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夾漢堡廣告
原標題:又拿東方筷子文化逗趣!漢堡王為「筷子夾漢堡」廣告道歉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都2019年了,竟還有人把歧視當幽默!」繼杜嘉班納辱華風波之後,全球大型連鎖快餐企業「漢堡王」近日也爆出歧視醜聞:與前者的蹩腳創意如出一轍,漢堡王最近在紐西蘭投放的一則網絡廣告再次貶損了東方的筷子文化,招致亞裔強烈不滿。目前,該公司已移除爭議廣告並發表道歉聲明。
據《紐西蘭先驅報》8日報導,為在紐西蘭推廣新品「越南甜辣雞肉堡」,漢堡王在Instagram(圖片社交平臺)帳號上發布一段廣告視頻:視頻中,「顧客」手握尺寸誇張的巨筷,十分吃力地把漢堡湊到嘴邊撕咬;更可笑的是,他們並非單手持筷,而是一手一支,動作笨拙、吃相難看。
對此,紐西蘭韓裔鋼琴家馬裡奧·莫稱,自己最開始以為視頻後半段會有「反轉」,萬萬沒想到 「2019年還會有這種公然秀下限的廣告」。隨後,她毫不猶豫地在個人推特帳號上轉發了這則視頻並迅速引爆網絡。截至8日早些時候,爭議視頻的觀看量已達210萬人。
目前,漢堡王已經將爭議廣告移除並進行道歉。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伍德布裡奇表示:「我們對這則冒犯到(亞裔)社區的廣告表示誠摯歉意。它並不能體現我們追求多元化以及包容性的品牌價值觀。」
有網友指出,將東方流傳幾千年的傳統餐具刻畫成某種粗劣、原始的工具,說明西方某些大型企業至今仍未放下高人一等的姿態,它所暴露出的「文化遲鈍性」令人咂舌。
多家媒體指出,西方世界近年多次因筷子鬧出醜聞。2018年11月,義大利知名品牌杜嘉班納以一則蹩腳的廣告創意「起筷吃飯」招致中國民眾的反感與抵制;2017年,美國《紐約時報》刊登的一幅美食廣告則將筷子豎立在食物上,遭到網友諷刺——「你們這是給誰上墳呢?」(劉皓然)
用筷子吃漢堡被指種族歧視,美國「漢堡王」移除爭議廣告並道歉
近日,美國快餐品牌漢堡王(Burger King)為一款新推出的越南風味漢堡打廣告。這則廣告視頻發布在紐西蘭,其內容是幾名快餐店的顧客手持巨型的筷子吃漢堡,動作非常笨拙。這引起了國外亞裔網友的普遍不滿,還有許多網友聯想到數月前的D&G的辱華事件。目前,該公司已移除爭議廣告並發表道歉聲明。
綜合今日俄羅斯和福克斯電視臺報導,這段爭議廣告由漢堡王在紐西蘭的官方帳號發布在社交媒體Instagram上,它的廣告詞是這樣的:「帶著你的味蕾一路來到胡志明市,品嘗我們的越南風味甜辣椒嫩脆漢堡,這是我們全球風味的一部分。」
隨後這則廣告視頻被一位韓裔紐西蘭人轉發到推特上,漢堡王在廣告中取笑筷子的行為令許多網友感到憤怒。筷子是亞洲各民族數千年來一直使用的一種餐具。世界各地的亞洲社區,都用筷子吃飯。外國網友紛紛指責漢堡王「對文化不敏感」和「種族歧視」,還有一些人稱該廣告讓筷子看起來「笨拙」、「低級」和「愚蠢」。
一名網友質問道,「誰想出來的這條廣告?紐西蘭有很多亞洲人,估計他們不會在漢堡王吃這個越南風味的東西了。」
一網友說,「我以為品牌商們從D&G的筷子風波中吸取教訓了……又來這套,我並不驚訝。」
一位莫(Mo)姓鋼琴家表示,她對一些知名企業貶低亞洲人的行為感到「非常憤怒」。她補充道,有色人種「必須同時應對微小的侵犯以及很深的仇恨,這永遠不會結束。我不敢相信一個如此知名的公司會作出這種事。這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這些知名企業為了拍攝廣告應該聘用怎樣的人群。」
目前,漢堡王已經將爭議廣告移除並進行道歉。該公司市場部負責人伍德布裡奇表示:「我們對這則冒犯到(亞裔)社區的廣告表示誠摯歉意。它並不能體現我們追求多元化以及包容性的品牌價值觀。」
筷子夾漢堡廣告
杜嘉班納辱華事件
去年年底,義大利奢侈品牌杜嘉班納(Dolce & Gabbana)在各大平臺發布了2018年的中國版宣傳片。在這則題為「起筷吃飯」的短片中,內容是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筷子與義大利經典飲食披薩相結合,視頻配文字稱,「今天我們將率先向大家展示,如何用這種小棍子形狀的餐具,來吃義大利偉大的傳統瑪格麗特披薩。」不過,不管是文字表達,還是片中模特用誇張表情展示如何用筷子,都被網友質疑存在歧視中國傳統文化嫌疑。
2018年11月21日,關於義大利服裝品牌杜嘉班納(Dolce&Gabbana)在華不當行為的討論,開始在各大社交平臺上發酵。從十多位明星表明立場,到大秀被正式取消,不過幾小時。
筷子背後有多少含義?
其中還暗含了中國人的天地觀宇宙等內涵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老外不明就裡也不難理解,只是,是無心插柳,還是刻意為之,就只有當事人自己清楚了。
中國人用筷子,一分為二,合二為一。在很多外國人的眼中,這是「兩根」筷子,而在中國人的觀念中,這是「一雙」筷子,這就是中國人和歪果仁對筷子的不同理解。
為什麼筷子一頭圓一頭方?暗喻天圓地方。筷子的標準長度是七寸六分,喻七情六慾,中國人的東西,都有寓意,都不是隨隨便便來的。
所以中國人結婚的時候,家長常會送一雙筷子,寓意是快生貴子、永不分離。永不分離,這也就是筷子兄弟為什麼叫筷子兄弟的緣由所在。
筷子產生距今,至少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在蘇北高郵(屬揚州市)新石器時代遺址的發掘中,發現有骨箸,時間為距今6600-5500年,這是現今發現的最古老的筷子。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祭祀坑則出土了六件青銅箸頭。所以傳說姜子牙發明的筷子,顯然與考古發現不符,筷子的出現,要比姜子牙生活的年代早得多。而最早文字記載的筷子是《韓非子·喻老》:「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紂就是我們熟悉的紂王,象箸就是象牙筷子,可見殷商時期,中國人已經用筷子吃飯了,紂王也就成為現在已知最早用象牙筷子吃飯的中國人。
但那時筷子還不叫筷子。筷子在先秦時代稱為「梜」,漢代時已稱「箸」,遲至明代才開始稱「筷」。
許慎在《說文解字》說,「箸,從竹者聲。」說明漢時的筷子,竹筷為多。叫筷子,是出於避諱。陸容在《菽園雜記》記載,「民間俗諱,各處有之,而吳中為甚。如舟行諱住、諱翻,以箸為快兒……此皆俚俗可笑處,今士大夫亦有犯俗稱快兒者。」江南水鄉的船家忌諱「住」,因而忌諱與之諧音的「箸」。將「箸」喚作「快」,則寄託了人們對「行船暢快無阻」的美好願望。
而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則於1583年(明神宗萬曆十一年)來到中國居住。在《利瑪竇中國札記》中,利瑪竇記述了他看到的中國餐具:筷子。
他寫道:
中國人的上座是在桌子長邊的中間或一列排開的幾張桌子的中間一張;而不是象我們那樣在桌子的一端。
在這裡主人把碗放在一個碟子裡,雙手捧著、並且從僕人那裡取過一雙筷子,把它們小心翼翼地為他的主客擺好。
筷子是用烏木或象牙或其它耐久材料製成,不容易弄髒,接觸食物的一頭通常用金或銀包頭。……
開始就餐時還有一套用筷子的簡短儀式,這時所有的人都跟著主人的榜樣做。
每人手上都拿著筷子,稍稍舉起又慢慢放下,從而每個人都同時用筷子夾到菜餚。
接著他們就挑選一箸菜,用筷子夾進嘴裡。
吃的時候,他們很當心不把筷子放回桌上,要等到主客第一個這樣做,主客這樣做就是給僕人一個信號,叫他們重新給他和大家斟酒。
從利瑪竇的記述中可見,明代士大夫使用筷子還有一套禮儀,禮儀,代表著儀式感,這種儀式感現在的中國人是越來越隔膜了。
對中國人來說,飲食,不僅是填飽肚子,還有文化的傳承,其中的滋味,需要我們細細體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