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記者陳慧歸欣
當下正是桃子上市時節,記者走訪發現,今年桃子豐收了,一些地方卻出現「賣桃難」現象。消費者也不滿意,好吃的桃子「身價不菲」,價格適中的,口感又一般。
果農緣何「豐產不豐收」?供求錯配原因何在?如何改進桃子「供給側」?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多位桃農和業內專家,以期有所借鑑。
「好看的不一定好吃,好吃的不一定好看」
世界上有2000多個桃品種,中國分布800多個,有一定栽種面積的則有100多個。普通的桃子有毛,沒有毛的叫油桃。形狀上,有心形、圓形、扁形。果肉顏色有白色、黃色、紅色、綠色;外皮顏色更是令人眼花繚亂。
這麼多個品種,啥樣的才算好桃子?不同人可能會有不同的答案,但在大多數消費者看來,口感排第一位。
7月11日,在泌陽縣古城街道辦七裡崗居委會董國安老人的大青桃園子裡,又現「搶桃」現象。摘桃的人從鄭州、駐馬店、南陽等地趕來,一天時間,4畝園子的桃樹上,已是空蕩蕩了。
裡外純青,個頭兒不到拳頭大,這樣「貌不驚人」的桃子如果擺在超市的櫥窗裡,並不討人喜歡。但在來摘桃子的回頭客眼中,大青桃吃起來有「小時候的味道」。
然而,這種消費者喜歡的桃,卻難以跨過傳統市場的門檻。7月17日,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專家王志強向記者介紹,經銷商挑選桃子有兩個必要條件:一是「賣相」,讓人看起來有食慾;二是硬度,要經得起長距離運輸的考驗。口感反倒不是必選項。
「好看的不一定好吃,好吃的不一定好看。」河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院長馮建燦解釋,經銷商和果農偏愛的硬質桃,往往香味不足。
像大青桃這樣的地方傳統品種被市場逐漸淘汰。據董國安老人介紹,他栽培的農家品種大青桃,過去在當地尚有廣泛種植,上世紀90年代已瀕臨滅絕。若不是他用心搶救,這個品種恐怕也消失了。
同一時期,個頭大、色澤豔、耐儲運的硬質桃開始成為市場新寵,桃的品種選育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好吃桃子的基因被改掉了,這也是消費者感覺很多桃子『中看不中吃』的重要原因。」馮建燦表示。
人們對野生大青桃的追捧,正是渴求品質的體現。如今,一些古老味美的桃品種在市場和政府的共同推動下,正重新煥發生機。
血桃,果肉殷紅如血,曾是魯山縣南部山區的特色品種。2016年,被當地政府作為熊背鄉大年溝村的扶貧產業,給予資金、技術、營銷等方面的大力扶持,種植面積從不到500畝擴大到3800畝,還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認證,成了市場熱捧的「網紅」產品。去年,僅血桃一項該村人均就增收2000元左右。良好的前景,讓村裡「飛」出的大學生閆盟盟3年前放棄大連的工作回村種桃,如今已擁有70多畝規模的桃園。
「桃」離大路貨,走向「名特優」
在河南,說起桃,沒有像靈寶蘋果、西峽獼猴桃、孟津梨、滎陽軟籽石榴這樣的知名品牌。
數據顯示,我省桃種植面積123萬畝左右,排在山東、河北之後,位列全國第三。規模雖大,但短板不少,比如分布散、鏈條短、效益低、優勢品牌不突出,大部分果農停留在以產量求效益層面。
王志強介紹,我省九成以上的桃子是鮮食桃,近三年市場飽和現象凸顯,倒逼桃產業加快轉型升級。從今年6月28日舉辦的河南省首屆早熟桃評比賽上看,結構調整已初見成效。
事實上,我省鮮食桃市場已呈現冰火兩重天狀態。一方面,低檔化、同質化的大路貨積壓,量多價低,尤其是進入7月份,中晚熟桃子大量上市,加上山東、河北兩省桃子衝擊,價格大幅度下滑;另一方面,特色、優質、高檔的蟠桃、油蟠桃、黃肉桃供不應求,量少價高。
四川農業大學經濟林專業畢業,2016年回鄉創業,短短三年,80後劉克帥因種桃已經成為衛輝市頓坊店鄉的名人。他的蟠桃園和眾多桃園一樣,位於交通方便的107國道一側。不同的是,當很多果農仍在路邊支攤坐等顧客上門時,他的團隊卻在空調屋裡打包發貨。當其他果農按照10元5斤叫賣時,他的桃子已經按個賣。24個規格相同、品質上等的油蟠桃,網售價格150元。劉克帥說:「平均不到5斤桃,劃30元1斤,通過微商很快銷售一空。優質優價的桃子越來越被市場認可。」
王志強認為,今後,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仍是桃產業發展的主旋律。育種方向也在向品質化、多樣化、省人工化方向努力。
同時,在人們越來越依賴網購的今天,鮮食桃的銷售方式也須跟上時代步伐。果園採摘、社區直銷、會員專供、「電商+快遞」等方式,打破了傳統水果「層層分銷」的模式,冷鏈物流也能使果農精確計算桃子從田間到舌尖的時間,確保消費者收貨時的口感最佳。王志強建議,要引導一部分生產者走專供直銷的品牌化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