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種程度上說,我們如今的教育最大的更新就是灌輸給了學生大量的知識,除此之外,恐怕少有別的東西。
下面這個情景,相信我們很多中小學教師都不會感到陌生。
語文課堂上——
今天的主題是《動物的習性》
老師講課:兔子是我們最常見的動物,它們最喜歡吃胡蘿蔔》。
女孩子點點頭,飛快地在筆記本上記下來,兔子正式成立胡蘿蔔。
男孩子不做記錄,而是紛紛提問,老師,為什麼兔子不肯吃青菜?不是的,我養過兔子,他們最喜歡吃萵筍。我爺爺家養的兔子不愛吃胡蘿蔔,就喜歡吃黃瓜。
老師說,兔子吃胡蘿蔔,書上就是這麼說的,你們記下來就好了。
隨後的事情就不難想像了,不管是家庭作業還是考試,凡是涉及到兔子愛吃什麼這一問題的答案就只能是胡蘿蔔,除此之外的答案就是錯的,應試壓力之下的這樣一個唯一的標準答案,框住了男孩的思維。
也許你家的男孩沒少吃這樣的虧,因為一個另類的答案被判錯,因為一個新奇的提問而被批評,因為一個獨特的想法而被視作異族。正如本章的標題一樣,在我們很多教師和家長眼中,學生就應該是規規矩矩的,說到兔子,就必須要自然而然地聯想到胡蘿蔔,兔子必然和胡蘿蔔相關聯的思維定勢在現代的教育體系下仿佛是一個不可更改、不容挑戰的真理。
但是,讓我們的男孩服從所謂的真理,談何容易。
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男孩與女孩之間思維模式存在著差異,而現代學校教育又非常注重秩序性和規範性,如何在以人為本的理想與注重秩序和規範的現實之間尋找平衡,既滿足男孩的個性需求,又能使之獨特的思維方式有利於學習的提高,是我們所要探討的主題。
我們可以通過我們身邊的真實的故事,探索故事背後隱藏的秘密,以便讓男孩可以更好地適應現行教育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