大家分享的種植小知識是:金針菇接種發菌的幾種流程、以及主要蟲害的防治措施!
接種發菌:
1.料袋冷卻:冷卻室(棚)事先清理乾淨,分別噴施500倍賽百09溶液和氯氰菊酯1000倍液各一遍,然後,地面鋪上地膜,將完成滅菌的料袋移入,可根據空間確定排放高度及其數量;全部移入後,噴灑一遍賽百09藥液,關閉門窗通風孔等,待其自然降溫即可;為了快速冷卻,有條件的可安裝水溫空調之類的控溫設備,效果更好。
2.接種操作:接種操作,根據生產規模和生產條件以及生產者的技術水平等,可有多種方法,如流水線接種,工廠化生產、機械化生產、設施化生產,均可採用流水線液體接種,傳送帶兩邊的接種槍分別給兩排料瓶注入菌種,不但工作效率高,而且,成活率和成功率均優於其它接種方法。但是,該種方法不適於散戶生產,小型企業也不太適用。
3.培養發菌:
(1)溫度管理:發菌期間的關鍵因素之一,就是溫度的合適與否,如前所述,金針菇菌絲生長的最佳溫度為24℃左右,高於或低於該溫度,都將在一定程度上對其菌絲生長產生負面影響。但在實際商品生產中,往往因自然溫度的過高或過低,而使實際培養過程中很難均衡地保持該溫度水平,並且,即使考慮菌絲的健壯和菌袋的汙染問題,在有控溫設施設備的條件下,也應將發菌的起始溫度降至20℃以下,經約7天左右,再逐漸提高,但不要超過32℃,可使菌絲能夠相對正常的生長,否則,超過35℃後,將會發生菌絲自溶的危險。尤其夏季進行反季節栽培或夏季發菌、秋季出菇時,更需注意發菌溫度。
(2)光照管理:與其它品種的食用菌相同,金針菇發菌期間同樣不需要光照,因此,應予密閉光線,使之黑暗發菌。
(3)溼度管理:金針菇發菌階段適宜的空氣溼度為65%~70%,實際生產中,我們發現,一定範圍內,隨著空氣溼度的降低,發菌的成功率相應提高;當溼度高達80%以上,甚至達到90%以上時,菌袋的汙染率有所上升,並且菌絲呈稀疏、纖細的弱勢狀,而且發菌時間大大延長。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研究發現,相同栽培條件下,進行出菇比較時,後者比前者的生物學效率提高15%左右。根據分析,我們認為,該結果可能與發菌期間菌袋的失水和菌袋兩頭出菇面的含水有關。一般情況下,生產中可將空氣溼度調控在70%左右,儘量不使超過80%,這主要是從儘量減少汙染、防止病害的角度來考慮的。
(4)通風管理:發菌期間,菌絲需氧量較少,一般保持正常溫度條件下,無須特殊的通氣措施,但在低溫季節發菌時,往往只注重保溫,而忽視了培養室內廢氣的排出,致使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從而影響菌絲的正常、健壯、快速地生長發育。我們做過該類試驗:將接種後的試驗平菇二級種處理1置於泡沫箱中,密集排放,封蓋;將處理2置於牆角地面,覆蓋一層編織膜;室溫18℃條件下,給處理1箱內每天早晚各放入兩個大號熱水袋(用大毛巾包裹置於泡沫箱兩頭,以免燙傷菌種)以加溫;22天後,處理2菌絲大部分發滿瓶,處理1菌絲髮至瓶高的70%,令人不解。其實,這就是一個通氣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使室內二氧化碳濃度維持在0.1%左右即可。
(5)預防病蟲:發菌期間的預防病蟲害,尤其在高溫時段菌袋的培養期間,不可避免地會有大量病蟲害對菌袋發生侵染,我們的基本預防措施是:根據環境和氣溫,每3~7天噴灑一次百病傻或賽百等殺菌藥物,並且,將該兩種藥物交替使用,以防病害產生抗性;在氣溫高於13℃時,應間隔3天左右噴灑一次氯氰菊酯藥物,氣溫低時則根據具體情況,既不要無謂的用藥,又不要過於懶惰。
(6)嚴格剔雜:剔雜,是菌袋培養期間的必須功課之一,發現任何與金針菇菌絲性狀不符的諸如紅、黃、綠、黑、灰等顏色的菌絲以及粉末狀物質,均視為雜菌予以清理,並根據雜菌發生態勢,確定是否增加預防用藥頻率或濃度。
主要蟲害的防治措施:
1.菇蚊:又稱菌蚊,主要是其幼蟲對生產造成危害,為害金針菇的主要有菌癭蚊、眼菌蚊、異型眼菌蚊、閩菇遲眼菌蚊、狹腹眼菌蚊、茄菇蚊及金毛眼菌蚊等。幼蟲咬食金針菇中的菌絲、排出糞便,導致培養料變色、疏鬆,菌袋的菌絲不能生長或表面出現退菌現象,出菇時間延遲,菇蕾少,受害嚴重的不能出菇。
防治措施:首先應進行物理預防,出菇場所安裝防蟲網,使之不能進入;
其次,注意觀察成蟲活動,一旦進入菇棚,隨即噴灑氯氰菊酯類藥物予以殺滅——注意藥物不要汙染子實體;
第三,發現有其幼蟲後,即應採掉子實體,將菌袋於1000倍氯氰菊酯藥液中浸洗後,另行培養觀察,確認幼蟲死亡後再移入菇棚;如果預防不及,形成爆發之勢,初發時可以採取磷化鋁燻殺的辦法予以殺滅,然後採用2%石灰水溶液浸洗菌袋,同時兼顧解毒和基料補水。
如果處理較晚,菌袋大部分均可見褐色覆蓋後,我們不建議浸洗處理後出菇,而是將之打碎後用作作物基肥了。
2.菇蠅:體型較菇蚊偏小,短粗,對生產的危害形式和危害性與防治措施同菇蚊,不再贅述。
3.蟎類:蟎類的危害形式主要是咬食菌絲,在發菌階段發生時,可導致無法完成發菌,或形成退菌等表面現象;出菇階段發生蟎類後,表面上可導致菌絲枯萎、衰退,或使幼菇枯萎死亡。 防治措施:菇房(棚)啟用前即應清理衛生,進行嚴格的藥物消殺;一旦發現有蟎類危害,應在潮間噴灑殺蟎藥物,並在噴藥後密閉空間4小時左右;最好的辦法是在用藥後密閉菇棚,適當加溫,一則使蟎蟲在高溫下活躍,二則使藥物儘快發揮作用,很快達到殺蟲的目的。
要點 :
第一,用藥應在出菇前、潮間以及停止出菇後進行;
第二,任何時候,不得使藥物汙染子實體。
好了,今天的小知識分享就先這裡吧,記得點個關注,咱們下期再見,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