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選自《群書治要》之論語 第十三集*
(本文共 1899字,閱讀大約 6分鐘)
從「為政以德」這句話中,也讓我們看到了,在中國的古聖先賢那裡,辦政事就是一個成聖成賢的過程,也就是說,辦政治的過程,也就是要把自己成就為聖賢的過程。而只有聖賢人才能夠真正地把這個政事辦好。
在《大學》上說,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到什麼時候都不要認為自己的身已經修得差不多了,到什麼時候自己都需要不斷地提升,不斷地觀察自己的心念,是不是有「私」字一閃念,所以領導者的修身比什麼都重要。那麼在《群書治要》上也記載這樣記載這樣一個故事,楚莊王向詹何去請教怎麼樣治國,詹何就說:「為什麼您知道怎麼樣修身,卻不知道如何治國呢?」楚莊王很誠懇地說,「因為我得以侍奉宗廟得到整個的國家,所以我也希望能夠得到好的治國方法。能夠把這個國家治理安定,把國家守護的好。那麼詹何就說了,我沒有聽說過,一個君主修身很好,國家卻混亂的,也沒有聽說過君主修身不好,而這個國家能夠安定的,所以根本的根本還在於君主自身的修養,所以我不敢用治國這些枝節小事來回答你。從這裡我們就看到了,君主要想把國家治理好,領導要把團隊帶好,還是要首先把自己變成一個,有德行的君主,有德行的領導,否則的話根本就談不上治國了。」楚莊王聽了他的回答說:「好!你說得太對了。」那麼這個就是告訴我們,要治理好國家,帶好團隊,為政者、領導者必須把自己的身修好,而且修身和治國這是一件事而不是兩件事,也就是說你在修身的過程中,已經就是在治國了,在辦政治了。
所以蕅益大師對這句話的註解有這樣一句話:「為政以德,不是以德為政,須深體此語脈。蓋自正正他皆名「為政」」意思是說這句話講的是為政以德而不是講得以德為政。那麼為政以德和以德為政有什麼區別呢?為政以德它首先講的是人君自己要按照道去做。成為一個有德的人,首先要求的是為政者自身,而以德為政或者我們說的以德治國,是用這個道德,去教育治理百姓,所以他出發點。針對的對象是不一樣的,為政以德首先針對的是,領導者、為政者自身。
那麼在《論語》上記載葉公問政,葉公來請教孔老夫子怎麼樣辦政治,孔子怎麼回答的呢?他對這個「政」下了一個定義,他說「政者,正也,子帥而正,孰敢不正?」所謂的辦政治就是要使人正,怎麼樣使人正呢?就是你自己要率先帶著大家去做正當的事,那誰還敢做不正當的事呢?那麼這個是孔老夫子對「政」下的一個定義。那麼在另一處他又說:「苟正其身,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說這個領導者如果能夠端正自身的話,那對於辦理政治這件事,又有何難處呢?如果領導者,為政者,不能端正自身怎麼能夠去端正別人呢?那麼在樣的結論,「《政要論》上,就得出這故君子為政,以正己為先,教禁為次。若君正於上,則吏不敢不敢邪於下;吏正於下,則民不敢僻於野。國無傾君,朝無邪吏,野無僻民,而政之不善者,未之有也。」那麼這個告訴我們君子從政以端正自身為先,以教育和約束為其次。如果君主能夠正身於上,官吏就不敢不正於下;官吏正身於下,庶民便不敢不正於郊野;國家沒有不正的君主,朝廷沒有不正的官吏,郊野沒有不正的庶民,而國政卻不好,這是從來沒有有過的事。
那麼在《傅子》上 ,對這件事解釋得更為具體,它說:「立德之本,莫尚於正心,心正而後身正,身正而後左右正,左右正而後朝廷正,朝廷正而後國家正,國家正而後天下正。」 所以想樹立道德的根本,首先是先正心,怎麼樣正心呢?在《大學》上有幾句話,對於我們正心很有啟發,它說,你的心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如果你的心偏愛某一個人,特別對誰很喜歡,特別喜歡某一個事物,這個不中正了,就不得其正,心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你心裡有了瞋恚,有了嫉妒,發怒了,這個時候就不得其正了,心有所恐懼,有所憂慮,也不得其正。為什麼你會有恐懼、有憂慮呢?還是因為不明理,所以中國古人有句話說:「理得心安」,因為你不明理,你才會有這些憂慮、煩惱、恐懼,那麼這句話告訴我們,立德的根本在於端正自己的心,自己的心端正之後,行為自然端正,行為端正,左右的人會跟著端正,左右任命的親近之人都端正,整個朝廷也就端正了,整個朝廷端正了,整個國家也就端正了,最後天下也能夠端正。那麼反過來說,「故天下不正,修之國家;國家不正,修之朝廷;朝廷不正,修之左右;左右不正,修之身;身不正,修之心。」所以為政者要想治理天下,必須從修養自己的身心,來做起,那麼這個告訴我們一方面,這個為政以德要求人君,君主自己首先做一個有德行的人。那麼另一方面,這個為政的意義,也非常的廣泛不僅僅是狹義的辦政治,像我們剛才講了孔老夫子,對政的解釋,說「政者,正也。」凡是能夠使人端正的這些事,全都是辦政治。所以凡是自正正他的行為,都是為政,比如說我們辦企業,從事教育,乃至各行各業的領導人,甚至一般的百姓,凡是能夠自正正他的行為,都稱為「為政」。
*內容來源《群書治要》學習網*
小故事 大智慧 學習傳統文化 利己又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