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南陽百裡奚一帶出土的「漢代四神圖漆棺」移至荊州保護
導語:一個塵封兩千年並保存完好的漢代四神圖漆棺在南陽百裡奚一帶被考古發現。棺槨上彩繪「朱雀、白虎、玄武、青龍」四神,棺蓋上繪有陽烏和蟾蜍,是國內同類考古發現中最早的一例,在河南省考古史上也是首次。
外棺北側朱雀圖像
陶壺
玉印章本報記者李賓攝
一個塵封兩千年並保存完好的漢代四神圖漆棺在南陽百裡奚一帶被考古發現。棺槨上彩繪「朱雀、白虎、玄武、青龍」四神,棺蓋上繪有陽烏和蟾蜍,是國內同類考古發現中最早的一例,在河南省考古史上也是首次。10月20日,本報以《漢代四神圖漆棺:震動河南考古界》為題,率先進行了報導。
這一考古發現,震動了河南考古,也引起國內考古界、文物界的高度關注。但由於南陽缺乏必要的專業修復設備,出土的漆棺及其他文物已運移至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保護。
棺槨為什麼可以保存如此完好?墓主人是什麼身份?「四神圖」代表著什麼意義?隨著修復工作的開展和研究的深入,有關漆棺的諸多謎團也正在一一破解……
上浸地青膏泥保護棺槨
這個墓葬群所處位置為崗坡地,西高東低。「此處地質為典型的『上浸地』,地下水的水位也比較高,很潮溼。」考古人員介紹,所謂「上浸地」是指某幾種具有特殊黏結性能的土壤,當土壤受水影響後水分不易丟失,能夠長時間保持溼潤。
發現四神圖漆棺的古墓,槨室和南、北器物箱的上部及四周充填青膏泥。青膏泥質地細膩,黏性大,較溼潤,滲水性小,有很強的防腐和密封作用,能隔絕部分空氣,保護有機物。「正由於『上浸地』和青膏泥的雙重保護,造就了獨特密封環境,四神圖漆棺才可塵封兩千年仍完好無損。」考古人員說。
墓主或為「大農丞」族人
隨著棺槨被打開,考古人員從墓室及棺槨內清理出玉器、陶器、銅器、鐵器、鉛器和木漆器等100餘件隨葬品,根據其中的一枚玉質印章推斷墓主人為孔調。
歷史記載的西漢時期孔姓南陽人,最出名的為大鹽鐵商孔僅。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任大農令,主管鹽鐵專賣,後任大司農。孔僅因為精通鹽鐵生產技術,又對朝廷有所捐贈,因而被漢武帝委以重任——擔任了掌管鹽鐵事務的「大農丞」。考古人員介紹,從墓葬形制及出土器物及彩繪漆棺情況可以初步推斷孔調身份為封秩千石或以上的地方官吏,但其與孔僅家族是否有一定關係,尚有待考證,這枚印章是什麼玉質也有待進一步考證。
「四神方位」依舊是個謎
木棺為長方形,呈南北向放置於槨室內,為內外重棺。外棺的四周和頂板刷有黑漆,上面施有清晰可見的彩繪。北側為朱雀,東側為白虎,南側為玄武,西側為青龍,棺蓋上繪有陽烏和蟾蜍,四周繪有雲紋,畫面流動飄逸、豐富精美。
「陽烏是馱日飛行的太陽神鳥,蟾蜍則被認為是月中神靈的象徵,兩者在一起多指『日月』。」考古人員說,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是漢代流行的裝飾題材,最初是指天空中的四個星宿,代表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因與漢代社會的思想意識密切相關而演變為四方之神,稱為「四靈」或「四神」,有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對於棺木上彩繪「四神」的方位與常規不同的問題,考古人員表示,類似的情況在考古史上很少見,為此他們曾向北京、鄭州的國內頂尖考古專家請教,專家們也表示暫時不能準確解釋。考古人員還透露,出土的漆棺及其他文物已運移至湖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保護,並積極上報國家文物局立項修復,相信隨著修復工作的逐步開展,眾多謎團將逐一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