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釣大部隊對打窩來說肯定都有自己的一些獨門技巧,而且基本上選對釣位後就先把窩料打下去,畢竟野釣屬於是水面大魚的密度少,如何把自己周圍的這些魚聚到一起,在通過誘釣結合不斷將其他區域的過路魚也都聚到窩裡。那麼打窩有一個所有釣魚人都關注的問題,那就是一部分魚進窩後吃飽了,或者是窩料投放量不足,而自己也不知道下面的魚都在等食物,魚群一鬨而散了。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些能夠長效持久打窩的小技巧!
一、水邊的泥巴是個好東西。
很多老釣魚人一定都教過你將窩料和泥巴混合後一起打窩,這種打窩方法適合前一天打窩後一天或隔一天來釣,基本上前一天的泥巴都已經分解開,和水底逐漸融合了,剩下的就只有窩料的味道了,此時窩點裡都是魚星泛濫下鉤就能夠信號。另外有的時候在長杆作釣的時候使用酒米不太好拋進窩點,此時泥巴就派上了用場,另外為了能夠增加窩料留魚的持久性,我們可以將一些糧食穀物打成粉狀炒香再與泥巴混合打窩,粉狀的窩料不停的散發出味道,但是窩中完全沒有什麼可以吃的東西,所以魚長久聚在這裡。
二、使用豆餅、糠餅打窩
這種窩料屬於最省窩料的一種釣法,最早是釣魚人發現鯉魚等大個體的魚喜歡吃糠餅的這種香氣,隨意切成碎片打窩用,但是比較浪費,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走水比較嚴重,普通的窩料入水後就被衝散了,實際到窩點裡是一乾二淨的,所以大家就是用糠餅豆餅這種可以直接到達窩點底部的東西打窩。這種窩料想要達到長效持久的話是不難的,因為其本身就留香持久,可以用微波爐微微加熱一下,香氣更濃鬱提高誘魚效率,如果想省著用可以穿個洞。釣完了拉回來曬一曬,下次繼續使用。
三、打窩包裝工具
最早的打窩包裝工具大家都用過,那就是礦泉水瓶,把窩料裝進瓶內,瓶身扎幾個大一些的窟窿,以來重量到了便於準確拋進窩點,另外魚到窩點內實際是吃不到任何東西的,這解決了粉狀霧化太好招小魚的問題。但是對窩料的香味濃度以及味型要求比較高,窩料的味道會從小孔慢慢往外擴散,魚進窩後又沒什麼東西吃,就可以實現長效打窩的目的。原來是使用紗布等來打窩,現在已經有了水溶袋也就更方便了。直接將餌料包好拋進窩點即可。但是不能夠回收利用還是比較浪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