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魚,是烏鱧[lǐ]的俗稱。烏鱧屬鱸形目、鱧科,是鱧科魚類中分布最廣、產量最大的種類,又名烏魚、生魚、財魚、蛇魚、火頭魚、黑鱧頭等。
黑魚性情兇猛,營底棲生活,屬於肉食性魚類,喜歡生活在水草繁茂的淺水區。黑魚肉味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是一種經濟價值較高的魚類;可去瘀生新、滋補調養、生肌補血、促進傷口癒合,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我國食用烏鱧歷史悠久,其早在二千年前就被《神農本草經》列為蟲魚上品
但是最近「村民暴雨中挖5米長的黑魚」的畫面在網絡熱傳弄得我目瞪口呆!
畫面中很多村民在田埂和路上圍著一個東西看「體型驚人的巨大黑魚」——這條黑魚躺在泥洞裡,好像剛挖出來一樣。
畫面很真實,但是如果你有生物學、水產知識,就知道這不可能是真的——,後來那個發布小視頻的作者也出來澄清「PS」處理過。
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即使是這種明顯的「假」視頻,在網絡上也獲得了數千萬次點擊,60多萬的贊和將近8萬人的評論——相信社交媒體時代。大家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傳播量和火的程度。
更加有趣的是,有一部分的網友說:「小時候聽老人說,見過比這更大的黑魚。」
為什麼明明知道「巨大的黑魚」是假的,卻被這樣吸引?
「巨大的黑魚」的傳說太深入人心了
這部村民們挖掘出巨大黑魚的「視頻,除了畫面真實,獲得眾多網民稱讚的最大原因是「主人公」——黑魚本身具有濃厚的「神秘色彩」。
據小編了解,我國民間故事、農村傳說中有關「巨大黑魚」出沒的記載很多,當事人對此深信不疑。
也就是說,如果把這條「巨大的黑魚」換成鯉魚、草魚、墉魚,甚至體型相似的掠食者青魚,就沒有這種轟動了。
民間傳說
例如,1998年在信義水庫發現「6-7米長的黑魚」的目擊者說:「和朋友一起去水庫玩的時候,比發現、船大、嘴張得像鍋一樣……」」。
之前的「目擊記錄」更多,充滿細節,非常真實。
網民@ Tianya被遺棄了:記得7年多了,那年黃河乾涸了,我們還在小學,幾個孩子去河邊玩,發現了一條4到5米長的黑魚,嚇得鞋子掉了,回到大人身邊,後來全村的人都拿上魚叉去叉魚,結果連魚叉都插不進去,後來由於下暴雨被衝走了。
通常黑魚極限體型為1米左右
這些「遠古」巨大的黑魚傳說聽起來很生動,很難讓人相信它的真實性。
至於「扁擔長」「一到兩米」,聽起來還比較真實一點,但常常可以從老人家的嘴裡聽到。經常是自己或同事朋友,小時候河流,水庫乾涸後發現的。為什麼「巨大的黑魚」的傳說如此頻繁地出現?
背後的原因確實難以捉摸。因為黑魚確實有未知的因素。導致這種魚可以突破生長極限,長出更大的體型。
還是因為黑魚兇猛狡猾,容易讓人聯想到妖怪和魚怪?還是原來有驚人的「巨大的黑魚」,現在滅絕了?
(有像白鱘魚一樣消失了的「巨大黑魚」嗎?畢竟,在長江的古代,從來沒有缺少龐大的物種。這些我們都不知道。
從生物學角度來看,黑魚的極限體型實際上為——體長1.2米,體重20公斤以內,相比較青魚、鯉魚而言相差還遠。
但是巨大的黑魚傳說卻這樣深入人心
廣大網友有見過多大的魚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以上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