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方志今年48歲,在山東青島萊西市做豬頭肉已經有17個年頭了。20多年前,倪方志曾在河南當過兵,後來轉業,被分配到老家萊西的政府部門,做起了公務員。期間,本來就愛吃肉的他,被準嶽父做的豬頭肉徵服了,於是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公務員職務,學做豬頭肉。就這樣,倪方志用著傳家寶一樣的秘制配方,做了17年豬頭肉。如今他的小作坊每年能做22萬斤豬頭肉,銷售額超過300萬元。
9月下旬的一個上午,作者來到了萊西市水集一村,走在整齊排列的民房中,循著香味,找到了倪方志的豬頭肉作坊。見到倪方志時,他正穿著白大褂,戴著發套和口罩,在燉煮間裡撈豬頭肉。「上午這一鍋剛剛煮好,我得親口嘗一下,消費者吃到嘴裡是什麼味道,咱心裡必須清楚。」說話間,倪方志已經盛出了一盤豬頭肉,他招呼著把作者請進辦公室,「來!一起來嘗嘗」。
倪方志說,就在做公務員的時候,他經人介紹認識了他的妻子。「那時候和她談戀愛,她時不時去單位宿舍看望我,每次去都給我帶豬頭肉吃。我就覺得她帶的那肉特別好吃,跟以前吃過的豬頭肉完全不一樣,吃了一次還想吃第二次。」後來兩人感情穩定,到了談婚論嫁的時候,倪方志才知道這豬頭肉就出自他的準嶽父之手,也是在那時妻子才跟他「坦白」,說她家是開飯店的。
了解了準嶽父的手藝,又惦記著吃豬頭肉,在政府部門端著「鐵飯碗」的倪方志坐不住了,他渴望有一份自己的事業。在跟家人商量之後,他毅然決然地辭掉了公務員職務,來到嶽父的飯店裡,跟嶽父和大廚們學做豬頭肉,打理豬頭肉櫃檯。
倪方志是個幹一行愛一行的人,進入飯店工作後,他買了一堆製作肉製品的書籍,然後開始一邊看書研究,一邊跟著嶽父和大廚們學習豬頭肉的傳統製作工藝。他還用學到的知識,改良配方,堅持用天然香料,讓豬頭肉的味道更加自然。為了保持舌頭的敏感性,品嘗到最真實的豬頭肉味道,他還戒了酒,17年來他滴酒不沾,更不吸菸。
2013年飯店關門了,倪方志卻沒有放棄豬頭肉,於是他開了這間豬頭肉作坊,向全萊西市供應豬頭肉熟食。如今,作坊每天能燉出600斤豬頭肉,一般會在3小時內賣光,幾個銷售點幾乎天天賣脫銷。
為了給配方保密,燉豬頭肉的調料都已經磨成粉,加料前,倪方志都要稱好,分量精確到克。倪方志的小作坊乾淨整潔,院子的天井都被玻璃結構包裹了起來,屋裡沒有一隻蒼蠅,作坊的清洗間、消毒間、燉煮間、包裝間一應俱全。
作坊一直在變,不變的是那一鍋濃濃的老湯。「你看這鍋老湯,39年了,一直熬到現在,這湯裡全是精華。」倪方志向作者介紹,從39年前他的嶽父製作了第一鍋豬頭肉以來,這鍋湯就沒換過。「水沒了就加水,料少了加料,但湯汁一直保存至今。」倪方志甚至在作坊裡專門建造了一間冷凍室,把用完的老湯及時冷凍起來,保持老湯的乾淨衛生。
即使脫銷,倪方志也不願擴大生產規模。他說:「為了保證肉的質量,我要讓豬頭肉儘快賣完,不能滯銷,因此,我每天只投放市場需求量的80%。我也不想為了掙錢而去流水生產,去做真空包裝的豬頭肉,那樣的口感遠不如剛出鍋的肉。」
倪方志說:「我不是個商人,我就是個做豬頭肉的。之所以不希望規模化生產,是因為怕那樣改變了豬頭肉最傳統的味道。」
倪方志說,他認識一位年事已高的回頭客,是煙臺人,來萊西的時候偶然嘗了他做的豬頭肉,便喜歡上了這個味道。這位老人每年都要坐車來萊西兩三次,專門找他買肉。後來倪方志從老人口裡了解到,老人的兒女都在國外定居,老人每年都要飛去國外與兒女團聚。倪方志說:「老人每次去國外,只給兒女帶一樣吃的東西,那就是我做的豬頭肉。老人說,這肉兒女吃了以後,想起了小時候的味道。聽了這話,我覺得我做這一行有意義。」
雖然不想規模化生產,但倪方志卻有一個小小的夢想,他要在未來幾年時間裡,開一家前店後作坊的豬頭肉店,「像全聚德一樣,食客在飯店裡能看到烤鴨製作過程,在我的店裡豬頭肉是主菜,食客可以一邊看豬頭肉是怎麼做的,一邊享受美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