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口在人類歷史上總是默默地扮演者其決定性的角色。從2017年起,由攝影史學者、策展人何伊寧發起的「港口與影像」系列展覽將港口的歷史文化、現代演變等多個話題,由多位不同的藝術家共同加以塑造,以攝影、音/視頻、裝置等方式進行展出。2019年10月16日,在位於寧波北侖區的中國港口博物館,迎來了第二期《港口與影像II 消失的碼頭:在時空與記憶之間》(以下簡稱:「港口與影像II」)展覽的開幕。
港口與影像II 消失的碼頭:在時空與記憶之間
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參展藝術家:陳旻、何博、木格、石真、唐小松、吳鼎
策展人:何伊寧
助理策展人:蔡昕媛
展覽地點:中國港口博物館(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春曉港博路6號)
展覽時間:2019年10月16日——12月1日
展覽開幕:2019年10月16日09:00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 09:00-17:00,周一閉館
主辦方:中國港口博物館
「港口與影像II」選擇將消失的碼頭作為隱喻,試圖從藝術家的創作出發,在探索港口的現代性與歷史傳統在建築、空間、生態環境以及社會和文化方面的關係的同時,考察逐漸消失或即將消失,以及新生的港口文化對於個體和集體所產生的影響,並試圖在歷史和當代的語境中重新認識那些被遺忘的故事。
「港口與影像II」開幕現場
「港口與影像」項目的初衷是通過委任藝術家展開攝影和相關媒介的實踐,來探索全球經濟一體化背景下中國港口地區發展的現實環境,以及港城空間關係下衍生出的不同議題。在對傳統意義上的「港口都市」,即寧波、泉州、廣州、上海、香港、大連以及連接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南京展開視覺探索之後,「港口與影像II」在委任藝術家的範圍、內容和呈現方式的多樣化上予以拓展,本期項目考察的對象將從海港伸到沿江和內河港城,內容包含了針對港口和城市歷史、文化的視覺再現,針對港口文化的變遷對於個體和集體經驗的影響的敘述,以及針對「港口」作為一個特殊的空間所展開的創作。
策展人何伊寧在展區進行現場導覽
·木格《朝天門碼頭》
朝天門始建於西漢,是重慶歷史上最早的老碼頭,在重慶眾多老碼頭中最具代表性。古時,朝天門主要用作 「迎官接聖」,即上級有重要官員來重慶,或者皇帝有聖旨、詔諭到重慶,就都在朝天門碼頭靠岸,地方官員也到朝天門碼頭迎接,這也是朝天門得名之由。
從2004年開始,木格一直在關注三峽區域的變化。作為三峽區域的一個重要碼頭,朝天門區域由大型碼頭、長途車站、旅遊必去地、小商品市場集散地、歷史遺蹟以及解放碑商圈的外圍組成,與其說是一個交通樞紐,不如說它更像是城市花園,一個精神領地。「朝天門碼頭」作為一份圖像文本,通過新舊圖像並置呈現來關注朝天門區域人與空間的存在,以及其伴隨著三峽蓄水的功能變遷。
木格《朝天門碼頭》展覽現場
木格《朝天門碼頭》展覽現場
·吳鼎《洋山港》
在超級人工化的今天,模塊成為了世界得以運作的本質,工業化的龐大機體正是基於模塊的有機組合。在模塊化的世界中標準、協調、順滑、加速……成為美德,試圖排除一切的不穩定和偶然。模塊化的運用代表了一種典型現代性的態度,即對空間和效率最大化的追求。單個模塊構成多個模塊,多個模塊構成一個功能區塊,多個功能區塊又運作為一個系統,多個系統聚合為一個矩陣,每種運作都有著自己的節奏,它無以復加地在加速度中自我生成、解體和重構。
模塊化的貨櫃作為一種獨立的密閉空間存在於港口的堆場矩陣中,同時它們也是作為貨物從產品屬性轉化為商品屬性的臨時過渡空間。它們的存在是一種無序迭加有序,偶然迭加必然的狀態。
吳鼎,《洋山港》系列展覽現場
·石真《月亮去哪兒了》
《月亮去哪了》發端於青島這座城市,最終迴蕩於石真關於外婆的記憶。2005年8月13日,石真離開青島,坐火車回到濟南已近深夜。未曾料想的是,外公當晚突發腦溢血過世,而自己卻因此錯過了與他最後道別的機會。這件事令石真耿耿於懷了十幾年,於是自那時起,青島便成了一個攝影師自己心底裡再也不願意涉足的地方。直到今年年初,外婆也走了,當她的手最後在石真手裡一點一點變得冰冷和僵硬,她第一次切身感受到原來「生命流逝」是一種真實存在的客觀描述。
石真,《月亮去哪兒了?》展覽現場
石真,《月亮去哪兒了?》展覽現場
·唐小松《輕舟》
湖北宜昌作為其出生地,唐小松從小在小縣城長大,寒暑假常去20多千米外伯伯的家鄉高池村。而現在,高池村附近正在建高鐵站。通車後,到一千多千米外的北京只需4個小時。《輕舟》這個題目,源於2019年5月22日《人民日報》第三版有關中美貿易戰的一篇社論標題,《輕舟已過萬重山:「中國退步論」可以休矣》。對詩歌的引用,觸發的正是攝影師對於「從傳統到現代」變化的關注。
唐小松,《輕舟》展覽現場
唐小松,《輕舟》展覽現場
·何博《您受累,請問天津還有什麼好玩的?》
2018年10月之前,何博從未到過天津。自己之於天津,只是個新遊客。基於這樣的情況,最終將主題定在「天津娛樂事業發展」之上,嘗試觸碰具體的「娛樂」方式與不同時期的人之間的關聯。何博以清末及租界時期至今,天津人娛樂生活延承、變化的幾個面向為基點,以過往和當下的娛樂場所、曲藝、相聲、賽馬、跳舞、媽祖與當代人的形象等具體話題為線索,設置了不同的次級項目。
藝術家何博在展覽現場進行導覽
何博,《您受累,請問天津還有什麼好玩兒的?》展覽現場
·陳旻《朝朝長長》,拍攝地:福建馬尾
「馬尾港」正在變成過去式,新頭銜不斷疊加在這座城市的名片上:開發區、自貿區、船政文化旅遊區、生態公園。它在持續地被想像(imagined)中生成:19世紀60年代末,圍繞著船政局和官街的建設,形成了如今工貿者雲集的馬尾鎮;80年代中期,開發區的規劃建設以噴砂造地的方式將最後一批山民遷到了城區;如今,這座小鎮又迎來了新一輪的棚戶區改造和船廠搬遷計劃。時代的更迭一次次地中斷了這片土地上傳統和生活的聯繫。
藝術家陳旻(右一)在展覽現場進行導覽
《朝朝長長》只是一篇不盡職的遊記,面對如此宏大的歷史對象和龐雜交錯的現場,陳旻的束手無策和慌亂只能允許其匆匆記錄下某些印象——記錄,而不是描繪,因為「現實」已經急迫到我們無法對它進行細緻的深描和準確的繪製,只有粗糙簡單的急就章才能讓自己稍微觸碰到這條老狐狸的尾巴。
陳旻,《朝朝長長》展覽現場
·藤井良雄《代號186——解凍記憶》,拍攝地:日本橫濱(未參與展出)
藤井良雄希望通過這個項目來反思戰爭,希望每個人都能想起在戰爭中犧牲的那些無辜的平民百姓。在1939年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隊對日本的各個地區進行了空中轟炸。大城市,特別是工業區、商業區和高密度居住區遭到了密集轟炸。有許多人,他們的整個家庭都被毀滅了,沒有留下任何證據證明他們存活過。即使在74年後的今天,有一些人仍然覺得談論這段經歷太痛苦。
藤井良雄,選自《代號186-解凍記憶》,2019
·博物館簡介
中國港口博物館由國務院批准命名,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北侖區春曉濱海新城,建成於2014年,是國家二級博物館和國家3A級景區。中國港口博物館以港口文化為主題,集教育、展示、收藏、科研、旅遊、國際交流等功能於一體,具有國際性、專業性和互動性,是我國規模最大、等級最高的港口專題博物館。中國港口博物館是研究港口歷史 , 傳承港口文化、傳播海洋文明的重要基地,是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支點。
同名展覽畫冊《港口與影像II》已出版,由假雜誌編排設計
·「港口與影像II」更多展覽消息和作者介紹,請點擊:http://image.fengniao.com/535/5358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