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還接著前面的話題,農村槽坊釀造的白酒和外來酒精酒的關係。農村「自給自足」的白酒市場,為什麼會被酒精酒完全佔領。那麼,酒精酒和本地酒相比較,酒精酒的優勢在哪裡,本地酒的劣勢又在哪裡,憑什麼被酒精酒取而代之?
再個,都是一個檔次的白酒,本地酒和酒精酒成本分別多少錢一斤,該賣多少錢,實際賣的貴了還是便宜了?
我這幾天連續發3篇文章,討論農村槽坊釀酒的內容,前天(6月13日)發的《》,有條友跟帖,說他們為了能喝到糧食酒,專門去鄉下買了1噸多高粱,請的釀酒師。釀的酒封缸埋了土裡,不送不賣,朋友們自己喝。算下來成本合到600多元/斤。
這種做法我經常見到,城裡人煩透了酒精酒,憂心各種添加劑,可又躲不開。一般會想到這招,約幾個酒友,湊份子燒幾鍋酒。只是這個600多元/斤的成本有點冒失,估計是手寫輸入,多了1個0,再不就是多了2個0,因為農村槽坊釀酒成本,不大可能比茅臺酒的成本還高。
基本成本構成是這樣的(按50度高粱酒):
⒈高粱3斤,約合3元;
⒉釀酒師薪酬按300元/日,產酒150斤/日,合到2元/斤;
⒊其他各項投入,場地設備水電稅費,按450元/日,合到3元/斤。
全部成本=3+2+3=8(元)
這樣計算是概算,不是精算,如果擠水分,其他各項投入可以減少。也就是說,農村槽坊釀酒,最低成本會到6元/斤,從而保持在6-8元/斤的合理區間。
我們的白酒釀造,自從1955年確立酒精酒發展規劃,直到1987年研製成熟,並形成規模生產能力,酒精酒正式的投放市場。從此酒友們再難喝到純糧食酒。
酒精酒自問世以來,就以取代釀造酒為目的,憑著低成本的巨大利益優勢,和完美模仿糧食酒風味的特性,以優質飲料酒的身份,迅速爆紅,佔領了90%以上的白酒市場。
其實酒精酒不像他們自己包裝的那麼精緻美好。我們用於勾兌白酒的酒精,為食用級,符合勾兌標準。但是實質上,這一級的酒精還屬於初級質量,俗話叫做劣質貨。國外也有相當多的酒精酒,典型的是伏特加,特色是純,沒有酒精味。所以能夠兌水兌各種飲料,而不影響兌入物的風味。
喝過伏特加的都知道,那個純淨,像喝優質清香汾酒一樣享受。根本原因就是他們用來勾兌的酒精很純,沒有絲毫的雜質。我們的酒精就不是了,雜質很多,以致帶有一股濃濃的酒精味,衝鼻刺喉。所以說我們用來勾兌白酒的酒精是劣質貨。
為什麼用這樣的酒精,不要人家那樣的酒精?還不是捨不得多掏錢,把酒精進一步提純。而是我們勾兌白酒不需要那麼純,只要達到食品級,也就是說裡面沒有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這樣就可以了。因為我們兌出的不是人家那樣純淨無味的白酒,而是要模仿各種香型的糧食酒,加進很多的香精和糖精。
這樣的酒精,對於生產廠家,直接的好處是便宜。如果用到國外勾兌白酒的酒精,那就很不便宜,勾兌出來少賺錢。我們的酒精當前市場價約在6000元/噸,按勾兌50度白酒,1斤酒用0.5斤酒精,合到1.5元/斤,單說農村市場低檔瓶裝酒精酒,加上其他所有投入,包括包裝全算在內,成本合到3元/斤。
從上面的數據分析,得出本地酒和酒精酒的基本成本。儘管都在10元之內,但是存在倍數差距,一個8元/斤,一個3元/斤。這個數據,是用來計算銷售利潤和價格的根本依據。
本地酒的銷售模式,基本還是傳統小農經濟狀態的「自產自銷」,釀的酒被附近十裡八鄉的鄉親們,來槽坊直接的買回去。那麼定價也是老做法,多少加點錢,不虧本,夠養家餬口就行,誰也不會想著靠釀酒發財。價格就根據傳統的市場規則,賣到12-18元/斤。當然也有賣到20-50元/斤的,這是變異中的本地酒銷售模式,需要專文論述,這裡不多說。
酒精酒的銷售,卻是當前主流模式,也就是經銷商模式,俗稱中間商模式。兌酒的只管兌酒,經銷商對產品的包裝、宣傳和定價、銷售,擁有絕對權力。作為酒廠,這類低檔酒成本3元/斤,出廠價定到5元/斤,中間商賣到10元/斤。
這樣概算,便於大家理解這裡的奧秘。一瓶10元的酒精酒,酒廠賺2元,中間商賺5元。也就是說,酒廠利潤率在40%,中間商的利潤率100%,100%的利潤率就是中間商的強大動力。這個動力足以讓他們把酒精酒誇成一朵花,也足以讓他們傾情對付本地酒。
這個議題也是需要專文論述,本文只說個大致思路。本地酒的優勢在於產品質量,在於地方人脈,在於人之間的信任。酒精酒的優勢在於利益,能夠驅使中間商不遺餘力的賣貨。雙方優勢對比,明顯的本地酒勝出。這個勝出就是奪回市場的基礎條件,如果有了合適的外部因素進入,本地酒不僅能輕而易舉的奪回市場,甚至會影響白酒的格局,從而改寫我們的白酒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