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絡文學發展至今,已經走過二十餘年。今天的網絡文學類型、網站盈利模式和寫作者生存境況都與二十年前截然不同。網絡文學誕生之初已被證明不可行的「免費」,如今在資本加持和「流量變現」的需求下重新出現,並對原本逐漸成熟的付費閱讀市場造成了強烈衝擊。而《甄嬛傳》、《慶餘年》、《陳情令》等網文改編電視劇的熱映,又使得影視化改編、遊戲化改編等IP運作模式成為網絡文學發展的另一種可能。
上映於2011年的《後宮·甄嬛傳》改編自流瀲紫的小說《甄嬛傳》。
今年,是網文免費閱讀模式和付費閱讀模式直接競爭的「元年」,也是網絡文學影視化改編的「大年」。是要更多的讀者還是更精緻的作品?是該奔赴影視化改編的熱潮還是恪守自己擅長的寫作風格?金字塔頂部的「大神」和月入百萬的「碼字工」,處在岔路口的網文寫作者如何抉擇?
網絡文學網站的初期發展,全靠寫作者不計稿酬用愛發電的寫作和閱讀者慷慨解囊共渡難關的捐款維繫。直到2004年,起點中文網率先建立了VIP付費訂閱模式,讀者通過付費閱讀網文章節。此後網絡文學的影視改編、IP化系列運作,都建立在這套模式之上。
但在2019年,以「流量變現」為盈利機制的免費閱讀模式橫空出世。作者與平臺從讀者瀏覽、點擊廣告產生的盈利中分成。作者的收入,不再由訂閱讀者、忠實粉絲的數量決定,而由用戶的有效閱讀時長決定。免費閱讀模式會對原本趨於穩定的網絡文學市場造成怎樣的衝擊?付費模式和免費模式,會對網絡文學寫作者帶來怎樣的影響?是要更多的讀者,還是更精品的文章?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
新京報書評周刊分別就此採訪了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主持人邵燕君,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家、網絡文學網站「龍的天空」創始人之一weid,以及網絡文學免費閱讀網站「番茄小說」總編輯謝思鵬,期望從學界、行業、平臺三個維度來探討以上問題。(書評君會在之後的公號中推送B02-B03版內容,敬請關注)
12月19日《新京報書評周刊》
B01版~B05版
「主題」B01丨網絡文學岔路口
「主題」B02-B03丨大神、匠人還是碼字工?——網絡文學作家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主題」B04-B05 | 付費精品還是免費流量,網絡文學的未來何在?
採寫丨新京報記者 肖舒妍
weid
網絡文學原生評論家,網絡文學網站「龍的天空」創始人之一
邵燕君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學網絡文學研究論壇主持人
謝思鵬
網絡文學網站「番茄小說」總編輯
01
模式更迭:
從免費到付費
新京報:網絡文學網站創立之初就是免費的,但最後免費模式卻被證明不可行。現在的免費模式跟二十年前的免費模式最大的區別在哪裡?
weid:最大的區別在於廣告商的大量進入,使得流量變現的規模遠超以往。
2004年起點在開始VIP付費模式之前,就有廣告收入。當時它的流量已經很大了,一度衝進過全球流量前100名,在中國所有網站中排名前20。但是廣告收入只能和它的日常開支持平,甚至無法負擔增購伺服器和人員工資支出。而現在廣告主顯然願意花更多的錢。
但是另一方面,免費閱讀平臺一旦停止購買網站推廣和發放閱讀補貼,就可能面臨大量的用戶流失。在一個用戶有限的活躍使用周期裡,你能給他投放的廣告頻次是固定的,如果只靠展示頻次變現,你能從廣告商得到的收入也是固定的。只有提高每個廣告的變現效率,通過精準投放讓讀者點開他看到的廣告,甚至下載這個遊戲或軟體,才能更好地盈利。而精準投放又是番茄小說背後的字節跳動非常擅長的,這就是番茄小說能夠後來居上成為流量最大的免費閱讀平臺的技術依仗。
邵燕君:現在的免費模式和20年前的免費狀態是不一樣的,現在的免費模式和付費模式一樣,都是一種商業模式,只是形態不同。當年如果沒有建立起付費模式,網絡文學很難繼續這麼旺盛的成長。因為它需要用一種商業模式把人們的用愛發電、業餘創作轉化為一種穩定的、持續增長的生產機制。
延伸閱讀:《網絡時代的文學引渡》
作者:邵燕君
版本: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015年12月
今天的免費模式,是在付費模式已經成熟,網絡文學發展壯大之後的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他跟大資本,大數據相關,但是和免費不一樣。
新京報:免費閱讀平臺的市場在哪裡?它所瞄準的用戶是怎樣一個群體?
邵燕君:免費模式的用戶,實際上是用各種方式引流、下沉獲得的新用戶。他們對於網文來說是「小白」讀者,但是和當年我們所說的「小白」又不是一個概念。當年的「小白」是隨著網際網路普及,在原來最核心的、相對精英的老白之外,吸引來更年輕的讀者,幾年之後其中最核心的留下來也可能成為老白讀者,當時的「小白」更多是個年齡概念。
今天的免費讀者有一批是下沉用戶,但是年齡段是各個層次的。我們正在和番茄小說合作做用戶畫像,根據我們的初步結果判斷,現在的免費模式用戶年齡不低。
因為受到短視頻衝擊,網文用戶的整體規模和時間佔比在下降,之後真正有發展空間的用戶是對文字有習慣性迷戀的中老年群體。他們可能年齡不低、文化程度不低、收入不低,只是沒有看過多少網文。所以他們進來之後最初看的是贅婿文、多寶文這些套路。但如果他們一直看下去,未來的走向很難說。因為大多數中老年人品味還是比較傳統,有一些經典文學的閱讀經驗,當免費閱讀平臺的作品不再能滿足他們時,他們也可能進而轉向起點中文網等付費平臺。
《慶餘年》改編自閱文集團白金作家貓膩的同名小說。
weid:番茄小說現在的邏輯是,閱文對用戶的付費轉化率最高也就20%,剩下80%哪裡去了?你1個正版用戶就對應著5個盜版用戶,1個付費用戶就對應著5個不願意花錢的用戶,我的市場肯定比你大。但是番茄小說首先要完成和無線閱讀平臺、新媒體文這些對手的競爭,其次要和同樣免費的盜版小說平臺搶用戶。
比如一個不願意花錢看書的讀者,為什麼在番茄小說看書,而不在盜版站看書呢?是因為番茄小說的廣告比較少?書更好看?還是因為在番茄有補貼可以做網賺?你得給我一個理由。如果番茄小說靠資源整合獲得的大量圖書無法撬動這批盜版用戶,那它的戰略就不能算成功。
謝思鵬:在只有付費閱讀平臺的時候,閱讀整本小說的讀者中只有不到10%選擇付費,其他用戶在付費節點之後就會去看盜版內容或者看其他書,現在不過是把一部分看盜版的用戶吸引過來看正版的小說。我覺得大部分人在能看正版又不需要付錢的時候,還是願意看正版的。而且在正版平臺可以跟作者進行交流互動,這也是盜版網站所不具備的。
02
免費閱讀
是否意味著網絡文學的「攪局者」
新京報:免費與付費平臺不同的盈利機制可能會對網文寫作者的選擇造成什麼影響?
weid:我覺得作者的心態都很一致:在哪兒能掙更多的錢就去哪兒。利益驅動是主體,利益驅動讓網文寫作這件事情可持續、並且走向壯大。在這個過程中有若干人是為愛發電,但肯定不會超過5%。為愛發電是好事,但推動不了產業的發展。
從從業者的角度來看,有一條特別重要的基準線,就是作者所在城市的消費水平。作者依靠創作應該在當地過上相對有尊嚴的生活,這條線是很明確的。
我覺得以番茄小說在免費閱讀方面的野心,或者從資本市場的預期來看,三五年內達到每年50億稿費發放是必須做到的。我覺得這對中下層的寫作者來說應該是有吸引力的。我建議現在還沒有足夠基本盤的作者不妨考慮一下擁抱免費的可能,如果免費閱讀的創作模式今後與付費模式有較大差異,那麼必然會重新崛起一批專注於免費閱讀市場的頭部作者。而在市場擴張期佔據頭部位置的作者,能吃到的紅利必然最為豐厚。
謝思鵬:免費模式有利於網絡文學精品化。此前網絡文學主要是依靠訂閱量、打賞量獲得收益,讀者需要自己承擔閱讀費用,付費後一旦出現爛尾、斷更等情況,買單的還是讀者。網絡文學應該按照有效閱讀時長來作為內容的衡量標準,挑選出並激勵最優秀的作者們。廣告分成、用戶打賞、IP孵化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建立起來後,才能給新人作家更多嶄露頭角的機會。
新京報:免費閱讀模式的出現,是網絡文學行業的「攪局者」還是「鯰魚」?它們可能為網絡文學帶來怎樣的改變?
邵燕君:「攪局者」或「鯰魚」,都是從直接肯定或否定的層面來談免費模式,我覺得不一定對。因為中國網絡文學成功,最核心的要素就是付費模式的建立。這也是今天中國網絡文學獨步於世界非常特殊的原因,所以我們會非常看重付費模式。但是其他國家,比如韓國網絡文學,或者海外網絡文學粉絲翻譯網站,以及各大視屏網站,不都是免費模式加會員的體系嗎?網絡文學的付費模式誕生於最初的愛好者群體,是愛好者的商業模式,而免費模式則是大資本介入後、由大資本主導的商業模式。
免費模式帶來更大的衝擊在於它背後以番茄小說為代表的大數據分發系統。某種意義上,這種分發系統,是比以起點中文網為代表的、由「老白」粉絲和編輯共同建立的精英推薦系統。但是這種分發系統的精準推薦能走到哪一步,現在還看不清。
但是大方向來看,我認為免費模式應該是未來更主流、更底層的網絡文學商業模式。與此同時,付費模式還是會長期存在,成為一種相對小眾、但卻擁有著精英話語權和意見領袖特質的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