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供認,促使我走進電影院消費《王牌逗王牌》這部電影的,仍是她漫山遍野的宣傳,好像我不去看這部電影,就會和這個社會脫節似的。尤其是它的「喜劇」亮點,仍是挺讓人等待的。再者,不知是有意仍是無意,電影的姓名很簡單讓人想起另一部喜劇電影《王牌賤諜》。看過《賤諜》的人,必定對其喜劇情節與元素浮光掠影,以至於許多配音小視頻的畫面都取自這部電影。已然都是「王牌」,又都是「喜劇」,終究讓包含我在內的許多人走進了《王牌逗王牌》。但是,看完這部電影後,給我的感覺竟然是「東北大亂燉」!除了劉德華、黃曉明、王祖藍、沈騰等幾個明星大腕比較招引眼球外,其他方面實在是乏善可陳。突然感覺到:《王牌逗王牌》,誠心把「王牌」這個牌子毀了!還有,看完《王牌逗王牌》,誠心越來越看不懂導演王晶了。
一個老套的不能再老套的「套路」故事。假如用兩個字歸納這部電影的話,多數人會信口開河的說「奪寶」。影片敘述了囧探寶爺(劉德華飾)與俠盜洛家豪(黃曉明飾)強強聯手,與國際恐怖組織爭奪「上帝種子」,並終究冒險奪寶解救國際的故事。在整個情節組織與敘事方法的掌握上,影片比較安分守己,並沒有多少古怪的彎曲,更缺少「入情入理的不可能」式的驚天反轉,好像一切都是按著一個完好的「套路」在進行:得到—失掉—爭奪—再次得到。略微有些觀影常識的觀眾,在看到影片四分之一、甚或五分之一的時分就能猜到部分情節及終究結局,實在有些無聊。除掉無聊,關鍵是這樣的「套路」毫無新意,沒有給人一點冷豔、或許讓人形象深入的當地。
生搬硬套、裝腔作勢的「喜劇」元素。這部影片最招引人的應該是其「喜劇」標籤,尤其是考慮到華仔拍過一些不錯的喜劇片子,並且還有沈騰、王祖藍助陣,其喜劇作用仍是很值得等待的。但看完影片,完全不是這個感覺。且不說情節的設置、敘事的組織上,沒有任何喜劇作用,即使是在人物對話、對立牴觸等簡單發生喜劇作用的元素方面,也並沒有讓人形象深入的亮點。黃曉明的A夢短褲、華仔與沈騰的開場對白、王祖藍的面無表情、謝依霖的花痴……充其量也就是讓人發生笑聲的「引子」,更多地給人以生搬硬套、裝腔作勢之感,好像是為了「讓人發笑」而硬生生塞進情節裡去的。假如用兩個詞來描述,「低俗」、「生硬」,是對這部影片喜劇作用的最好標籤。
單個藝人的低劣演技。形象最深的是真實的雕爺最終標明自己身份時,那猖狂的大笑聲,其時差點起雞皮疙瘩。一看就是皮笑肉不笑的那種,一點沒有一個黑幫大佬所具有的氣質與氣勢。聽那笑聲,怎樣聽怎樣覺得像正在排演話劇:聲音很洪亮,表情很誇大,但就是感覺沒有走心啊!還有那個洛天欣(歐陽娜娜扮演),人很漂亮,也很純潔,但就是感覺和人物的定位與氣質很有差距,怎樣看怎樣是歐陽娜娜,怎樣看怎樣不是洛天欣。儘管年過半百,但華仔的演技仍然是影片可貴的亮點。只是,讓他演這種經常需求裝瘋賣傻的人物,實在是勉為其難。究竟,大哥的氣質與派頭在那裡擺著,有時分只是讓其充任讓人發笑的「輔料」,確實給人不得要領的感覺。黃曉明就不多說了,用咱們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黃曉明不管演誰,都是黃曉明」,除了耍帥裝酷,真沒看出其他亮點。
模糊不清的「亂燉」體裁。影片的中心主線應該是奪寶,中心定位是喜劇。但在整個影片過程中,過多要素的不適當參加卻「喧賓奪主」了其體裁定位。咱們能感覺到,或許王晶想在影片中更多地探討關於家庭、關於愛情、關於願望的論題,並希望給人以啟迪與考慮。但卻並沒有到達抱負的作用。很多的武打動作,看的讓人目不暇接、熱血洶湧,彼時還以為在看一部動作大片;街頭飆車,漂移、撞車的大場面高潮迭起,好像又讓人置身於好萊塢商業大片的觸目驚心之中;貫穿一直的對家人的內疚,結束與愛人相擁的溫馨與浪漫,好像又看到了愛情片的影子……諸此種種,很大程度上衝擊了影片的中心體裁與首要表達方法,給人一種雜亂無章的感覺,與「東北大亂燉」差不多。
至於情節上的不合邏輯、漏洞百出,更是隨處可見。比如,奸細解救全國際的獎勵,居然是張面值五百八十八且節假日還不能用的超市購物卡;謝依霖那毫無現實感、純粹發情般的花痴讓人想吐。當然,相似的情節完全能夠理解,也沒什麼不合適。究竟,這是一部喜劇片,為了尋求喜劇作用,有時分拋棄邏輯也是能夠的。但問題的關鍵在於:即使是拋棄邏輯的合理性,也有必要要給人以「入情入理」的感覺才能夠。不能為了喜劇,去獻身基本的邏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