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北京的一張名片,特色商業街如何破局同質化、突出特色成為當務之急。北京商報記者走訪發現,什剎海地區在對虛假「老北京」招牌進行整治後,依然有商家打擦邊球,將招牌進行遮掩繼續經營。此前北京市商務局發布的《關於調整優化特色商業街發展的指導意見》已經明確指出,將對特色商業街進行調整,強化特色,分類管理,不符合要求的商業街或將被取消稱號。未來,什剎海商業街還需找準特色提升品質。
假冒「老北京」繼續經營
北京商報記者近日連續走訪什剎海周邊地區,在菸袋斜街,打著老北京旗號的門店並不少,比如老北京剪紙,老北京炸醬麵等等,也有門店雖然沒有在招牌上體現「老北京」,但本身屬於北京地區的老字號品牌。在菸袋斜街,部分門店招牌以白色紙張將「老北京」三個字粘貼遮擋,一家僅能容納一人的檔口掛了四個招牌,寫滿了全國各地的小吃,「老北京炸灌腸」、「老北京爆肚」都已經被部分遮擋,僅留下「炸灌腸」和「爆肚」字眼,旁邊的炸魷魚、炸臭豆腐等招牌也僅剩「小吃」兩個字,可以隱約看到被遮擋的「老北京」字樣,但是香港咖喱蛋、炸榴槤酥、鹽酥雞等字樣依然在招牌上。在這家門店不遠處是一家名為「臺灣著名小吃絕對丸美」,但檔口處還掛著「爆肚」字樣的招牌。
什剎海地區是北京舊城內一片最大的歷史風貌區,圍繞著北京前海、後海兩個大湖,以平房為主,這裡面也有這大量的胡同商業區,菸袋斜街和荷花市場是其中最為知名的商業區,也是較早獲得北京特色商業街稱號的兩條特色街區。今年2月份什剎海景區行政綜合執法中心牽頭,發揮「街道吹哨,部門報到」工作機制,聯合城管、公安、工商、食藥監等相關部門對景區內的虛假牌匾進行了整治,「老北京」戶外廣告牌被撤掉30多個。這次整治重點排查了恭王府周邊、什剎海前海一帶的小吃餐飲商戶。除了帶有「老北京」字樣的虛假宣傳牌匾,一些掛有其他地區的宣傳牌匾,如「老長沙大香腸」等,執法人員也進行了暫扣。
據了解,對於整治的亂用「老北京」旗號的招牌,分兩種情況,一種是原本「老北京」有著這個項目,但是他本身做的不正宗,不能代表「老北京」,比如老北京涮肉;另外一種是「老北京」根本沒有這個項目,比如老北京炸魷魚、老北京榴槤酥。但是從北京商報記者現場探訪來看,整治之後,仍有部分商戶遮擋招牌後繼續營業。
難尋特色 商業化嚴重
除了假冒「老北京」摘牌,菸袋斜街還存在大量與南鑼鼓巷等景點雷同的商鋪,比如售賣精油、服裝、工藝品、炸薯片等等,這些商鋪雖然沒有在招牌上以「老北京」自居,但屬於非北京特色的商品和服務。
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什麼受歡迎就賣什麼」大部分是為了迎合遊客需求,南鑼鼓巷和菸袋斜街內大量售賣工藝品、服裝服飾和小吃的店鋪取代了具有文化特色的店鋪。店鋪重疊、業態低端化、商業氣氛濃厚成為特色商業街留給遊客的「刻板印象」。
清華同衡旅遊與風景區規劃研究所在2017年研究了什剎海地區的商業化程度及遊客行為分析,數據顯示,什剎海區域的商鋪中,購物類數量為321,美食類600個,休閒娛樂307,景區景點167個。大柵欄區域的商鋪總量約為300家,景點景區6處,美食類商鋪90家,休閒娛樂類160家,購物類40家。對什剎海區域和大柵欄區域商鋪概況進行比較,分布密度方面,如果按照兩區域面積粗略估算,大柵欄區域平均每公頃有1.4家店鋪,而什剎海地區平均每公頃有4.4家店鋪(含水域面積)。什剎海區域的商鋪關鍵詞是酒吧、咖啡、百貨店、餐廳、王府、館、會所、CLUB等。而大柵欄的商鋪關鍵詞則是北京、前門、戲園、家常菜以及各種齋、坊、記、莊、總店等。
更早以前,就有相關文件對什剎海定位進行了規劃。2014年10月29日發布的《什剎海歷史文化旅遊風景區管理辦法》(以下簡稱《管理辦法》)顯示,什剎海功能定位為「景區是什剎海歷史文化保護區的核心區,是以展示北京傳統文化為主的休閒旅遊區」,並且強調了景區招商的原則,「景區內的各類招商活動應當符合景區業態發展指導目錄,招商單位應當就擬引入的商戶是否符合景區的功能定位,事先徵求什剎海街道辦事處的意見。「」2018年9月,北京市商務局出臺《關於調整優化特色商業街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面向社會公開徵集意見,《意見》再次強調了「特色」,特色商業街要根據區位特點和消費需求,展示「首都風範、古都風韻、時代風貌」的城市特色。
上述《管理辦法》同時還表明了入駐商戶的退出機制,「企業入駐後,經營內容發生變化,不再符合景區業態發展指導目錄和景區功能定位要求的,應當予以退出。」除了清理假冒「老北京」的店鋪招牌,對於什剎海地區的特色商業街如何進行「特色」運營,北京市西城區什剎海風景區管理處工作人員表示,需經過街道授權才能接受採訪,而什剎海街道相關工作人員稱需西城區委宣傳部發函才能接受採訪,但截至記者發稿時,西城區委宣傳部電話始終無人接聽。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菸袋斜街部分小飾品、餐飲等商戶已經關門,有的打出了「撤店甩貨」的招牌。
「特色商業街」已有退出機制
與菸袋斜街同處什剎海地區的荷花市場去年剛剛完成一輪改造,「什剎海茶藝酒吧街」是一條擁有百餘家茶藝、酒吧的特色街區,其中以荷花市場最具規模。去年下半年開始,這條街上過去賣炸雞、魷魚串、烤香腸的10多家小店面已全部關停,整條街的外立面將重新裝修,統一成古色古香的建築風格。現4米寬、200多米長的臨水木棧道將整體保留。市場步行街青石板主路和臨水木棧道之間,將增加一排由花箱組成的隔離帶。花箱靠近木棧道的一側設休閒長椅,臨水棧道就成了一個獨立的公共休憩空間,不會被商家隨意侵佔。根據什剎海風景區的生態重塑計劃,酒吧等騰退後的空間將重點用於引進博物館、文創類項目。
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北京曾經評選出20多條特色商業街,但是街區也面臨著「生老病死」。隨著北京城市發展規劃的推進,有些街區對應的功能處於淘汰過程中,比如建材街;有些產業功能發生了變化,或者申報時的特色在後期發展中逐漸平淡甚至已經轉型,比如現在已經成為創新創業大街的海澱圖書城。目前尚有特色商業街在發展過程中品質達不到北京整個城市環境升級的要求。
過去,一旦被授予特色商業街稱號,後續管理基本交予各條商業街運營方。即便後期運營不利,名不副實,特色商業街的名號也會保留。比如臺灣街。從開街時的門庭若市到現在的門可羅雀,臺灣街早期的特色商戶已流失殆盡,烤串、火鍋等大眾飲食充斥著整條街。這背後與開發商盲目造街,後期又缺乏清晰定位和整體規劃有關。
不過,這種情況將會得到改變。按照此前的《意見》內容,對於已基本不具備特色元素的已掛牌的特色商業街,市商務局將取消「北京市特色商業街」命名,並且每年對特色商業街經營商戶、業態結構、社會經濟效益等情況進行分析評估,指導業態調整和升級改造。
北京商報記者 邵藍潔/文 郭繽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