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
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1984
20世紀80年代初
小學生喜歡的電影明星
20世紀80年代初,有四位電影演員不只是小朋友喜歡,而且應該算是當時在影壇上最火爆的電影明星了,尤其是電視節目貧乏、電影有更多聲光效果的年代。臺灣電影市場簡直就是整個蓬勃起來,主要是以娛樂片為主。
這四個人分別是陶大偉、孫越、方正、許不了。在大家的印象裡,前兩個人是一組的,後兩個人是一組的,但是他們四個人也一起拍了好幾部喜劇片。再加上當時這幾部戲像林青霞、張菲、胡瓜、張小燕等人都有參與演出,可說是大牌雲集。
許不了可以說是當時臺灣的喜劇泰鬥,他的出身非常草根,是一步步刻苦努力爬上來的,因為紮實的演藝訓練,說學逗唱樣樣都會。那時候臺灣流行「秀場」,即一邊吃飯喝茶一邊看藝人表演的地方。其他大牌藝人可能都要唱歌跳舞加上樂隊才能撐完全場,但許不了光憑說笑話就能撐完全場。
許不了
他的形象非常滑稽,電影《小丑》的形象深植在當時臺灣人的心裡,這部笑中帶淚的電影可說是他的代表作。現在回頭來看這部影片,會覺得他簡直就是一個喜劇天才,周星馳可能還差他遠了。他的人生也跟小丑一樣,在人前儘量表現歡樂給大家看,但背後有各種如工作、黑道等的壓力,只能借酒消愁。那幾年他每年至少都有九部以上的電影,可見壓力之大。就在事業如日中天之時他得了肝硬化,最後酒精中毒而死,只有34歲。讓人不勝唏噓,也結束了那幾年的「許不了時代」。
方正跟許不了是同期的人物,當初大家都叫他「大饅頭」,他跟許不了的配合默契簡直已經到了天衣無縫的地步。但他在許不了過世後,也慢慢淡出影壇,後來做生意不太順利,近幾年出現在臺灣是2005年的倪敏然過世的場合上,聽說他現在在美國當牧師了。
孫越和陶大偉這對活寶兄弟,對那時的小朋友影響更大。
陶大偉(左)和孫越(右)
孫越也是個外省老兵,加入軍隊裡的話劇隊後正式開始他的演藝生涯。在早期的臺灣電影裡,他都是以大反派的角色出現,後來參與電視演出後,開始轉型為諧星。1981年他跟陶大偉合作的《朋友歌》,可是當時大家都會唱的歌,後來一直到我上了中學為止,辦什麼活動都一定會放這首歌,影響很大。
他後來受陶大偉影響,也接受了基督教。1983年的《搭錯車》是他演藝生涯的巔峰,得了當年的金馬獎最佳男主角。這部片很多都是在討論當時臺北的眷村改造以及老兵的問題,但劇情很感人,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自此之後,孫越開始獻身公益活動,現在在臺灣雖然已經息影,但形象仍然十分良好正面,大家都叫他「孫叔叔」。
陶大偉就是陶喆的爸爸,在當時他是個絕無僅有全能型的天才藝人,不管是詞曲創作、畫圖、演戲等才藝都全包了,可說是那個時代的代表藝人之一。他那個娃娃臉,其實大家看了都會覺得輕鬆。在他的電影或音樂作品裡,總是詼諧逗趣,又有點兒童心未泯,很多都是小人物為主角,鼓吹著一種樂天、知足、存善的勵志人生觀。所以,民眾對他的印象總是輕鬆、歡樂、有朝氣。
當時的小朋友最喜歡的可能就是陶大偉,都叫他「陶叔叔」。主要原因就是他在演藝生涯達到最高峰時,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跑去做兒童節目,並擔任主持人。那個節目叫「嘎嘎嗚啦啦」。節目裡陶大偉用孫越的形象做了一個小布偶叫「孫小毛」,跟他一起主持。這個節目大受小朋友歡迎,可說是影響了臺灣所有20世紀70年代後半段出生的小朋友,家長也鼓勵小朋友看。所以說,在這四個人裡面,陶大偉對我們這群20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影響是最大的。
說到這四個人的合作,就不得不提到朱延平這位導演。他在臺灣是專拍商業喜劇片的,近幾年的作品,可說是毀譽參半,2008年的《功夫灌籃》就是他的作品。現在回頭看他幾十年前拍的那些,會發現以前拍的水準怎麼那麼高,現在就拍成這樣子了啊!
此外,1984年,香港導演麥當雄的電影《省港旗兵》也在臺灣上映,是媽媽帶我去看的。現在想起來,媽媽一定不知道那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才帶我去看的。片子裡大圈仔的兇狠讓我看得呆掉了,在滑冰場的那場槍戰戲到現在一直忘不了。最後一幕,警察朝著閣樓掃射,全部死光光的畫面現在想起來都覺得痛苦。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總覺得香港的治安很差,就是看了這部片的原因。
【往期故事】
來聽!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
蔣經國力排眾議推動「十大建設」
就在這一年,「反攻大陸」已經成為笑話
美麗島事件
美麗島大審與林宅血案
童年的美好十月
1982年,萬人空巷《楚留香》
臺灣的族群及「外省人」
我,是在臺灣基督長老教會裡成長的
爺爺的葬禮
1984年,小朋友在學校見到蔣介石銅像要鞠躬
現在臺灣的綜藝大佬,以前哪個沒跑過龍套?
80年代臺灣流行樂壇,他們叱吒風雲!
主播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主持人
賀超
京彩臺灣
親人,你來了,我的心就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