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生活美學叫成都。這種美學魅力,不僅在於成都的美食、美景令人流連忘返,更重要的是它的包容與宜居,讓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因為難以抗拒最終選擇成為「蓉漂」,成為新時代的「新成都人」。紅星新聞特別策劃推出「蓉漂詩人(作家)——參與生活美學的新成都人」系列,推薦他們的新詩、新文與新書,以饗廣大讀者朋友,共享成都生活美學。
近些年,來自四川鹽亭的「蓉漂作家」李銀昭,放下小說,深耕散文,收穫不小。其中,李銀昭的單篇散文《別如秋葉之靜美》還獲得第八屆冰心散文獎。最近,四川人民出版社推出的李銀昭散文集《一冊清涼》便收入了《別如秋葉之靜美》等多篇獲獎作品。
作家馬平在評價此書時說,李銀昭是一個熱心的人,《一冊清涼》卻給這個炎炎夏日送來了陣陣清涼。
李銀昭的《一冊清涼》至少有三種獨立特行的文學風骨:一是訴說生命溼潤,如玉,在清涼裡琢磨。二是描摹秋葉靜美,如詩,在清涼裡吟誦。三是呼喚風景站立,如畫,在清涼裡閃動。
李銀昭這些散文,堪稱:文章有溫度,夏日送清涼。
周末讀什麼好書?今日,紅星新聞「紅星書評」推薦60後「蓉漂作家」李銀昭的新書《一冊清涼》。有意思的是,本期「紅星書評」的新書評者凸凹和新書作者李銀昭都是冰心散文獎獲得者。
同時,特別選載凸凹在書評裡重點提及的李銀昭散文名篇《她比傅雷更不應該被忘記》,希望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閱讀感受。
|紅星書評|
文章溫度寸心知
——讀李銀昭散文集《一冊清涼》有感
◎凸凹
溫度有高有低,即便是零度、零下幾度,也是溫度。今天,我想說的是文章的溫度。這種「文章的溫度」,有些是健康的、無毒的、給人以陽光與希望的,有些則是陰鬱的、醜惡的、帶病菌的、讓人仇怨和絕望的,還有一些文章處於二者之間,含混,多維,美醜交織。作家李銀昭的文章溫度,在我看來,自然歸屬前者。讀完李銀昭的最新散文集《一冊清涼》(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我的第一感受就是這樣,他的文章不僅有溫度而且適宜,就如同手捧夏日裡的一冊清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題》)。我的寸心告訴我,溫度是銀昭文章中的大事,這件大事,被它的主人不動聲色地藏在文章的細節中。這是我讀《一冊清涼》的一個鮮明感受。
義大利浪漫主義詩人、作家亞歷山德羅·曼佐尼指出:「才能平庸之輩任何時候都不可能為自己的題材找到驚人的、獨特的、雄偉的表現形式,這些形式是偉大智慧的表現。」(《論浪漫主義》)寫傅雷,怎麼寫,一萬個人寫過了?一直在文字中開疆拓土的銀昭幹不了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事。
相對傅雷的大,其夫人朱梅馥是小的,而正是朱梅馥的小,感動了他,讓他的筆選擇了小。「當我站在上海江蘇路他們的舊居門前,平時不太引人注意的朱梅馥,卻從我的印象裡漸漸清晰起來,總讓我覺得眼前這棟舊式的小樓裡,當年進進出出、上上下下的主角就是朱梅馥。」(《她比傅雷更不應該被忘記》)我們再來看看溫度是怎樣從細節中生發出來、直抵我們心靈的:「空隙的上面是充電的插線板,就是我懸空的手機垂直下來的位置,也就是說,我擔心手機一旦掉下來摔爛,就是掉在那塊空隙地上被摔爛,而現在那塊空隙地上放著那女士的包。」(《禪就是地上的那個包》)
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數不勝數,大有一步一景的流布與生態。無論是《那些帶著鮮花和微笑的人》對那位在錦江大橋上賣花的老人蹲在大雨中等作者取花的描寫,還是《遍地冬瓜的下午》對一次又一次數冬瓜數目的言說,再或是《做螢火蟲也是一種理想》對大巴山農民鄧開選小院那群像星空中的秘密突然飛至的螢火蟲的敘述,以及《彼岸有花》對殘疾人楊嘉利艱難寫字的刻畫……細節,均充當了溫度的調控板,和一招制勝的撒手鐧的角色。
著眼小處,盯住細節,見常人所未見,寫常人所未寫,讓銀昭的散文現出了別有洞天的景象與格局:下筆是針尖向深井掘進,收筆是礦藏汽化升華出井,布滿天空。如此這般的作為,其溫度便有了井孔的堅硬深度和雲彩的柔曼廣度。
其實,關於溫度,銀昭自己就告訴你了,是大事。否則,他怎麼會將這部集子命名為《一冊清涼》呢?清涼,就是一種溫度,一種讓人神清氣爽、給精氣神以大力量的溫度。李銀昭總是那麼精神,充滿古老岷水的活力,因為他身體的九宮格即便在空氣被酷熱成固體的環境中,也循環著一冊清涼。
我以為,作者的母親,是作者人本與文本的源頭與根脈。給出這個判斷,不是臆測,而是作者滿含深情明明白白的告知。在《看母親端碗時的端莊和享受》中,他寫道:「但母親,卻把先人們說的話裡的精髓,無聲地融進了她的血液裡,融進了她的生命裡,再通過她無言的行走和端莊,傳教給了她身後的兒孫們。」在《別如秋葉之靜美》中,他又這樣寫道:「有一個人不忌諱說死,也是因為她給了我說死的勇氣,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她,才有了我要循李叔同的生命而去,探看『如秋葉之靜美』的李叔同之死。」此外,在《一個南瓜的故事》等文章中,也多有他對母親言行的記敘、傾慕與禮讚。
銀昭的母親是信佛禮禪的,難不成回歸綿遠河的那一群魚的祈願,與母親的禱告達成了人世間最美好的平衡,乃至最清涼最清潔的傳遞與輪迴?我認為是的。除了母親的言傳身教,李銀昭還接受過故鄉鹽亭山河的教育,那位教民養蠶、繅絲和織衣的嫘祖的教育。這些教育,無不清涼,無不清潔。清涼與清潔,她們是近義詞,也就是有血脈聯繫的近親。
(作者系成都市作家協會副主席、冰心散文獎得主)
《一冊清涼》
作者:李銀昭
出版:四川人民出版社2020年7月
簡介:散文集《一冊清涼》,全書共分為三個部分,即「生命的溫潤」「秋葉靜美」以及「站立的風景」,收入李銀昭近些年創作的散文作品27篇,計20萬字。著名批評家周倫佑先生撰寫的專論《散文「親歷性」的文本印證》,評價該書說:總體上有一種親切、親近而溫潤的特質。李銀昭散文吸引我的,或者說讓我感動的,是作品中對他母親和他自己親身經歷的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人與事的抒寫,也就是表現於這些作品中的「親歷性」經驗。
|縱深閱讀|
【作家簡介】李銀昭,60後小說家、散文家,四川鹽亭人,畢業於四川大學文新學院,曾服役於成都軍區戰旗話劇團,現居成都,成都市作協小說專委會副主任,四川省散文學會特邀副會長,冰心散文獎得主。曾發表散文、小說百萬餘字,先後二十多次獲國家級和省級文學獎。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