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近代生物化學家、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古代的解剖學出現較早,從扁鵲就開始了,到王莽時代廣泛採用,並持續到稍晚的三國時期。從此以後,也像歐洲一樣,解剖學便絕跡了,直到中世紀晚期才再度出現。」
據史料記載,「解剖」一詞最早出現於《黃帝內經·靈樞》:「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
春秋時期的神醫扁鵲精通脈理、針灸等多種治療手段,同時他對人體解剖也有一定的了解。相傳扁鵲曾經對齊桓公的腸胃和太倉的頭痛症實施過外科手術治療。
司馬遷在《扁鵲倉公列傳》中還介紹過一位上古時期的名醫。上古之時,有個叫俞附的名醫,他治病的方式可謂令人瑟瑟發抖(至少在古時候是如此)。俞附治病先是割開皮肉,疏通經筋、按摩神經,接著拉開胸腹膜,抓起大網膜,最後洗浣腸胃,漱滌五臟……
這段記載簡直讓人覺得難以置信,雖然記錄的步驟過於粗放,好像暗黑醫療似的。但這起碼可以說明,中國在很早以前的確開始出現一些手術了,古人對人體也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了。比如馬王堆出土西漢《五十二病方》中甚至有割疝氣手術記載和痔瘡切除術的記載。
到唐代時,古人對人體解剖學有了長足的進步,還有了比較完備的人體解剖圖《明堂圖》。
唐太宗看完《明堂圖》後發現人的重要器官基本上都集中在背部。於是唐太宗下了一個命令,實行笞刑時只能打屁股,不能打背部,避免造成致命傷害。
到北宋時,人體解剖學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北宋先後組織過兩次大規模的屍體解剖活動,積累了更多的屍體解剖知識,對人體的了解更多了。也因此誕生了兩部人體解剖學圖譜《歐希範五臟圖》和《存真圖》。
其中《存真圖》影響最大。《存真圖》的繪製十分精細具體,它不僅有人體胸腹內臟的正面、背面和左右側面全圖,而且還有分系統、分部位的分圖。後來元明清的許多臟腑圖、臟腑圖,大多是以《存真圖》為藍本畫的。
比如《存真圖》中的《分水闌門圖》就是泌尿系統圖;《肺側圖》就是胸部內臟的右側圖形;《心氣圖》為右側胸腔內的主要血管關係圖;《脾胃包系圖》是人體消化系統圖……圖中描繪的解剖位置和形態基本正確,具有極高的研究與應用價值。
到了清代,著名醫學家王清任在行醫過程中深感解剖知識的重要性,於是致力於人體臟腑研究達四十餘年。1830年他編寫出了《醫林改錯》一書,更加詳細、完善了人體臟腑圖譜。
王清任的研究過程,讓人想起《權力的遊戲》中的科本學士,一個痴迷屍體的「暗黑醫生」。為了找到屍體做研究,王清任甚至跑去亂葬崗扒屍……
在瀋陽行醫時,王清任聽說一個囚犯將被判處剮刑。他又「激動」地跑去刑場仔細觀察。後來他還在北京看過幾次死囚行刑。
在沒有屍體供解剖之時,他就將家裡飼養的家畜解剖了……原來他養家畜是拿來解剖的!
關於王清任有個故事。據說他始終沒見過人體的膈膜形態、位置,這讓他很鬱悶。有一次,他聽說一個負責處理死刑犯屍體的官員見過橫膈膜,王清任大喜過望,趕緊跑去求教,終於弄清了橫膈膜的位置。
在幾十年的不斷研究中,王清任對人的大腦也有了新的認識。他發現人的記性不是記心裡,而是記在大腦中的。
他還認識到,如果人的大腦出了問題,可能會引起耳聾、眼瞎、鼻塞等症狀。而在此之前的醫學認識中,耳聾就是耳朵的問題,眼瞎就是眼睛的問題,萬萬想不到其根源在腦子。
王清任對「氣血」也很有研究。他總結出氣虛症狀60種,血瘀症狀50種,並開出了33道方子。比如王清任的「補陽還五湯」就是著名的中醫方劑,對治療腦膜炎後遺症、小兒傷寒瘟疫、吐瀉等症有良好效果,至今我國醫學界仍在沿用。
王清任說過一句話:著書不明臟腑,豈非痴人說夢;治病不明臟腑,何異盲子夜行。
近代大師梁啓超對王清任評價很貼切:誠中國醫界極大膽革命論者,其人之學術,亦饒有科學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