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吃」成為各地人們過年的重頭戲之一。隨著消費需求更加多元化和品質化,人們青睞的美食呈現新熱點和新變化。
根據美團點評最新上線的「年味地圖」大數據顯示,代表家鄉味道的傳統年菜依然是人們餐桌上的首選。同時有一些美食正在突破地域邊界,在不同城市的餐桌上流動。
過年就要吃那一口家鄉味,鄉土的味道是頭腦裡割捨不掉的鄉情和記憶。隨著春節臨近,人們對食物的偏好凸顯了地域特色,傳統菜餚回歸成為春節期間餐飲的典型特徵。
大數據顯示,華北地區最受歡迎的年菜是餃子;擁有百年歷史的盆菜在華南地區年菜榜裡穩居首位;到了華東地區,大家的最愛美食變成了甜滋滋的八寶飯;魚糕和臘肉則分別是華中和西部地區的最愛。此外,上海的四喜烤麩、北京的芥末墩、天津的素餃子、廣州的白切雞也位居地方過年特色菜榜單前列。
除了傳統口味的堅守,很多人開始嘗試一些新口味來豐富自己的味蕾。美團點評的數據顯示,一些極具特色的美食正在不同地區落地生根。起源於川渝地區的毛血旺,登上各地餐桌。廣東火鍋打邊爐「亂入」進了無錫最火菜的前十名。
肉,成為北方年桌上當之無愧的主題。北方人吃菜講究一個「硬」字,過年了,更要用各色肉食來與外面肅殺的北風嘮嘮開年的嗑,化身為肘子、丸子,或者是和酸菜共赴一場燉煮之約。在過年特色菜排行榜中,北方年菜TOP5分別為餃子、四喜丸子、臘牛肉、帶把肘子、酸菜汆白肉。
南方人的年沒有那麼凜冽,來去之間更多了一些從容,因此在巧字上便更多花了些心思,烤麩、八寶飯、年糕,擺上年桌,呈現的是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樣,為南方的年做了婉約的註腳。南方年菜TOP5則依次是四喜烤麩、八寶飯、臘肉、白切雞、年糕。
「每逢佳節胖三斤」是很多人甜蜜的負擔,健康餐正成為新的假日餐飲熱門品類。美團點評大數據顯示,全國「健康餐」搜索量增長119.2%、「素食輕食」增長51.1%、「沙拉」增長4.2%。以深圳為例,與健康相關的餐飲詞搜索量在2018年增長351%,西安和杭州緊隨其後。
春節為什麼會叫過年?
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在過去的傳說中,年是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想像中的動物。年一來。樹木凋敝,百草不生;年一過,萬物生長,鮮花遍地。年如何才能過去呢?需用鞭炮轟,於是有了燃鞭炮的習俗,這其實也是烘託熱鬧場面的又一種方式。
春節是個歡樂祥和的節日,也是親人團聚的日子,離家在外的孩子在過春節時都要回家歡聚。過年的前一夜,就是舊年的臘月三十夜,也叫除夕,又叫團圓夜,在這新舊交替的時候,守歲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動之一,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歲,歡聚酣飲,共享天倫之樂。
北方地區在除夕有吃餃子的習俗,餃子的做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又取更歲交子之意。在南方有過年吃年糕的習慣,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徵新一年生活甜蜜蜜,步步高。
待第一聲雞啼響起,或是新年的鐘聲敲過,街上鞭炮齊鳴,響聲此起彼伏,家家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開始了,男女老少都穿著節日盛裝,先給家族中的長者拜年祝壽,節中還有給兒童壓歲錢,吃團年飯,初二、三就開始走親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賀祝福,說些恭賀新禧、恭喜發財、恭喜、過年好等話,祭祖等活動。
節日的熱烈氣氛不僅洋溢在各家各戶,也充滿各地的大街小巷,一些地方的街市上還有舞獅子,耍龍燈,演社火,遊花市,逛廟會等習俗。這期間花燈滿城,遊人滿街,熱鬧非凡,盛況空前,直要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後,春節才算真正結束了。
春節是漢族最重要的節日,但是滿、蒙古,瑤、壯、白、高山、赫哲、哈尼、達斡爾、侗、黎等十幾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春節的習俗,只是過節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蘊味無窮。
傳統的過年也就是春節,過年的意義有哪些?
1、往淺裡說:春節是中國最重要、最隆重同時也是最富特色的傳統節日,中國人過春節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春節是中華民族闔家團圓的節日,人們在春節這一天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表達對未來一年的熱切期盼和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春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中國人情感得以釋放、心理訴求得以滿足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歡節和永遠的精神支柱。
2、往深裡說:春節是中華文化優秀傳統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華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結晶,凝聚著華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託,傳承著中國人的社會倫理觀念;所以,一定要大力弘揚春節所凝結的優秀傳統文化,突出辭舊迎新、祝福,團圓平安、興旺發達等等的主題,努力營造家庭和睦、安定團結、歡樂祥和的喜慶氛圍,推動中華文化歷久彌新、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