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區天壽山麓。陵自然是陵墓之意,明十三陵就是埋葬了明朝十三位皇帝的陵墓群。明朝從朱元璋開國到最後一個上吊而死的崇禎皇帝算起,一共傳了16個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園,而且按明朝的傳統,爸爸兒子孫子孫孫子都得葬在一處,搞大團結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樂融融的。「不是有16位皇帝嗎?怎麼十三陵裡就葬了13位呢,另外3個皇帝去哪兒了?」不翼而飛?穿越?
首先,請各位來看看十三陵裡各家皇帝的位置圖:
長陵(明成祖)、獻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憲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慶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思宗);十三陵其實全稱應該叫「明北京十三陵」,因為除了北京,在南京也有個明陵,就是大名鼎鼎的南京明孝陵,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的陵寢。
朱元璋和朱允炆沒被葬在明十三陵是可以理解的,因為十三陵是在明成祖朱棣時期建成的,所以在他之前的朱元璋、朱允炆的陵墓自然不在十三陵中。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病逝,被安葬於南京東郊紫金山的明孝陵中。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的孫子,繼位後由於急於削藩,導致其叔燕王朱棣起兵謀反,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靖難之役」。朱棣攻破南京城,奪取了侄子的帝位。至於朱允炆的下落至今不知所蹤,沒有人知道他最終葬在哪。有兩個說法,一是認為朱允炆在皇宮中就被燒死了,但由於當時指認的屍體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根本辨認不出是否就是朱允炆本人,所以這個說法的真實性還有待考證。二是認為朱允炆聽從了朱元璋留給他的錦囊妙計,喬裝成和尚逃離了南京城,等待日後東山再起,傳說朱元璋還為其準備好了和尚的袈裟和缽子。
當然,我們的第一部穿越劇《穿越時空的愛戀》便是以這個為背景展開的,至於建文帝朱允炆是否穿越到了現代,和我們過著一樣的生活的說法也是一些劇迷們的看法。
前段時間一部熱播的《女醫明妃傳》就深刻的意淫了他和他哥哥以及一位女御醫的故事。
朱祁鈺是誰呢?他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鎮弟弟,眾所周知,當年本來是他哥哥朱祁鎮做皇帝的,是為「明英宗」,結果這皇帝年輕時昏庸無能,寵信宦官,當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部在首領也先的率領下已經打到國境時,他聽信太監王振的建議御駕親徵,本來皇帝御駕親徵沒啥,還能鼓舞士氣,但英宗這次的親徵卻在太監王振的錯誤指揮下,成了一次「鬧劇」,而英宗本人也被瓦剌部落俘獲,成了「俘虜皇帝」,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當時朝野振動,皇帝都被抓了,國家咋辦啊!不過咱中國古代歷來是最不缺皇帝的,一堆人等著呢,眼紅著呢。於是,經過商議,由英宗弟弟朱祁鈺繼位,改元景泰,並遙尊英宗為太上皇。後來,在朱祁鈺的帶領下,打破了瓦剌的進攻,英宗也被放了回來。景泰末年,政變爆發,朱祁鎮重新上位,將弟弟皇位廢除,此時朱祁鈺已經奄奄一息,很快就去世了,因為身份是王爺,又得罪了哥哥,死後只能葬在西山,不能入葬帝陵。於是,本來可以入主十三陵的景泰皇帝朱祁鈺就被哥哥朱祁鎮給搬到了北京西郊玉泉山金山口,以王爺規格下葬。
這些陵墓都依山成丘,精心營建,自成體系,而以長陵為主體,其他十二陵錯落於其東西之間,構成一個統一的、規模宏大的陵園。整個陵區周圍約八十裡。陵區南端正面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過了牌坊,進入大紅門,二十四座巨大的石獸和十二個石人像,侍立在「神路」兩側,其中最大的石像體積達三十多立方米,用整塊漢白玉雕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