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受到非洲豬瘟等影響,我國的豬肉價格明顯上漲,原本每斤十幾塊錢的豬肉直接翻了2~3倍。然而,不料年底受到新冠病毒影響,由於防控期間各類農產品物流不暢通,無論是蔬果,還是畜禽肉類,都無法運往各大銷售地區。不少成年豬只能繼續圈養,加重了人力物力消耗的同時,更提高了飼養成本,再加之顧客的需求量不減,因此豬肉價始終只漲不跌。前幾日看到的一則新聞,為了保障豬肉供應,穩定豬肉價格,中央再一次組織投放了1.7萬噸的儲備肉,持續的市場投放發揮了實際作用,讓老百姓無時無刻能感受到國家「為人為本」的服務理念。而豬肉價何時能恢復正常,也就成了大家一直所關心的話題。
很多人應該和美食君一樣,一瞅見豬肉價略有下降,就跟撿漏了般大肆囤買。然而,身邊很多朋友表示,超市裡買到的多是凍肉,而且中央投放的儲備肉也一樣,已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冷凍保藏。為了圖便宜買很多肉,認為放在冰箱裡不管多長時間都不會壞。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豬肉放冰箱到底能凍多久?它的保質期又有多長?如何判別豬肉已經凍變質了?美食君給大家一一解答。
冰箱分為保鮮和冷凍兩部分。一般肉類在冷藏室的保鮮期最多是3天,如果在天氣炎熱的夏天,很可能上午丟進去,下午就開始變味兒了。如果發現表面有黏液,或顏色有點發綠,那千萬別再吃了,變質的肉要及時扔掉,一點兒都不能心疼。而買回來的肉若當日沒吃完,剩餘的大家都會放進冷凍室。但要注意的是,冷凍著的肉並不代表不會變質,一般最適合的冷凍時間是4個月,最長也不超過6個月。當然,這是在豬肉是新鮮的,且使用的是家庭普通冰箱保存的前提下,保質期大概是半年左右,而對於原本就是從冷凍庫中拿出來的凍肉,要相應地縮短冷凍的時間。如果用溫度低於零下36℃的專業冷櫃,可以稍微延長保存時間。美食君建議大家在保鮮袋上貼一張標籤,標註上購買的日期,仔細點再寫上臨保時間,方便提醒自己。
豬肉多是整大塊購買的,所以拿回家後最好先按一次吃的量切成小塊,再用保鮮袋分裝放入冰箱冷凍,平時隨取隨用,餐飲店基本上都是這樣做的。否則每次化凍一大塊肉,不僅浪費時間,反覆凍融還會影響肉的口感,造成營養成分的部分流失,甚至加速變質。
還有要提醒的一點是,不管是豬肉,牛羊肉,還是雞鴨肉,在冷凍前都不能用自來水衝洗,因為生水中有微生物和細菌,沾上易引起變質。如果冷凍室裡還有其他食材,儘量要做到分區儲存,以免串味或交叉感染。不過,說了這麼多,最簡單的方法還是不要一次性買太多,買了也要儘快吃掉,這樣就不用擔心肉類變質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