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2020-12-15 手機鳳凰網

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初期的武器裝備基本上是過去革命戰爭時期繳獲的,有日制、美制、英制、捷克制等等以及國內兵工廠生產的。就火炮和槍械而言,就產自世界上24個國家98家兵工廠,其品種和型號多達110種。僅步槍口徑從6.5毫米到11.43毫米多達13種,各種槍械的型號更是多達幾十種,口徑繁雜、樣式各異,被稱為「萬國牌」。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喀秋莎」的怒吼

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之際,我們來看看志願軍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了哪些主要武器裝備。本集介紹志願軍使用的主要重武器,包括各種火炮、坦克、飛機。

日制三八式野炮

20世紀初日俄戰爭期間,日本花了400萬日元向德國克虜伯公司訂購了75毫米野戰火炮400門完成品和400門份的組裝件,因樣炮於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抵達日本,故稱為「三八式」野炮。三八式野炮是二戰日軍的重型火炮之一,也是日軍裝備量最大的野戰壓制火炮之一,裝備日軍師團炮兵。

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

三八式野炮主要參數:

口徑:75毫米

炮管長:2.33米

重量:947 千克

彈丸重量:6.41 千克

彈丸初速:510 米/秒

最大射程:8350 米

開國大典閱兵式上的日制三八式75毫米野炮,由騾馬牽引

抗美援朝戰場上,志願軍使用的日制火炮如「九二式」步兵炮、「三八式」野炮、「四一式」山炮等,一部分是抗戰時從日軍手中繳獲的,一部分是解放戰爭中繳獲國民黨軍的。

日制四一式山炮

「四一式」山炮為日本陸軍在20世紀初期開發的山炮。以明治時期編年標準,當時是明治四十一年(1911年),故此山炮得到了「四一式」山炮的編號。

「四一式」山炮的主要參數:

口徑:75毫米

總重:540千克

炮管長:1.3米

炮彈初速:360米∕秒

發射速率:10發∕分

最大射程:6300米

「四一式」山炮

蘇制76.2毫米野炮

M1942式76.2毫米野炮由蘇聯格拉賓設計局1940年研製,1942年2月定型裝備。主要裝備步兵師炮兵團,用於支援步兵、破壞防禦工事、火力壓制和反裝甲作戰。

M1942式76.2毫米野炮主要參數:

口徑:76.2毫米

全重:1150千克

初速:620米/秒

射速:25發/分

最大射程:13290米

直射距離:820米

蘇制M1942式76.2毫米野炮

蘇制M1942式76.2毫米野炮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蘇聯援華武器,該炮在朝鮮戰場發揮了重要作用。

美制105毫米榴彈炮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量使用的一種輕型野戰壓制火炮,以威力和準確性著稱。

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主要參數:

口徑:105毫米

總重量:2260千克

全長:5.94米

炮管長:2.31米

全高:1.73米

初速:472米∕秒

射速:2-4發∕分

最大射程:11155米

開國大典閱兵式人民解放軍炮兵裝備的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彈炮

抗美援朝戰爭初期,志願軍炮兵裝備的主要是繳獲的日式、美式火炮,其中包括M2A1榴彈炮。1951年秋季防禦作戰中,志願軍炮兵某部4連3班支援並配合步兵堅守938.2高地,在兩天的防禦戰中,這個炮兵班使用1門美制M2A1榴彈炮支援步兵對抗敵軍的集中進攻,擊潰美軍兩個營以上兵力的三次集團衝鋒,並壓制了敵2個火力點和1個迫擊炮陣地,擊斃擊傷敵軍500餘人。戰後,該炮兵班集體榮立一等功。1951年後,志願軍開始大規模換裝蘇式122毫米、152毫米火炮,但M2A1榴彈炮仍然裝備志願軍部隊直至戰爭結束。

志願軍裝備的M2A1榴彈炮

蘇制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20世紀30年代研製的師屬榴彈炮,由彼爾姆第172兵工廠彼得洛夫設計局設計,1940年開始大規模生產。該型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廣泛使用。

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主要參數:

口徑:122毫米

總重:2450千克

全長:5.9米

炮管長度:2.67米

炮口初速:515米/秒

最大射程:11800米

志願軍炮兵122毫米榴彈炮夜間開火

1951年,我國從蘇聯購買該型火炮,裝備炮兵師及師屬炮兵團。到1951年底,志願軍全軍共有蘇制122毫米榴彈炮249門。在1952年10月14日上甘嶺戰役第一天的戰鬥中,志願軍炮兵某團9連就用這門目前收藏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的122毫米火炮,在不到4分鐘的時間裡,發射了96發炮彈,把集結了敵人2個營兵力的一條數百米長大山溝炸成一片火海,粉碎了敵人的進攻。9連因戰績輝煌,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軍事博物館館藏的蘇制M1938式122毫米榴彈炮

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

M1式155毫米榴彈炮是美國1941年研製成功的大口徑火炮。二戰期間,美國共生產M1式155毫米榴彈炮4035門,在美軍所有口徑105毫米以上的支援火炮中,產量位居首位。

M1式155毫米榴彈炮主要數據:

口徑:155毫米

全重:5.8噸

炮長:7.32米

炮管長:3.63米

寬:2.44米

高:1.8米

炮口初速:564米/秒

最大射程:14600米

志願軍繳獲的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

抗美援朝頭兩次戰役中,志願軍繳獲了大量美式裝備,其中就包括M1式155毫米榴彈炮。上甘嶺戰役期間,志願軍炮兵某部5連以一門M1式155毫米榴彈炮,在全縱深實施機動和火力支援,擊潰美軍十餘次集團衝鋒,擊毀美軍105毫米以上口徑榴彈炮48門、迫擊炮3門、坦克7輛及彈藥庫10座。為此,全連榮立一等功。這門榴彈炮現存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

志願軍炮兵用美制M1式155毫米榴彈炮轟擊敵人

「卡秋莎」火箭炮

BM-13「喀秋莎」多管火箭炮20世紀30年代後期由蘇聯沃羅涅日兵工廠研製成功並生產,十六管聯裝,一次齊射可發射132毫米火箭彈16枚,運載車同時就是發射車,火力猛,機動性高。它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大顯神威,剛投入使用時出於保密原因,沒有命名專門的名稱,只是在炮架上有個生產廠的字母標記「K」,就被蘇軍士兵親暱地叫做「喀秋莎」。

「喀秋莎」火箭炮

BM-13「喀秋莎」火箭炮主要參數:

彈徑:132毫米

滑軌長:5米

彈長:1450毫米

彈重:42.5千克

初速:70米/秒

最大射程:7.9~8.8公裡

一次齊射時間:7~10秒

1951年9月1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的首戰日。當日,第203火箭炮團的24門喀秋莎對位於後洞裡的美軍部隊來了次覆蓋性炮擊。隨後,志願軍步兵展開突破,順利將美軍第7師2個營打垮,佔領了陣地。上甘嶺戰役期間,喀秋莎火箭炮團以「熱烈」的炮火支援著奮戰在陣地上的志願軍步兵,給予了步兵強大的士氣鼓舞。志願軍的通訊員們總能在電報中截獲美軍的求救信號:「我們遭到敵軍毀滅性炮火打擊!請速速派遣空軍前來支援!」

金城戰役中,志願軍「喀秋莎」火箭炮正在覆蓋敵陣地

國產6管102毫米火箭炮

1951年3月,我國第一款火箭炮試製成功,該火箭炮使用固體燃料的旋轉穩定火箭彈,採用6人制炮班,發射器採用鉚接開腳鋼輪炮架,六聯裝火箭發射裝置,定名A3式102毫米火箭炮。

A3式102毫米火箭炮主要參數:

口徑:101.6毫米

炮管長:2.03米

全炮重:420千克

炮彈:427式火箭彈和488式火箭彈

最大射程:5000米

A3式102毫米火箭炮

剛剛研製成功的A3式102毫米火箭炮也隨著志願軍出國作戰,如志願軍炮兵第210團轄兩個火箭炮營,共裝備36門A3式火箭炮。該團於1951年10月抵達朝鮮,配屬於志願軍第43軍進行機動防禦作戰。當年12月,該團第5連奉命參加281.2高地的反擊戰,在火力壓制戰鬥中,連續打了6個齊射,打垮了敵軍兩個步兵連和迫擊炮陣地,有力地支援了部隊戰鬥。

志願軍使用國產102毫米火箭炮

蘇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1938年,蘇聯加裡寧工廠以瑞典M34式40毫米高射炮為藍本,研製出37毫米高射炮,1939年正式定型,命名為「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並於1940年投入批量生產。至1945年,總產量超過18000門。該型炮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主要的輕型防空武器。

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主要參數:

口徑:37毫米

行軍狀態長:6.04米

炮身長:2.73米

戰鬥全重:2100千克

初速:880米/秒

理論射速:160~180發/分

戰鬥射速:80發/分

最大射程:8500米

最大射高:6700米

有效射高:3000米

志願軍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志願軍參與作戰的獨立高射炮營總共有53個,主要裝備蘇制高射炮,包括85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機槍,其中主力是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這種牽引式高射炮對付低空目標特別有效。志願軍獨立高炮第11營在開城地區的戰鬥中,擊落美軍飛機35架,該營2連3班先後擊落敵機10架,兩次榮立三等功,並被授予「十顆紅星炮」榮譽稱號。這門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的防盾上噴繪的10顆紅五星,就是他們輝煌戰績的見證。

「十顆紅星炮」

T-34坦克

T-34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由蘇聯哈爾科夫共產國際工廠設計師米哈伊爾·科什金領導設計的中型坦克。從20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蘇聯一共生產了T-34系列坦克84070輛,其型號主要為兩種:安裝76.2毫米坦克炮的T-34/76坦克和安裝85毫米坦克炮的T-34/85坦克。

T-34/85坦克主要參數:

車體長/寬/高:6.1米/3米/2.72米

戰鬥全重:32噸

裝甲厚度:正面炮塔90毫米,車體正面45毫米

乘員:5人

發動機功率:500馬力

最高行進速度:公路55千米/小時,越野30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400千米,越野249千米

最大爬坡仰角:30°

涉水深度:1.3米

越障高度:0.73米

越壕寬度:2.5米

主要武器:85毫米火炮,備彈 60發

輔助武器:2×7.62毫米機槍,備彈1920發

T-34坦克

1950年11月,新中國從蘇聯引進了第一批300輛T-34坦克,絕大多數為T-34/85坦克,並很快投入抗美援朝戰場。志願軍最著名的T-34/85坦克車組,為第215號坦克。該車組曾在戰鬥中單車突襲,一次就擊毀敵重型坦克3輛。整個車組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共擊毀敵坦克5輛、擊傷1輛,擊毀化學迫擊炮9門、汽車1輛,擊毀敵地堡26個、坑道和指揮所各一個。志願軍領導機關授予215車組「人民英雄坦克」榮譽稱號,並為車組全體乘員記特等功。車長楊阿如榮立一等功,並被授予「二級戰鬥英雄」榮譽稱號。而那輛編號為「215」的T-34/85坦克,現陳列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

「215」號英雄坦克

IS-2坦克

IS-2坦克是20世紀40年代蘇聯研製裝備的一種重型坦克。1943年10月31日正式命名為IS-2重型坦克,又稱「史達林-2」式。1944年2月裝備蘇軍投入戰場。該坦克一共生產了2250輛,連同改進型IS-2M共生產3854輛。中國裝備的IS-2坦克中多是IS-2坦克的後期改進型號——IS-2M。

IS-2重型坦克

IS-2M坦克主要參數:

長(含炮管)/寬/高度:9.60米/3.12米/2.71米

戰鬥全重:45噸

乘員:4人

發動機功率:513馬力

最大速度:公路37千米/小時,越野19千米/小時

最大行程:公路241千米,越野210千米

裝甲:19-160毫米

爬坡度:36度

越壕寬:2.48米

越障高度:0.99米

涉水深:1.3米

主要武器:122毫米坦克炮,備彈28發

輔助武器:2挺7.62毫米機槍,備彈1000發;1挺12.7毫米機槍,備彈945發

1950年底,中國從蘇聯購買10個坦克團的裝備,其中就包括60輛IS-2重型坦克。志願軍先後有3個坦克師和多個獨立坦克團赴朝參戰,儘管以T-34中型坦克為主,但也有少量的IS-2重型坦克。

中國人民志願軍裝備的蘇制IS-2重型坦克

在1951年11月的馬良山反擊戰中,有志願軍的兩個坦克連共10輛坦克參加戰鬥,其中有3輛IS-2重型坦克。整個馬良山反擊戰中,志願軍第64軍第191師在坦克和炮兵的配合下,全殲英軍第28旅蘇格蘭皇家邊防團團部和6個連,共1700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4架,擊毀坦克6輛,連同美軍,共斃傷俘敵軍4400餘人,對穩定朝鮮西線戰局起到了重大作用。戰後,裝備IS-2重型坦克的坦克2連,以及402號IS-2重型坦克榮立二等功,駕駛員萬鳳池榮立一等功。

米格-15和米格-15比斯戰鬥機

米格-15戰鬥機,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第一代噴氣式戰鬥機。1946年開始設計,1948年6月投入生產。米格-15比斯是其改進型號,於1949年投產,到1950年年底,該型號成為蘇聯空軍的主力殲擊機。到1954年停產時,各型米格-15總產量達到16500架以上,創造了噴氣式戰鬥機單一型號產量之最!

志願軍裝備的米格-15

米格-15戰鬥機主要參數:

機長:10.13米

翼展:10.08米

機翼面積:20.6平方米

全機空重:3636公斤

正常起飛重量:4960公斤

發動機推力:2722公斤

最大平飛速度:1078公裡/小時

最大升限:15544米

爬升率:3000米/分

最大航程:1782千米(10000米高度)

續航時間:3小時

機載武器:1門37毫米機炮,2門23毫米機炮,攜彈200發

志願軍空軍的「米格」戰鬥機

1950年10月起,在中國華東和東北地區協助防空的蘇聯空軍部隊回國前,根據中蘇有關協議,蘇軍向中國有償移交了一批作戰飛機,其中包括160架米格-15。1952年8月蘇聯開始向中國出售「米格-15比斯」改進型殲擊機,1952年底中國已擁有6個師的「米格-15比斯」。空軍戰鬥英雄王海就駕馭這架編號為「2249」的米格-15比斯飛機,不僅個人擊落擊傷敵機9架,而且他所帶領的飛行大隊也創下了擊落擊傷敵機29架的赫赫戰功。

一級戰鬥英雄王海的座機

相關焦點

  • 從「三八式」到「波波沙」——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的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盤點抗美援朝志願軍經典武器
    從戰爭第二年開始,志願軍開始逐步換裝蘇制武器,裝備水平得到改善。戰場上,志願軍仍積極收集、利用繳獲的軍械物資,用以彌補後方供應一時的不足。同時,為適應人民解放軍正規化和武器制式化建設的需要,我國除從蘇聯獲得武器援助外,還爭取在武器生產製造方面獲得技術援助。戰爭後期,一批國產武器(以仿製為主)開始裝備志願軍。
  •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蘇聯究竟援助給志願軍多少武器?
    不過,許多人可能並不知道,當時蘇聯逼迫中國所還的債務中,相當一部分,其實是中國在抗美援朝時期採購蘇聯武器裝備欠下的。 眾所周知,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社會主義陣營針對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的戰爭,當時,社會主義陣營為了挽救瀕臨亡國的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採用蘇聯提供武器裝備,中國出兵的方式參與韓戰。
  • 志願軍的武器:美國重機槍性能優秀,兩款「白朗寧」為志願軍立功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抗美援朝,志願軍在前方血戰,這些奸商把假藥,臭牛肉賣給志願軍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第一場對外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先後有240萬人加入中國人民志願軍,其中以輪戰方式先後入朝參戰的各種部隊共計190萬,補充兵源近50萬,共計240萬。志願軍官兵在沒有空中掩護的情況下,憑藉落後的武器裝備和以美國為首的17國聯軍進行了數千場血戰,狠狠地教訓了侵略者。抗美援朝戰爭對中國的意義很大,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中國的立國之戰,大大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洗刷了百年國恥。在這場戰爭中,由於武器裝備的差距過大,中國也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陣亡官兵就高達19萬人。
  • 抗美援朝的勝利因為蘇聯?把美軍趕回38線,志願軍根本沒有蘇援
    對於新中國的開國第一戰——抗美援朝戰爭,較為普遍的說法是: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爆發於朝鮮半島,由中國出兵,蘇聯提供武器裝備的戰爭。所以,在許多人的認知裡,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雖然志願軍將士的浴血奮戰至關重要,但是,志願軍裝備的蘇聯援助武器,也起到了極為關鍵作用。
  • 志願軍的武器:英國布倫彎彈匣、美國白朗寧並非輕機槍?
    2020年10月25日,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70周年紀念日。70年前,中國人民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朝鮮戰場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進行了長達2年零9個月的艱苦戰鬥,付出了重大犧牲,最終贏來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 回顧抗美援朝題材經典文藝作品 致敬「最可愛的人」
    為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人民網文化頻道盤點抗美援朝題材經典文藝作品,帶大家回望那段硝煙瀰漫的崢嶸歲月,致敬抗美援朝戰場上英勇無畏、頑強不屈的志願軍戰士。 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戰歌》 作詞
  • 「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海峽之聲廣播電臺北京訊(記者楊娜)「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正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舉辦。展覽緊緊圍繞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的主題,全面回顧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抗美援朝戰爭的光輝歷程和寶貴經驗,生動反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
  • 抗美援朝經典之戰:志願軍奇襲武陵橋
    在1950年冬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戰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派出的一支特殊的先遣隊,成功完成了一次堪稱教科書級別的奇襲任務。我志願軍戰士奔襲一天兩夜,在傷亡極小的代價下臨危不亂、出奇制勝、牢記使命,突破了重重驚心動魄的艱險,最終完成任務,為二次戰役西線戰場的勝利做出了特殊貢獻。
  • 抗美援朝,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軍事和精神上的雙重勝利!
    1950年,中國秉著保衛邊境線,協助友邦抗擊侵略的目的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10月初,志願軍跨過鴨綠江,在長達兩年的援朝戰爭中與美帝國主義頑強鬥爭,最終取勝。今年是抗美援朝勝利的第七十周年,回顧歷史上的這場戰爭,可以發現志願軍在軍事和精神上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勝利,擊退美帝國主義入侵是一種必然。
  • 抗美援朝期間的奸商,把發黴大米,大批臭牛肉高價賣給志願軍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第一場對外戰爭,這場戰爭也是新中國的立國之戰。此戰是中國百年來首次完全以自己的實力戰勝一個西方強國,徹底洗刷了百年國恥,使中華民族徹底站起來了,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 再現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願軍|吳雲華|...
    吳雲華受命創作「抗美援朝」這一題材,是他幾十年夢寐以求的夙願。因為吳雲華成長、生活、工作的地方就在遼寧省,1968年在魯迅美術學院畢業後即在遼寧畫院從事美術創作,曾擔任遼寧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遼寧畫院副院長。1950年,他剛剛6歲,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作戰就是從他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黑土地上跨過鴨綠江,這片土地也是距離朝鮮前線最近的後方。
  •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抗美援朝運動在甘肅
    抗美援朝運動在甘肅劉正平 李 冰1950年10月至1953年7月,中國人民志願軍進行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並取得了偉大勝利。其間,甘肅與全國一樣掀起了聲勢浩大的支援抗美援朝戰爭的群眾性運動,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譜寫了一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壯麗凱歌。
  • 抗美援朝我軍與美軍武器裝備差距有多大?
    抗美援朝是新中國建立一年後發生的戰役,由於剛建國我國百廢待興,各項事業都要發展,可是這時美軍不顧我國反對悍然越過三八線,如果朝鮮淪陷,我國東北岌岌可危。剛建立的國家有可能再次陷入戰火,於是我們決定出兵朝鮮,幫助朝鮮人民,捍衛正義。
  • 志願軍抗美援朝,蘇聯採取了哪些關鍵舉動?蘇軍自身傷亡多少人?
    50年代抗美援朝戰爭,剛剛建國一年時間,我們就派出志願軍與強大的美軍及其他聯合國軍英勇作戰,並通過3年的激戰達成戰略目的,非常不易。但當年中美國力及軍事實力的差距還是顯而易見的,志願軍赴朝作戰,其實也得到了強鄰蘇聯相助。那麼蘇聯當時都幫了哪些忙呢?他們自身的損失又如何?我們來了解一下。
  • 抗美援朝中的奸商,賣給志願軍爛棉花,罐頭裡放變質牛肉
    抗美援朝戰爭是新中國建立之後的第一場對外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中國軍人憑藉極其簡陋的武器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美軍作戰。由於裝備低劣,後勤補給不足等因素,志願軍在這場戰爭中付出了很大的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就出現了很多奸商,這些人囤積居奇,為牟取暴利,甚至不惜把黑心棉,假藥,臭雞蛋做成的蛋白粉,變質牛肉做出的罐頭賣個志願軍。當時的上海大康藥房總經理王康年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此人在解放前負債纍纍,瀕臨破產。上海解放之後,在當地政府部門和新成立的藥業協會的幫助下,他才沒有倒閉,得以繼續經營下去。
  • 軍事博物館抗美援朝展覽向公眾開放 92歲志願軍老戰士找到所在部隊...
    小朋友走過繳獲武器展臺。新京報記者 倪偉新京報訊 昨日,「銘記偉大勝利 捍衛和平正義——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在軍事博物館正式面向公眾開放,近8000人次觀展。對公眾開放首日,有多名志願軍老戰士在家人的陪同下前來參觀。92歲的魏昌榮是志願軍50軍150師449團一名戰士,在1950年10月第一批入朝。
  • 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主題展覽側記
    七十年,英雄從未遠去——參觀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七十周年主題展覽側記光明日報記者 安勝藍 劉小兵 章文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中,有幾面寫滿英烈姓名的特殊展板。一個個名字如同歷史天空閃爍的星辰,無言而震撼,訴說著當年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
  • 志願軍副師長:大搖大擺地過!隨即誕生經典一戰
    雖然抗美援朝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在武器裝備尤其是空軍方面的巨大差距,還是給我軍作戰帶來了巨大困難。表現在戰損比方面,中國軍人的傷亡數字是明顯超過美軍的。1950年第二次戰役,為了規避美軍的空中優勢,志願軍38軍副師長劉海清用了一個奇招,奇妙化解敵人威脅,並在隨後打出了抗美援朝中的經典一戰!怎麼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