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2021-01-11 好玩的國學

莊子最難懂最美妙的《秋水》篇,到底在說什麼?

莊子的《莊子》最為難懂,其中最為難懂的莫過於內篇的《逍遙遊》《齊物論》和外篇的《秋水》了。這三篇體現了莊子最為重要的哲學思想。

《逍遙遊》闡述了莊子的逍遙理想。莊子說人只有擺脫物質和欲望以及心靈的糾纏,做到「物物而不物於物」,像「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才能達到「無所待」的境界。就是說你已經不需要依靠任何東西,你不被任何東西所束縛,你已經忘記了自身和生死,那你就可以實現逍遙遊的境界了。而逍遙遊,是莊子的最高價值理想。

莊子追求的是絕對的心靈的自由,他提出要擺脫一切物質的、心靈的束縛,做到虛己、虛心,做到「吾喪我」,擺脫一切物質的桎梏和欲望的糾纏,這樣才可以實現逍遙遊,問題是,莊子如何說服人們去相信他?

你看,這個世界是多麼的豐富多彩,山川河流花鳥蟲魚,各有生機;貧富貴賤是非榮辱,縈繞於心。人們總是沉浸在各種是非的爭執之中,人們在對聲色犬馬的追逐之中根本停不下來。人們總是充滿了各種情緒,當志滿意得的時候,總是想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當失敗沉淪的時候,又是那麼的絕望失意。總之,人總是被各種各樣的東西所束縛、所困擾,讓人的心靈永遠得不到安寧。這樣,我們也就永遠達不到「無所待」的境界,永遠忘記不了自身和生死,自然就無法實現逍遙的境界。

因此,莊子必須從認識論入手,給我們帶來一種完全與眾不同的觀察世界萬物的方式——認識論決定價值觀,你用什麼樣的視角看待世界,世界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在你心裡。而莊子的這種與眾不同的觀察世界的方式,就是齊物論。

因此,莊子寫下了第二個重要的篇章《齊物論》。莊子其實就是告訴人們,我們要改變觀察世界的方式。世界看起來多姿多彩紛繁複雜,但是假如我們站在本體論的高度,站在道的角度去看的話,我們會發現,所謂的大小、貴賤、榮辱、是非等,都是相對的,都是彼此對待的,並沒有固定的標準。莊子說,泰山算是大的,但是在比泰山還大的物體面前,泰山就是小的。彭祖活了八百歲,算是長壽了,但是比起南方以三千年為一個季節的大椿樹,那就是短壽了。

同樣,在我們人類社會的常識之中,高官厚祿算是好的,貧賤陋巷算是壞的,但是莊子說,「以道觀之,物無貴賤」,原來,我們人類的價值判斷,竟然是錯誤的。在莊子看來,萬物齊一,因此,人類孜孜以求的富貴,人類念茲在茲的榮辱,人類面紅耳赤爭論的是非,在齊物的認識論面前,毫無意義。按照齊物論的觀點,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大道之中,沒有是非榮辱,沒有貧賤富貴,甚至沒有了自我與生死,那麼我們就真的可以擺脫一切,從物質到社會,從身體到靈魂,從生存到死亡,一切都融匯於道了,那麼自然就能實現莊子的最高價值理想——逍遙遊了。

明明是要講《秋水》,我為什麼要扯的那麼遠,先去講《逍遙遊》和《齊物論》呢?因為,我們要講的《秋水》,融合了這兩篇的思想精華。

我們知道,《逍遙遊》講的是人生應該用超然的超脫的態度,追求絕對自由的逍遙的生活。而《齊物論》講的是世界萬事萬物的相對性和在道上的統一性。而《秋水》正是綜合了「無所待」和「齊物論」兩方面的理論,可以說,《秋水》是對《逍遙遊》和《齊物論》的精彩闡釋和總結。最為重要的是,《逍遙遊》和《齊物論》,基本上採用邏輯推理和說理的方式,而《秋水》則是用講寓言故事的方式,表達莊子自己深邃的哲學思想。

在《秋水》中,講了黃河的河神「河伯」與「海神若」的七段對話,講述了河伯從洋洋自得、盲目尊大,自以為是天下的中心,「天下之美盡在於己」,到認識到萬事萬物的無窮性的過程。然后庄子又講了六個好玩的寓言故事,這七段對話和六個寓言故事,就構成了《秋水》的主要內容。

第一段對話是說,黃河的河神河伯,在黃河漲水的時候,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天下之美盡在己」,嘚瑟的不行,但是到了大海一看,覺得自己簡直太渺小,再聽了海神若的一番話,河伯覺得自己簡直是太自以為是了,原來世界還有那麼大到無窮無盡的東西。莊子這是在告訴人們,我們原來的認識並非真理,那只是我們的個人之見,如果你不能打開心靈,那你就只能是井中之蛙而已。這是闡述了《逍遙遊》中的打開自我心靈,放下一切的束縛,實現無所待的逍遙之境的理論。

第二段對話是說,河伯問海神若關於大小、古今、有限無限的問題。莊子借海神若的口告訴我們,世界上的大小、有限無限和古今等問題,只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標準,而從道的角度上來看,又是萬物齊一的。這是闡述《齊物論》中的萬物齊一的理論。

第三段對話是,河伯與海神若討論了物質世界的大小,從物質世界的大小、長短、事物的精粗,講到人類世界的是非。莊子借河伯與海神若的對話指出,在物質世界沒有什麼大小精粗之分,而在人類的認知的世界,同樣沒有是非榮辱之分。認識到這一點,我們就沒有必要在意人世間那些紛紛擾擾,我們就可以忘記是非,忘記榮辱,達到無所待的境界了。

第四段對話是說,人類關於是非、榮辱、貴賤的價值判斷,只是出自於人類以自我為中心的成見,並沒有絕對的標準。而且,一種價值判斷正確與否,還要看實際情況的變化,不可定於一尊,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寓言中,莊子舉例說,同樣是禪讓,堯舜成為帝王,而燕國的子之、燕王噲搞禪讓,卻引起天下大亂最終雙雙被殺 。

第五段對話講的是用齊同萬物的觀點去看待萬物的問題。

第六段、第七段的對話,講的是如何達到逍遙之境的路徑的問題。文章中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真。」意思是說,不要用人事去毀滅天然,不要用故意的執意的造作去毀滅性命,不要因貪得無厭去求所謂的聲名。謹守這些道理而不違失,這就叫做回復到天真的本性。

在《秋水》篇的前半段,莊子講的是用一種無為的、順其自然的態度,去對待世界,對待人生,對待我們生活中的一切如意或不如意。

而假若我們能用萬物齊一的觀點去看待這個世界的話,那麼我們就真的可以「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走向逍遙了。

相關焦點

  • 莊子:大拇指不是手指,白馬不是馬,到底是個什麼鬼?
    很有意思的是,辯論大師莊子不喜歡辯論。這是因為莊子和辯論大師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不同。俗世之人觀察世界看到的是表面現象,而莊子則是站在無限高遠的角度,用道的視角,像鏡子一般如實反映事物的本質。
  •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這則小寓言到底要表達什麼意思?
    惠子名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其事跡多出現於《莊子》中。是莊子的好朋友。「名家」以擅長辯論著稱,所以莊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多次提及自己與惠子辯論的事跡。了解了惠子之後,我們再來看一看二者之間的辯論,到底是怎樣一個過程。
  • 莊子20個成語,你知道多少?
    「無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幹,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8、大人無己——《莊子·秋水》 「大人」已經超脫了常人物慾,和道家所說的「真人」相似。眾生一體,愛別人也就是愛自己。人與天道融合,也就是容納他人,接納蕪雜世俗之事而不會心存芥蒂。
  • 《莊子》|讀十個成語,悟人生道理
    從容無為——《莊子·在宥》 天地看似「無為」,卻化育萬物。「無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幹,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 大人無己——《莊子·秋水》 「大人」已經超脫了常人物慾,和道家所說的「真人」相似。眾生一體,愛別人也就是愛自己。人與天道融合,也就是容納他人,接納蕪雜世俗之事而不會心存芥蒂。
  • 中國傳統思想文化 莊子
    莊子,戰國思想家,哲學家。中國思想文化中浪漫主義的代表。莊子的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他的一生,都在回歸自然與人,而不是社會人的狀態。莊子生活極其清貧、困頓,曾向一個管河道的人借米。現在的話說就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即便衣食堪憂,有人請求他去做官。
  • 湖北最難懂的方言排名!你的家鄉排在……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聽不懂我在說什麼中國語言博大精深僅僅在湖北就分為大冶話可以說是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之一,尤其是大冶話韻母特別得多,估計大冶話只有該地區的人才能聽得懂。大冶話有些詞彙和粵語接近,而且有很多字的發音極其接近粵語。有大冶人在廣東打工,都會被外地人誤認為是廣東本地人。發現沒?大冶話和普通話完全冒得啥子聯繫嘛。
  • 《莊子》20個成語,天道高遠,人心逍遙
    「無為」並不是說什麼都不幹,而是含有不妄為、不亂為,順應客觀態勢、尊重自然規律的意思。8.大人無己 出處:《莊子·秋水》釋義:「大人」指超脫了常人物慾的,道家所說的「真人」。道在屎溺 出處:《莊子·知北遊》釋義:指宇宙精神的本原無所不在,甚至存於最卑微的東西中。感悟:道無處不在,世間萬物,不分貴賤高低,都體現道本身。
  • 《莊子》經典名言十句,感悟透徹受益一生
    ——戰國·莊周《莊子·至樂》 人的生命,與憂慮一同出生。 』」——選譯自《莊子·秋水》 這句話是在告誡人,只有擁有豐富的閱歷和廣博的見識只有,才會發現自己的不足與渺小。
  • 中國最難懂的方言,不是溫州話
    到國內旅遊,每去一個新的地方,適應方言都需要一段時間,但有的地方,即便你再怎麼努力,也聽不懂他們的方言,比如溫州話,就被人稱作是「惡魔之語」,但溫州話都還不是最難懂的方言,中國到底哪裡的方言最難懂?
  • 《莊子》最深意的十句精髓,句句精妙,值得你一讀再讀!
    莊子(約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戰國中期宋國蒙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莊子是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出自《莊子·庚桑楚》。【譯文】心境安泰鎮定的人,就會發出智慧的光芒。2、聖人工乎天而拙乎人。出自《莊子·庚桑楚》。【譯文】聖人精於順應自然之道而拙於人為之道。3、以天地為大爐,以造化為大冶。
  • 縱橫生死,豪邁豁達——莊子,一個最浪漫而豪邁的不二奇才
    提到莊子, 我們都會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面以及「莊周夢蝶」和「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典故。但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莊子,看懂莊子的故事呢?莊子是中國歷史上的不二奇才,莊子一書,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奇書。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一隅,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一方,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地球,有的人,思想可以突破銀河,而莊子的思想,突破了宇宙。莊子是傑出的文學家,有人說他是中國最浪漫的男人。
  • 地球上最複雜難懂的葡萄酒產區:勃艮第
    相對于波爾多的經典易分來說,勃艮第簡直是最複雜難懂的葡萄酒產區(沒有之一)。不過看過今天這篇,你也許會對勃艮第有個相對清晰的概念了!(其中剛以386萬刷新最貴葡萄酒的「羅曼尼•康帝」,最便宜的年份國內售價也在十幾萬元一瓶)。
  • 十大最難懂方言,黟縣話位列其一!
    安徽十大最難懂方言榜單出爐,黃山多次中槍......「日頭下散著(太陽下去了)……」「渠講馬上就走個,什樣個半日著還是家裡?(他說馬上就走,已經半天了怎麼還在家裡?)
  • 中國詩詞大會點評嘉賓最用心解釋的一個典故,出自李商隱的一首詩
    因為李商隱工於用典,且一些典故比較生僻,所以,相比較而言,李商隱的詩最難懂。中國詩詞大會上就曾涉及到關於李商隱詩的一個典故,讓點評嘉賓花費了好多口舌才解釋清楚。這個典故就是李商隱的《安定城樓》一詩最後一聯「不知腐鼠成滋味,猜忌宛雛竟未休」中引用的《莊子》一書中的一個故事。
  • 世間本無感同身受,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趣談莊子惠子的辯證哲學
    或許很多人乍一聽《莊子·秋水》這個古文會有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的感覺,但是你一定會對這句話耳熟能詳: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這句話就出自《莊子·秋水》中的《莊子與惠子》篇。這篇古文主要講述的是這樣的一個故事:一天,莊子和惠子一起外出遊覽大自然的青山秀水,莊子看到水裡的魚在這澄澈的水裡嬉鬧玩耍,於是對惠子說:你看,這水裡的魚遊得多麼自在悠閒,這一定就是魚兒們最簡單而又質樸的快樂。而惠子反問道說,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的喜怒哀樂?
  • 莊子: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不得莊生濠上旨,江湖何以見相忘?
    《莊子.秋水》: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惠子的這一段精彩對話,後世學者多為不解,甚至認為莊子在詭辯,其實莊子觀魚禪意甚深。話說莊子和惠子攜遊於濠水橋上,莊子看著水中的蒼條魚遊來遊去,便心生感嘆:「你看這魚自由自在,無憂無慮,多麼快樂啊。」惠子反駁道「你又不是魚,你怎麼知道魚是快樂的呢?」莊子對曰:「你又不是我,你怎麼知道我不知道魚的快樂呢?」
  • 莊子是文學天才,但對於講道理而言,莊子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白痴
    也許莊子是文學虛構的天才,但對講道理來講,則是地地道道的白痴。「莊子與惠子遊於濠梁之上。莊子曰:『鯈魚出遊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 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雲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 莊子的文化給我們的啟示
    莊子給我們的啟示:給生活減減肥,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 「莊子來,欲代之相。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 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體泉不飲。於鴟得腐鼠, 鵷鵮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秋水)惠子在梁國做宰相,莊子前往看望他。
  • 出自莊子的成語有哪些 跟莊子有關的典故來自莊子的成語及解釋
    《莊子》中的成語典故  莊子(約前369-前286),姓莊名周,是東周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漢族,宋國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