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足虐我千百遍,我待國足如初戀。作為一個足球迷,對中國足球的情感真的是複雜。2002年,藉助張吉龍的妙手,加上我們本已成熟的體系和自身實力,中國足球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進入世界盃。
個人認為國足一直無緣世界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客觀上的實力薄弱。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足球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出現在亞洲區的世預賽舞臺,82年和86年都只差最後一步,90年和94年意外遭遇滑鐵盧,98年最好的國足依舊敗走金州。毫無疑問,即便是中國足球實力最強的97國家隊,其在亞洲也無法被定義為真正意義上的亞洲一流強隊。日韓沙伊始終代表著亞洲足球的最高水平。中國隊一直處在衝擊對手的層次上。加上心理素質和各方面場外因素。中國足球還需要成長的東西真的很多。
2、足球人口和基層教練數量。我國十倍於日本的總人口,足球人口居然不到日本的十分之一。同樣起步在上世紀80年代的日本足球,經過20多年的發展,青訓的體系已經日趨成熟。青少年教練卻是中國的10倍。「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是中國的古話,意在體現「伯樂」重要性。日本人在這方面做得很好,格外重視對教練員的培養。日本對足球教練員的資格有著嚴格的審定程序,即使是退役的國腳執教也必須持有教練員資格證。日本的「教練資質制度」分為五個檔次:少兒級、C/D級、B級、A級、S級。針對各個等級,日本足協定期開設教練員培訓班,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培訓,只要通過考試即可獲得相應等級的證書。少兒級主要面向10歲以下孩子進行指導,C/D級主要面向12歲以下孩子進行指導。執教中學年齡段及高中年齡段隊伍的主教練,則須擁有B級及以上教練資格證書。
職業俱樂部一線隊主教練、國家隊教練必須擁有S級教練資質,一線隊助理教練、二線隊主教練要求必須擁有A級及以上教練資質。日本正是通過「教練資質覆蓋」,大大提升了參與「校園足球」教育的教練質量和數量。2015年的一組數據顯示,日本足協官網公布數據,當時日本擁有各級足球教練總人口76539人,其中S級教練411人,A級1363人、B級4006人、C級28701人、D級42055人。我們國家隨隨便便考個教練證就能上崗,這樣的選拔機制根本無法建立很好的教練培訓體系。
3、中超聯賽的薪水太過浮誇。中國足協公布的權威數據顯示,2019賽季中超俱樂部平均支出11.26億元,而同季日本J聯賽的的數額折合人民幣為3.16億元、韓國K聯賽的數額為1.09億元。也就是說,去年中超俱樂部平均支出額分別在日、韓聯賽3倍、10倍以上。這樣巨大的差距自然引起中甲俱樂部驚嘆。2019賽季數據顯示,中超球員平均工資為1389萬元(含外援)、J聯賽為241萬元、K聯賽為119萬元。中超球員當季薪酬平均值同樣比K聯賽球員薪酬平均值多10倍以上。
為了更好的執行中超球員的降薪問題,中國足協決定於2020年11月25日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此前,各俱樂部普遍默認,此次會議就是要研討中超的進一步降薪問題,甚至不排除直接宣布政策的可能。對於足協推動大幅降薪的潛在計劃,各俱樂部這次沒有表現出強烈的牴觸情緒,畢竟疫情之下不少俱樂部面臨困境。在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上,中國足協向各中超俱樂部代表公布了中超俱樂部中、外球員「加碼限薪」的具體細則:
2021賽季,中超每家俱樂部單季支出總額不得超過6億元,其中用以支付本土球員及外籍球員薪酬的最高分別最高不得超過7500萬元人民幣、1000萬歐元。本土球員頂薪為稅前500萬元人民幣、外籍球員頂薪為稅前300萬歐元,中、外球員平均年薪最高分別不得超過稅前300萬元、150萬歐元。
為確保「限薪」工作切實有效,中國足協推出了一連套監管措施,同時配以力度空前的違規懲戒措施。具體有:俱樂部一旦單季支出總額超標,將面臨最多「扣除24個聯賽積分」的重罰,而一旦有俱樂部違規發放球員薪酬,將被取消成績,並直接被處以降級處罰。球員若未按規定申報收入(收益)情況,將面臨被停賽2年的重罰。這樣高力度的懲罰措施,想必也將最大程度上規範中超的薪資市場,提高球員對於比賽的專注度。
當然,政策歸政策,實施歸實施。這裡提到的薪水僅僅是球員的工資,方案中提及「球員收入」包括工資、有價證券、房產等,不包括獎金。球員收入統一為稅前薪酬;球員如果和第三方籤訂商務合同,需得到中國足協或授權機構認定,否則起收入將計入薪酬;俱樂部不得通過關聯公司向球員或直系家屬發放現金等報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