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簾」,若時光倒流百年,在平潭南北街看到的應是滿目繁華,一家一戶、前店後廠的家庭工業如雨後春筍,遍地開花,蓬勃發展。如今,經過歲月的洗禮,當年繁華的景象也已時過境遷。
但是,記憶不會更改,故事歷久彌新。偶入南北街,依舊有一群老人能夠回憶起當年生活的場景,而佇立在老人身邊的老石厝,守護著他們的童年記憶,守護著他們心中最美好的回憶。
今天,讓我們一起探訪實驗區第二批歷史建築中的其中兩棟,感受南北街裡百年石厝的獨特魅力。
【萬順頭莊31號:兄妹追憶兒時古厝生活】
萬順頭莊31號石厝
二層陽光從天窗透過照射到樓面上
通往二層的木質樓梯
百年民居巷中藏
「你們等我一下,我值好這個崗,就帶你們去我家。」林述興對記者揮了揮手說道。4月1日上午,穿著制服、戴著帽子的林述興,正在實驗區中醫院門口指揮來往車輛的停靠。他告訴記者,還有幾年他就退休了,退休以後,他就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修葺古厝了。
執勤結束,林述興帶著記者一行人前往他家——轅門社區萬順頭莊31號。古厝位於亭下街東端,坐南朝北,長方形狀,初看是一座毫不起眼的石厝。外牆正面用較為規整的方塊虎皮石砌築,側面則採用不規則的毛石,灰縫寬大。
這棟古厝為雙坡屋頂設計,圓弧形山牆,是平潭老房子常有的設計風格。其正面的東、西兩側各有一扇小門。內部空間以大廳為核心,後廳、西廂房樓梯間環布於大廳四周。在這不大的古厝裡,卻有兩個通向閣樓的樓梯——主樓梯位於大廳北側,副樓梯在西廂房內部。
「這棟房子年紀大了,樓梯又是用木頭做的,所以損壞得比較嚴重,我們現在也基本都不上二樓了。」林述興踏著木梯子,伴隨著吱吱作響的聲音感慨道。
平潭歷史建築調查人陳慶懋介紹道,萬順頭莊31號民居現存的梁架、隔扇等具有較強的藝術性和地方特色,建築構件細部工藝及裝飾藝術也具有一定的特色和建築價值,外牆毛石和方塊石的砌築工藝體現了平潭地域建築藝術特色,是研究過去商住結合類型傳統民居的實物樣本。
院子的石階
家中編織維生計
有的時候,一棟老建築,在其磚間瓦縫裡,都藏著許多故事。年過五旬的林述興介紹,古厝已有百年歷史,是先輩艱苦奮鬥、省吃儉用攢下的祖產。
「這棟房子是外公的爸爸建造的,過去這裡住了許多人,都是最親的血緣親戚。」林述興說,古厝最早只有主廳,後來漸漸人丁興旺,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了廚房、儲存間等附屬房,又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修繕過。
如果說,人是家的靈魂,那麼,家則是人的精神歸依。在林述興的記憶裡,萬順頭莊31號,是割捨不了的家,有童年時親戚朋友同吃一鍋飯的溫暖。最懷念的還是他躺在外婆懷裡,邊聽鄉音鄉曲,邊看外婆用竹子編出各式精美工藝品的時光裡。
「那時候正值改革開放,附近許多家庭都靠著竹編技藝維持生計。大人們總是能邊聊著家長裡短,邊忙著手中活計。」林述興告訴記者,除了竹筐、扁擔和簸箕等生活工具外,大人們還時常編出螞蚱、蝴蝶和球等孩子們喜聞樂見的玩具。在那個娛樂匱乏的年代,擁有一隻活靈活現的竹編螞蚱,會讓同齡的孩子們羨慕不已。
「這棟古厝受到地形影響及結合手工作坊的功能,形成了非典型民居,不僅豐富了平潭傳統民居的類型,也見證了平潭上世紀竹編手工業的發展脈絡及傳承歷史。」陳慶懋說。
事實上,現在居住古厝裡的是林述興的妹妹林雲玲。「幾年前,我就搬出老宅,住進了百米開外的單位宿舍,距離不遠,我每周都會回家。」林述興說,「我從沒離開過南北街太久,也從來沒有想過跳脫出這裡,因為古厝是童年、是青春、是回憶,是融於血脈的堅守。」
「這棟房子把我們全家人聚在了一起,逢年過節有很多親戚朋友回到這裡,很美好。」林雲玲始終帶著微笑,她告訴記者,「古厝裡的回憶和甜蜜是在外面找不到的,這種感覺我一生都不會忘記。」
【萬順頭莊56號:妯娌盼望重現古厝風情】
老人張康玉在石厝外曬衣服
互不閉戶情誼濃 煙火氣息撫人心
斑駁的牆面、老舊的木窗,坡面的屋頂……萬順頭莊56號位於南北街一條美如油畫的小巷裡,在午後陽光的映照下,屋主張康玉奶奶在外牆牽起一根晾衣繩,曬上幾件衣服,顯得煙火氣十足。
白日裡,萬順頭莊56號是不閉戶的。站在古厝外的石階上,就能一眼從凹壽看到鬱鬱蔥蔥的院落和收拾整齊的大廳。張康玉告訴記者,這裡街坊四鄰很友善,都是多年的老鄰居。家裡大門敞開,但凡有朋友來訪,只要喊上一聲就行。
正如《禮記·禮運》中所形容的:「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據介紹,這棟石厝已有百年歷史,與平潭最早的竹篙厝、四扇厝等沿街建築不同,它具備了平潭官式大厝建築特點,建築風格既有閩南古厝的影子又有平潭民居的特色。
「這棟石厝具有清末平潭傳統民居的建築風格,為兩落一進合院式,有凹壽、前廳、天井、正房,主厝三間七架,明間木構架,次間擱檁式結構,主厝兩側各有前後廂房。」平潭歷史建築調查人陳慶懋介紹道。
古厝,對於平潭人而言,是一個有靈魂香味的地方,承載著祖輩們走過的每一個腳印,承載著兒女們心中的一份濃濃鄉愁。走進古厝,現存的梁架、隔扇、鬥拱、雀替等木雕精美絕倫,蝴蝶狀的雕花現在依舊清晰可見,反映出當時工匠們的高超技藝。
「這是夫家的房子,建房子時請了當地最好的木匠師傅,都是純手工的,就是這麼一點一滴雕刻出細節。」張康玉說。
老人林燕嬌用簸箕曬花生
屋頂呈現口字形
蝴蝶形狀的雕花
大門上印刻著「文經」
悠悠餅香飄滿屋 古厝味道盼修繕
時過境遷,這個曾經極具煙火味的古厝,如今,只住著78歲的張康玉和她的妯娌林燕嬌,以及一條老黃狗。
過去,古厝裡飄滿了烙餅的香味。「早年間,公公一家經營著糕餅店,前面開店鋪賣餅,後面開廠子做餅,一家人都在忙活。」林燕嬌說,酥香四溢的肉餅、軟糯清甜的紅糖餅、酥脆十足的米梭等等,店裡的好味道讓遠在其他鄉鎮的村民都慕名而來。她說:「可惜,也記不得什麼時候,糕餅店就沒開了,我時常在午夜夢回的時候,回憶起當時繁華的景象。」
「現在,年輕人都搬出去了,我們兩個想著房子不住就會沒有生機,也就留下來了。」林燕嬌告訴記者,在古厝裡的生活很平淡卻也很溫馨,每天曬曬太陽,與鄰居聊聊天,做一頓粗茶淡飯,時間就會如流水一樣過去。
每一棟歷史建築蘊含著時代背景,承載著珍貴的歷史信息,包含著一段獨有的精彩故事。張康玉、林燕嬌這兩位老人自19歲嫁到萬順頭莊56號,在這棟古厝裡經歷了許許多多的風風雨雨。曾經油光水滑的大辮子變成了現在的滿頭銀髮,曾經靈動狡黠的眼睛也逐漸變得黯淡無光,但是她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心願。
「我們老了,這棟房子卻比我們更老。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翻修過一次,但是也已經有40多年歷史了。我們希望有朝一日,房子能夠再次進行修繕,把平潭古厝的味道翻新給現在的孩子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