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雕我國自古皆有之,各路名家只的功力也日漸犀利,往往只憑藉一把小小的刻刀便可將這花鳥魚蟲乃至人生百態躍然於這小「核」之上。古時我國「核雕」便出了許多大師,相信很多人在學生時代也學過蘇軾的《核舟記》,其華麗的辭藻將核雕的精髓談論的淋漓極致。而如今文玩的崛起也帶領了一波「核雕」熱度,不過這熱度近些年也有些耍了流氓。
說起核雕其實不僅僅局限於「橄欖核」,只要核壁厚重,能吃刀順暢的果核類都可以作為核雕的原料,只不過橄欖核的性能更為優秀一些,所以雕刻大師多以雕橄欖而聞名。而在核雕界還有一句話叫「六年彌勒,八年羅漢」,意思是一個核雕師傅從入行開始就要選擇以後的主要發展曲線,雕「彌勒」大概需要六年學成,而羅漢則需要八年。彌勒難在「開臉」,羅漢難在「傳神」,若真想掌握其精髓必須要成年累月的不斷雕刻積累,不斷去磨合技藝才能總結出自己的一個路數。
不過如今快餐化的生活哪裡會給你七八年的「磨合」時間,文玩這行跟其他一樣,若抓不準機遇是賺不到錢的,核雕也是如此。最初2014年文玩火熱的時候那些「機雕」貨有時都能賣到四位數,更不用說那些「手工核」。很多隻學了一兩年的小徒弟都敢租個廉價的屋子開工作室稱師傅,而這一窩蜂的「哄搶」則意味著市場將進行一波「優勝劣汰」的淘沙。而就主流來說雕的不是「彌勒」就是「羅漢」,偶爾有些走獸園林又雕的不成樣子,自然大家對核雕的熱情也在持續走低。但是那些喜歡另闢蹊徑的人還是有他們的辦法。
其實「大師」也要吃飯,於是各路師傅紛紛崛起頻繁挑戰藝術的底線,不但雕刻了「大白」和「哆啦A夢」這樣的卡通人物,他們甚至還發明了「生命之源」與「生殖加薪」這類十分媚俗的題材。其實這些名字乍聽起來文雅,實則汙穢不堪,所雕之物皆為男性和女性的某些主要器官。主要通過諧音的方式「硬」打了個擦邊球,不是正經題材吸引不了人嗎?這種三俗的題材總夠新穎了吧?還真別說,真有那麼一批「隔路」的人對其十分推崇,自此以後這類題材的橄欖核銷量持續走高。
而這5年這種媚俗的技藝也在不斷更新,以前清一色的「機雕」賣個百十塊錢,讓人圖個新鮮罷了。但現在有這麼一類人專門研習如何「手工」雕刻,力求惟妙惟肖,有時一串橄欖核要雕幾周,如此耗時,價格自然不菲,這種師傅也算自成一派系,就簡稱「三俗派」吧。
其實文玩也好,核雕也罷,不過只是一些萬物,為的是修身養性,益智開慧。但偏偏和利益掛鈎之後就讓這些個「販子」給帶跑了調,生生「掰」的體無完膚,成了道德淪喪的載體。就如今而言,人人都可以追求個性,但不要庸俗,小眾的庸俗並不代表你這個人就超凡脫俗,而是被文明進化所摒棄的糟粕。切不可被這些無良商販和雕刻者用花言巧語錯誤引導,不過話又說回來,帶著這種手串,你好意思出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