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國的農村好多都依山而居,大山就像一座寶庫,一年四季都能提供美味的食材,只要你勤奮,這點相信農村山裡的朋友更有體會,物資匱乏的過去,我們充飢果腹,挺過難關,生活富足的現在,我們品嘗美味,慰藉生活。無論過去與現在,無論美味還是記憶,我們都難以割捨忘懷,回憶往昔,讓我們細數,有哪些難忘的野味。
現如今,好多生活在城市的人們都嚮往鄉村的田園生活,每到周末都到郊區農村體驗下農家院的感受,品嘗下山裡的野味,下面就來看看農村大山裡一年四季的野味,看看有沒有你愛吃的!
1、山裡的春天
春天給人最多的感覺是生機盎然,「勢如破竹」的春筍體現了生命力,也給農民帶來了美味,每當這個季節走進去山裡,都能聞到泥土的清香,在生命的氣息中,總能感覺到一種超凡脫俗的清新與寧靜,沁入心脾。為了這份珍貴的鮮味,挖筍人通常要掌握好時節,那樣才能將春筍最美好的年華保留了下來。
挖春筍是一門技術活,和挖冬筍不同,冬筍是深埋在泥土下的,而春筍是破土的, 從第一場春雨後算起,給予挖筍人收集這份鮮味的時限,只有十多天。一旦耽誤了最佳時機,春筍便會長成竹子,不能食用或者口感變差。 俗話說「嘗鮮無不道春筍。」作為「素食第一品」的春筍,筍體肥厚,脆嫩鮮美,可葷可素,曾被蘇東坡贊道:「無竹則俗,無肉則瘦,若想不俗也不瘦,天天筍煮肉。」
2、山裡的夏天
每年一度的梅雨季節,天天下雨也讓炎熱的夏季稍微涼快了一下,雨水滋潤了土地,滋養了萬物,尤其是野蘑菇,在雨後的山裡特別多,甚至有不少還扎堆生長,運氣好的話一天能採摘幾十斤,在市場上常常能賣到幾十元元一斤,所以很多山裡的農民十分願意去採摘它。
在我國各地,幾乎山上都有松樹,松樹下會生長一種松樹菌,松樹菌生長在季節還比較常,從夏初到重陽節後基本都能採摘到,只要下過雨,去山裡的松樹林裡必然會發現它,松蘑目前不能人工培植的野生菌。松蘑除具備一般蘑菇生長條件外,還必須以松樹生長在一起,與松樹根共生 ,其生長環境為海拔700到500米的陰坡或半陰坡的松樹林中。松蘑肉質肥厚,味道鮮美滑嫩。不但風味極佳、香味誘人,而且是營養豐富的食用菌,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稱。
3、山裡的秋天
八月瓜,這些都是長在深山裡的正宗野生「山貨」,聞起來特香摘下來吃的時候,就吃中間的果肉。吃起來嫩滑滑的,甜甜的,像香蕉,但比香蕉更鬆軟,柔嫩,細膩,而且在口中還有綿綿嚼頭彈性,它的果肉白白的像石榴子一樣透明吃起來更是一個甜爽。八月瓜是長在藤上的,而藤是依附在高高的樹上,所以想要摘到八月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八月瓜,又名野香蕉,中藥名稱「預知子」,它生長在密林危巖間,五至六月開花結果,農曆八月開始成熟,故名八月瓜。八月瓜在每年的8月底至9月中旬成熟,果形似香蕉,富含糖以及多種維生素和豐富的游離胺基酸。吃八月瓜很有講究,不能早摘,也不能晚摘,一定要等它自己炸開了,才可以吃!八月瓜自然炸開了,就表示已經成熟了。 但令人可惜的,八月瓜一旦炸開,鳥雀必然爭相啄食,往往只剩瓜殼而不見瓜瓤。
4、山裡的冬天
冬天到了,每次進山裡面拔木薯的時候都會帶上彎彎的鐮刀,遇到木薯苗就用力連根拔起,不用用到的葉子就拔出後放置到家裡做其他的料理,美食的主角木薯經常藏在底端,抓起來後用彎刀把它們一個個用刀子切下來,挑選木薯質量比較好的,切好後有些會被製作變成木薯粉,冬天用來下火鍋,麻辣燙等最好不過了。
採摘回來的木薯經常還帶著大自然的泥土和香氣,將其用水洗淨,去掉表面的泥土,再找來一些瓦罐,一個個依次放進瓦罐裡頭。這個時候再準備一些撿來的木柴,點燃起來並且生火維持,把瓦罐倒扣放在柴火上方,開始烘烤,濃鬱的香氣隨著時間的流逝開始竄出。
結束語
在兒時的記憶裡,山上總是有些各種樂趣,就像魯迅的百草園一樣,在這些地方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那些野味,找到自己的快樂,更是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歸屬感,自從來到大城市了以後。為了工作,為了生活,總是奔波個不停。即使再忙我也會抽空回到家鄉,呼吸一下新鮮的空氣,嘗一下家鄉山裡的野味!
你在農村住過嗎?哪些美食讓你印象深刻?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喜歡的朋友記得關注下2020年好運連連必發大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