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 打造上海時尚創意產業新高地

2020-12-15 同花順財經

近年來,位於上海市長寧區的上生.新所、幸福裡、ART愚園生活美學街區、上海國際舞蹈中心等,已成為上海市民和中外遊客眼中當仁不讓的上海時尚新地標。而在此前發布的2018年度長寧區時尚地標中,上述知名街區、園區以及尚嘉中心、虹橋藝術中心、昭化德必易園等新老地標紛紛入選。作為長寧區三大重點產業之一,時尚創意產業在長寧依託豐富的地標載體,形成了星羅棋布、多點開花的發展態勢,也為上海集聚了越來越多優質的企業、項目與人才。

時尚「名地」空間載體「肚量」「能量」持續提升

聚焦「一圈三軸」打造最時尚地標

長寧時尚創意產業的載體核心可以概括為「一圈三軸」,即以上生.新所為代表的國際藝術文化生活圈,以愚園路長寧段為代表的跨界生活美學街區,以武夷路為中心的文化特色街區,以及以新華路為代表的歷史風貌保護街區。堅持城市更新與功能開發相結合,圍繞「一圈三軸」打造時尚地標,長寧也吸引了國內外知名品牌在此舉辦新品首發等一系列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重要活動。

2018年以來,長寧區牽頭做好上生.新所相關服務工作,推動歐萊雅巴黎卡詩、惠氏、VOGUE ME、彪馬、SK2、GUCCI等品牌活動落地,為上生.新所二期招商做好準備。結合城市更新,長寧區還推動愚園路、武夷路、新華路建設及業態調整,愚園公共市集、幸福集萃上海時裝周和上海電影節主題衍生活動等相繼舉行,「三軸」正逐步打造成為融合歷史文化、白領工作、市民生活、休閒娛樂等四大元素於一體的國際化潮流生活社區。

在商業體氛圍營造方面,長寧區積極為轄區內的長寧來福士、龍之夢購物公園、虹橋南豐城、尚嘉中心等拓展文化活動渠道。以虹橋南豐城為例,近年來商場持續突出市場活動特色,2019年以來已陸續舉辦精靈寶可夢樂園主題展、哈FUN親子遊園會、小豬快跑春日遊樂園、馬來西亞文化市集、丹麥生活嘉年華、加菲貓白日夢遊記主題展、奧特曼星際之旅主題展等匯聚全球知名IP、覆蓋多個年齡層的特色主題活動。

盤活存量空間支持園區樓宇實現產業優化

上海中心城區可開發空間有限,因此近年來長寧區積極利用存量空間資源打造創意產業園區,用「螺獅殼裡做道場」的繡花勁頭打造差異化發展的園區版圖。目前,長寧區現有市級示範文化創意產業園1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10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範樓宇2個,市級文化創意產業示範空間6個。經區商務委等相關部門排摸,全區現有規模不一的文創園區總計42個。為此,長寧專門建立虹橋時尚創意產業聯盟,通過包含300餘家企業的產業工作群,和囊括50多個時尚創意產業載體運營單位在內的溝通渠道,積極交互各類政策信息,並在線下組織沙龍、座談、走訪調研等活動。位於德必昭化園區內的素然服飾,通過長寧區文創辦牽線,與時裝周相關活動的運營企業XCOMMONS形成合作,將時裝周發布會地點選取在了更符合品牌需求的上生.新所,新品發布會在業界取得良好反響。

長寧區還設立服務企業大講堂,將產業政策、稅務政策、人才政策、法務知識、金融財政等講座深入產業園區。此外,通過產業專項資金扶持,長寧區域內的文創園區如德必、創邑、上生新所、幸福裡、世貿商城、貓悅上城、馬克滬等均獲得了30萬至300萬不等的專項資金支持。

「時尚金三角」構建「產業園區+微更新街區」新格局

長寧區地形狹長,時尚創意產業布局逐漸形成了由「多園區」和「三街區」組成的「時尚金三角」格局。近年來隨著德比、創邑、上生.新所等園區不斷引領業態創新,愚園路、武夷路、新華路等城市更新相繼收穫成效,以「產業園區+微更新街區」為主體的創意產業新載體格局在長寧顯現。

在挖掘新載體、盤活現有載體功能方面,長寧區著力推進環東華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建設,形成時尚創意領域的設計高地。此外,虹橋舞蹈演藝集聚區建設卓有成效,影視服務及演藝原創中心在集聚區內不斷壯大。

與此同時,近年來長寧區相繼支持包括百老匯兒童劇、波蘭創意思維互動劇等劇目落地上海虹橋藝術中心、錦輝可當代劇場等區內新興藝術文化載體,推動「貓悅上城」成為上海首家專注於「高清舞臺戲劇作品放映」的專業劇場。結合上海藝術商圈建設相關政策,長寧區根據來福士、尚嘉中心、世貿商城等不同商業載體定位,引進包括時裝周系列活動、藝術品展、工藝品展、玩具節等一批高品質展會,擴大長寧會展服務影響力,進一步提升相關產業能級。

匯聚時尚領軍「名人」創意人才「朋友圈」不斷擴大

發展任何一項產業,人才始終是核心資源,時尚創意這門「年輕的老產業」亦然。

長寧區吸引人才、培育人才的方法涉及多個層面。如,通過組織長寧商務講壇、時尚創意產業聯盟沙龍等形式,開展專題培訓交流,提升人才自身的能級。又如,加強時尚創意海外高層次人才服務,發揮長寧區外國專家局和上海虹橋海外一站式服務中心的的功能優勢,增強海外人才的引進力度。

具體來看,長寧區還牽頭組織實施時尚創意人才安居工程,組織領軍人才參加體檢、落實人才租房補貼、公租房(人才公寓)優先配租、高層次人才安家補貼,幫助企業申報緊缺人才實習基地等。今年以來,各類專題培訓會服務企業人才已近400人次,邀請一批高校教授、企業高管等專業人士,組建時尚創意產業專家庫智庫。

通過來自業界大咖和專業人士的廣泛推薦,長寧區藉助「名人」渠道不斷拓展時尚創意人才交流平臺。包括推薦時尚創意人才參加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等各類專業評選,加入知識分子聯誼會、工商聯、青聯等組織,幫助青年人才拓展專業領域「朋友圈」。依託區域內有號召力、影響力的企業和專業機構,長寧還將更多高品質的時尚生活方式引入市民身邊,時尚領軍人物、新銳設計師、大師工作室紛紛紮根長寧,吉承、婉冰、JUNNE等一批本土優秀設計師在上海走向全國和世界舞臺。

引進「名品」機構組織時尚創意質感與活力共存

2019年,上海時裝周重要活動之一「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在上海世貿商城成功舉辦第九季訂貨展會。作為上海時裝周打造「亞洲最大訂貨季」的重要舉措,MODE上海服務於買手制模式的特色愈發鮮明,專業性與前瞻性也受到業內人士廣泛認可,每一季展會現場買手的交易額更是屢創新高。

辦好品牌活動,是近年來長寧時尚創意產業平穩健康發展的一大重要路徑。以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為例,展會的品牌集聚效應逐年提升,參與總人次、觀眾總數和買家人數均實現兩位數增長。截至今年,共進駐27個showroom總計582個品牌,參展品牌來自28個國家和地區,進一步夯實了展會定位為「亞洲最大訂貨季」的基礎。近2年來,通過時裝周引進長寧區的設計師品牌和企業已有8家,品質與發展前景均獲得業內認可。

與此同時,長寧區還支持舉辦「2019時尚上海」共計30餘場活動。其中,依託長三角文博會、進博會、海創大會等大型市級活動引導服務企業落地,提升活動品質。通過支持舉辦上海國際創意城市智庫講壇、2019亞洲插畫年度大賞等活動,提升長寧在時尚創意產業領域的影響力,進一步變身時尚潮流集聚地。

企業紛至沓來的同時,長寧區積極修煉企業服務「內功」,下一步區商務委將牽頭建立品牌宣傳推介體系,藉助行業協會力量,參與行業指數發布、行業標準制定,形成時尚創意產業發展智庫團隊,爭取更多國內外時尚活動落地長寧,有效提升區域時尚創意產業的知名度和標識度。

服務時尚標杆「名企」激發企業新動能

2017年7月,長寧區發布《長寧區支持時尚創意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和《長寧區支持時尚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政策實施細則》,三年來,全區共為107個項目提供了1.18億元的產業扶持資金。目前,長寧區共有時尚創意相關企業4154家,其中今年新設時尚創意企業313家,較去年增長11.79%。通過聯動企業舉辦一系列高品質活動,上海虹橋時尚創意產業集聚區熱度和活動頻次不斷升溫,時尚高端、富有活力的生活品質和人文環境逐步形成。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積澱,長寧區時尚創意產業已不僅集聚在傳統行業,在諸多新興行業也形成了一批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如,具有VR核心技術競爭力的雲舞科技、搭準年輕一代脈搏的有樹文化「ONE」、吸引大眾娛樂視線的燦星製作、業務拓展至全球的禮服設計品牌振濤服飾、滬上知名創意辦公園區德必易園、具有網際網路基因的廣告界領頭羊分眾傳媒、網際網路旅遊行業「巨頭」攜程旅遊等紛紛在長寧發展壯大。

在長寧區相關部門引導下,上述重點企業系帶動作用與日俱增。長寧區商務委助力愛奇藝與申通、分眾與攜程形成合作,重塑營銷場景。區相關部門還與東方國際就進博會合作、進口商品進入長寧商超渠道、時裝周活動等形成新的合作方向。分眾集團成立上海駿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從事遊戲及數字出版開發、技術轉讓、設計製作等業務,正式涉獵遊戲版塊。德必集團完成C輪融資,打造文化科技創意園區管理服務品牌。

「放管服」改革成效也在長寧時尚創意產業發展進程中不斷顯現。長寧區已實現支持企業將「時尚創意」等作為名稱中的行業表述,允許符合條件的時尚創意企業適用「一證多址」政策,對73家企業進行了時尚創意產業企業認定。在對相關企業展開的調研中,93.7%的被訪企業認為區域營商環境有顯著改善。

在助力現有企業培育新產業、引進國際知名的新品牌方面,長寧區將拓展產業發展價值鏈作為中心,吸引國內外知名品牌的研發、設計、營銷中心落地。

以顧家集團為例,近年來企業積極布局全球市場,2018年先後收購德國頂級家居品牌Rolf Benz99.92%股權以及義大利高端家居品牌Natuzzi中國總部公司51%股權,同時布局澳洲進口和零售家具領先品牌Nick Scali並收購其13.63%股權,進一步推動大家居戰略落地,豐富公司產品品類。在此期間,企業關注到長寧區的品牌創意氛圍和良好的政府環境,顧家集團確定以上海長寧為發展據點,力爭將集團下屬的國際高端家居品牌落地上海,為上海形成國際高品質家居品牌集群。

培育時尚產品「名牌」競爭力與「新流量」並舉

細數一番長寧區內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尚創意品牌,總數已達80餘家。包括國際知名品牌DAZZLE(地素)、TOMMY HILFIGER(湯米費格)、I.T(廣派)、EdHardy(唐利),也有ANZHENG(安正男裝)、JI CHENG(吉承)等設計原創新品牌。此外,8ON8等新品發布作為上海時裝周主題活動進入了上海時裝周官方日程,URBAN WALKERS入選上海特色產品40強。

一系列在長寧孕育或是發展壯大的品牌相繼取得理想的市場反饋,離不開長寧區對原創品牌不遺餘力的扶持和培育。一方面,政府持續為新品牌解決辦公場地、產品發布宣傳、參加國內外交流等方面遇到的困難,如,獲得扶持的大象點映及其關聯公司易騰影視製作的《第一次的離別》相繼斬獲東京電影節亞洲未來單元最佳影片和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另一方面,長寧區也主動引入時尚行業新型商業運作模式,加大對設計師品牌集合店、showroom、快閃店、品牌限定店的支持。

推動品牌「走出去」是政府服務時尚創意產業又一項重要內容。近年來,長寧區推薦地素、東華大學、素然等機構和品牌多次參與國內外展會,推薦創邑、絲享薈等參加紐約設計周、2019都靈城市設計節國際論壇,幸福裡、上生.新所等參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城市更新的案例徵集,上海本土的優秀時尚創意企業不斷在世界舞臺展現品質與專業度。

在設計師工作室和品牌引導方面,長寧區已吸引具有國際國內影響力的大師工作室如Taoray Wang服飾工作室、JICHENG服飾工作室等落戶上海。愚園路跨界生活美學街區通過更新改造,吸引了包括WF設計師集合店、Regalo設計師集合店、Unicorn設計師集合店等相關服裝品牌落地。

下一步,長寧區將聚焦重點時尚品牌培育,對優質企業、時尚地標、時尚活動、空間載體等進行全方位支持,提升長寧區整體時尚創意氛圍。

來源: 解放日報

相關焦點

  • 有500多個品牌助陣的「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在長寧開幕!
    在成為推動全球經濟新動力的同時,亞洲在全球時尚產業中的重要性和受關注度也日益提升。MODE上海服裝服飾展致力於打造亞洲原創集聚地,共同譜寫亞洲時尚未來新樂章。
  • 上海新十鋼(紅坊)創意產業集聚區情況介紹
    上海新十鋼(紅坊)創意產業集聚區還以低廉租金甚至免費支持導入不少國內外具有潛力的文化藝術企業,不僅提升了社區周邊空間的文化價值,營造良好的藝術氛圍,也有力扶持了城市的公益藝術事業。    上海上海新十鋼(紅坊)創意產業集聚區作為上海最大的文化藝術社區,從改建到運營,始終堅持以文化藝術為立足點,打造專業文化藝術的平臺。
  • 福建廈門打造影視產業新高地
    中影集團、正午陽光、華策、恆業等一批頭部影視企業和明星工作室的入駐,更為廈門影視產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好風憑藉力,廈門將進一步推動影視產業高質量發展,致力於打造新時代中國電影新高地。  廈門被譽為「天然的攝影棚」,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日漸完善的城市功能和配套服務體系,讓廈門逐步成為影視專業團隊的新聚焦點,每年都有超過百部影視作品到廈門取景拍攝。
  • 閔行攜手漕河涇打造16萬平方米產業新高地,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閔行攜手漕河涇打造16萬平方米產業新高地,助推產業轉型升級 2020-07-09 18:0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打造「5分鐘」一站式服務 長寧貿易產業漸顯榕樹效應
    接下來,「一站式」服務中心還將延伸到仲盛金融中心,為貿易企業打造「5分鐘」一站式服務。  發展以貿易為引領的現代服務業,打造上海國際貿易中心重要承載區,是長寧經濟轉型的重要戰略。除了「一站式」服務中心外,國別商品中心、公共保稅倉、上海市國際技術進出口促進中心等一批大型貿易平臺在長寧相繼成立。去年,長寧區經濟增長速度為13.4%,超出了年初制定的12%的目標,增速在全市名列前茅。
  • 華僑城美亞創意文化園落地西青,重新定義文創領域新高地?
    在天津市西青區打造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區,使得老廠房煥然新生,秉承藝術融入生活理念,為市民創造更為廣闊、多元的藝術交互場所,為城市生活提供一個可暢享,可憩息的精神領地,成為引領國外乃至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新標杆。
  • 徐匯VS長寧:上海西區兩位「優等生」誰將C位出道?
    相依為鄰的徐匯和長寧,繪就了上海中心城區優雅低調、宜居宜業的一面,兩區的建設遠景也有著和而不同的氣質——    進入「十三五」,徐匯目標要建成「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一流中心城區」,長寧則要加快建設「創新驅動、時尚活力、綠色宜居的國際精品城區」。
  • 打造「好看好逛好吃好玩好買」購物IP 長寧啟動「魅力虹橋精品消費...
    上海「五五購物節」火熱展開之際,長寧區交出了一份亮眼的「買買買」成績單。5月5日,長寧「魅力虹橋精品消費季」啟動儀式在長寧來福士廣場舉行。活動現場任命了13位熱心參與長寧區特色商場、街區、餐飲門店和各類商品直播宣傳的「長寧好物推薦官」,開通了促消費新技術5G彩鈴,開啟了東方食刻美食盛典,並發布「五五購物節」長寧區消費地圖。
  • 打造產業新高地新生態,魯商「五智」系列產業園區正式發布
    12月18日,青企峰會2020產業創新大會在濟南舉行,來自全國的200多名科研和產業人才,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和轉型升級深入交流、共謀良策。本次大會由共青團山東省委、山東省工商業聯合會共同指導,山東省商業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省國欣文化旅遊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山東產業技術研究院、青年企業家創新發展國際峰會組委會辦公室主辦,魯商健康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山東魯商創新發展有限公司承辦,旨在打造產業創新強品牌,加速山東產業轉型升級,助力山東新舊動能轉換,促進山東經濟新發展格局形成。
  • [看看看]就業創業在寧波:集盒產業園 打造文創產業新高地
    [看看看]就業創業在寧波:集盒產業園 打造文創產業新高地 就業創業在寧波:集盒產業園,打造文創產業新高地。
  • 上海松江用六七年打造紡織服裝「時尚矽谷」
    上海松江用六七年打造紡織服裝「時尚矽谷」 2011-10-21 10:53:20 來源:網上輕紡城 想要了解最新的時尚資訊,不必去米蘭、巴黎、倫敦,在上海松江也可以
  • 湖北打造中部地區人工智慧教育產業新高地
    在11日舉行的一場探討未來教育發展趨勢的活動中,湖北省副省長肖菊華表示,湖北省正努力打造中部地區人工智慧教育產業新高地。人工智慧將如何改變未來教育?11日,「AI改變未來」未來教育2020峰會在武漢東湖國際會議中心舉行,與會嘉賓共聚一堂,探討未來智能教育發展新趨勢。
  • 上海臨空虹橋第五大道漸成型 長寧六大商圈貼身肉搏
    近日,宜家購物中心集團以逾21億元成交價獲得上海長寧虹橋臨空經濟園區16-2地塊,將用來建設宜家在中國的第五座薈聚(Livat)購物中心。該宗地塊位於虹橋綜合交通樞紐附近的長寧第五大道臨空商圈,毗鄰地鐵2號線淞虹路站,東至福泉路,西至協和路,南至金鐘路,北至北翟路。土地為商辦用途,總面積70502.80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17.6萬平方米。
  • 桂陽:全力打造承接產業轉移新高地
    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是湖南省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首個產業鏈整體招商落地的家具產業項目,是桂陽縣大力實施「135」工程的重點項目,總投資200億元,擬引進家居企業100家以上。作為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建設的前沿陣地,桂陽工業園湖南廣東家居智造產業園正不斷刷新產業落地、建設速度,全力打造產業轉移、家居智造新高地。
  • 打造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高地 訪兗州區區長王驍
    歷史文化悠久的兗州將牢固樹立『文化旅遊+』的理念,突出規劃引領、推動集約發展、實施重點突破、強化多點支撐、培育特色品牌,加快打造文化旅遊產業發展新高地。」面對記者,兗州區委副書記、區長王驍這樣說。  王驍說,作為古九州之一,兗州文化底蘊深厚、源遠流長。
  • 奮力打造海洋產業新高地!2020海洋科技與產業戰略發展高峰論壇今天舉行
    中國工程院院士、計算機應用專家陳純,中國工程院院士、工業和信息化部海洋信息系統專家組組長陸軍等300餘名專家學者、企業代表齊聚一堂,深入探討海洋科技與產業發展新模式,旨在通過權威的政策解讀和前沿的技術分析,緊跟國家海洋產業發展前沿,奮力打造海洋產業新高地,進一步助推全市加快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提升舟山在海洋經濟發展中的戰略地位。
  • 言幾又長寧來福士店實探 打造上海書店的模式標杆
    聯商專欄:早在長寧來福士5月開啟試營業時,位於西樓的言幾又就已經初露端倪,可能是為了配合商場開業吧,沿街形象完成,讓我當初還誤以為已開業。實際上只是開放了位於1層的咖啡飲品區域,更像是一個小型的社交空間。
  • 蚌埠高新區:打造高質量發展產業新高地
    6月11日上午,安徽省委宣傳部舉辦「走進安徽國家級開發區」系列新聞發布暨集中採訪活動來到蚌埠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蚌埠高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卞家濤在接受採訪時說,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蚌埠高新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經濟社會發展,在雙線作戰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績單。
  • 儂好呀上海長寧的這些記憶,一輩子都忘不掉!
    過去的上海灘有三條社會主義新型大街,閔行一條街、張廟一條街,還有天山一條街,而離市區最近的天山一條街,則承載了許多長寧人的集體回憶,看看昔日長寧的模樣,你可有回憶在其中。 中國第一家以藝術禮品為館藏特色的專題性博物館「上海藝術禮品博物館」、長寧的創意園區「創邑源」都開設在天山公園內。
  • 助推四川打造世界級工業無人機產業新高地
    近年來,全球無人機產業迅猛發展,技術研發不斷加強,商業模式不斷創新,應用範圍不斷拓展,安全風險等挑戰也日益突顯。面向未來,全球無人機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有賴於在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的引領下,全行業在安全監管、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進一步加強協同,增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