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的海心沙在哪裡?
想必很多人會說,
就是與珠江新城CBD對望、
因舉辦廣州亞運會開幕式
而名噪一時的那個海心沙島。
曾被徵用為廣州市亞運會開、閉幕式場館用地的海心沙島。
而對於海珠區瀝滘村、白雲區大田村的村民來說,海心沙這個名字則另有所屬。
「海心沙只有一個,就在我們村,這個名字叫了幾百年。」一位村民對前來探秘的記者說。
其實,海心沙並非某一個島的名稱專指。古代珠江被稱「小海」,人們習慣把位於江中的無名沙洲稱為「海心沙」。
不僅在廣州,在珠江水系流經的其他地方,也有以「海心沙」命名的江心小島。只是,珠江新城CBD旁的這座海心沙名頭最響。
在農耕時代,這些江心沙洲成為所屬村莊生產生活的場所,村民於此耕作捕魚;隨著時代發展,它們成為了城市中稀缺的生態資源,在城市生態體系中築起不可缺少的綠色屏障。
廣州其他兩座海心沙
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近日,記者逐一登陸探訪。
瀝滘村,地處海珠島東南部,是珠江河畔著名的水鄉。它由瀝滘、新漁、大沙、芒滘四個自然村組成,因體量龐大,它甚至被人們戲稱為「城中村航母」。記者要探尋的第一座海心沙島,就位於這裡。在南宋年間,瀝滘便已開村,是「河南」一帶(即今天的海珠區)開發最早的水鄉重鎮,曾有「未有河南,先有瀝滘」之說。
瀝滘村的最南端有一座小島,名叫海心沙。「自從有了這片沙洲,它就叫這個名字了。」今年84歲的瀝滘村村民陳耀興向記者說,在村民心裡,廣州只有一座海心沙,「就在我們村!」
南海心沙:
過去瓜果飄香 未來江中公園
陳耀興所說的這座海心沙由珠江泥沙沉積而成,原為瀝滘村新漁、大沙兩個自然村的地,1987年,這座島被廣州港徵收,現在為廣州港河南港務分公司的廠區。
在被徵收之前,南海心沙是一片果林水田(這座島位於曾用作亞運會開幕式的那座海心沙的南面,在此稱其為南海心沙。相應地,另一座位於白雲區的海心沙,在此則稱為北海心沙,編者注)。「島上種了菠蘿、龍眼、荔枝,還有膠筍、慈姑等蔬菜,島上瓜果飄香。人們從村邊碼頭劃小船到島上耕作,帶飯過來,中午也不回去。」陳耀興說,「村中的孩子也是早當家,十歲八歲就下田了。」
村民的生活在海心沙島被徵用後發生了變化。1987年,南海心沙被徵收時,村裡分到了40個工人指標。於是,全村幾百人抓鬮上崗。「為了一個指標,大家都要爭破頭了。」陳耀興說。
「如今,抓到鬮的人倒羨慕起村民來了!」瀝滘經濟聯社副社長衛廣新笑著說。
原來,瀝滘地處廣州新中軸線南段,如今地理位置十分有價值。尤其是這座海心沙島,就像一顆鑲嵌在狹長江岸線上的明珠。今年8月公布的海珠灣(瀝滘片區)城市設計及控制性詳細規劃調整徵詢意見顯示,海珠區南部片區將迎來全面升級改造。未來南海心沙將變成一個江中公園,成為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上的重要景觀。
目前的南海心沙仍有待進一步升級改造
說起村裡的全面改造,衛廣新表示村民們都很期待,「希望通過全村改造,讓這個海心沙追上珠江新城旁的海心沙。」
目前南海心沙上的工業碼頭設備
記者了解到,在接下來的瀝滘村全面改造中,38處文化遺產將實行原址保護。具體而言,瀝滘村內現有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共38處,文物12處,其中有省級文保單位瀝滘衛氏大宗祠,2處實際文保單位衛國堯故居和廣州市界碑之瀝滘碑,對此,擬全部採取原址保護的形式,以傳統和現代融合發展為原則,塑造嶺南水鄉與現代軸線古今交融的城市風貌,保護傳統嶺南村落,重塑以歷史文化觀光、文化創意、特色商業為主的約20公頃品質化U形慢行街區。
衛廣新還告訴記者,村裡正在組織寫村志,要在村子改造前,將它的風貌與歷史留住,「讓子子孫孫記住村子曾經的樣子。」
北海心沙:
曾經稻田肥沃 如今養殖鱷魚
航拍視角帶你欣賞北海心沙的美貌
↓↓↓
在白雲區江高鎮大田村,也有一座名為海心沙的江心島。比起瀝滘的南海心沙,這座小島更少為人所知。
大田村南臨流溪河,西靠巴江河,筷子河從村口經過。大田村是一條有800多年歷史的古村,說起村名由來,一位謝姓村民告訴記者,開村之際,他們的先祖太公擁有田地數千畝,其中有一片面積達48畝的單片田地,故以「大田」命名。
航拍北海心沙
北海心沙位置較為特殊,與佛山南海區賢僚村相鄰。今年81歲的大田村老人龍沛恆說,關於海心沙的歸屬,傳說中還曾有一段奇特的官司。
龍沛恆稱,「這裡有條河,河心洲就是海心沙,河裡有魚有白鶴。當時,賢僚村認為,有白鶴的地方就是他們的,我們村認為有魚的地方就是我們的。事實上,是先有魚和島,再有白鶴,所以,最後,我們的說法勝利了,海心沙歸屬我們村也沒了爭議。」
龍沛恆說,最初海心沙歸屬村裡謝氏,新中國成立後,海心沙被分給了一社、七社以及海口自然村三個經濟社。他說,海口自然村原為水上人家,以打魚為生,原來分布在大田埠江灣裡,後來上岸。為什麼分給這三個經濟社,而不分給謝姓人家呢?龍沛恆解釋說,「海心沙大約有230畝,屬單造田,每年早稻總是被水淹,一年只能收一季晚稻,一年每畝地350斤,謝氏不願意接收,就分配給了三個經濟社。」
1956年,拿到這個江心島後,三個經濟社收了晚稻就馬上開展堤壩加高、稻田平整工程,工程一做就是8年。「先是把整個島的土填平,並按照一定坡度設計排水,更重要的是加高加固堤壩。」龍沛恆說,堤壩工程完工後,海心沙單造稻田變成了雙造田,年產量翻倍,變成了一年700斤。同時,由於海心沙為珠江泥沙沉積而成,特別肥沃,消滅水患之後,稻田一度創下年畝產千斤的紀錄。
江心島的發展往往反映了城市區域發展的特點。南海心沙和北海心沙都曾用於種植作物,但其發展卻因其稟賦的差異,擁有了不同的「命運」。
如今,北海心沙是廣州市最大的鱷魚養殖場和水產良種場。每天午後,看守島的工作人員在觀賞美麗的水鄉之餘,還能看到白鷺飛翔。
「這裡鳥兒蟲子很多,是少見的原生態島。」鱷魚養殖基地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島上種植了多種果樹,還經常看到白鷺、八哥飛翔——這些鳥在橫跨小島的廣珠鐵路橋墩上築巢安家。
北海心沙的鱷魚基地
水產養殖這一人為行為,似乎未影響野生動物把這座島當成棲息地。由於島上少有人來,草樹繁盛,也成了不少野生動物的安居所。除了鱷魚,這座島還養殖了龜類,主要以麩皮碎魚為飼料,「有時候,飼料撒下去,還會引鳥來搶食,在靈活的鳥兒面前,養殖龜顯得有些笨重,很多時候『甘拜下風』。」工作人員笑著說。
「晚上在島上守夜,小島寂靜,只有蟲鳴不斷。」該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小島最美的是早晨與黃昏,早晨,可以看到幾百隻白鷺飛來飛去的壯觀景象;黃昏,夕陽映照下水鄉小島仿佛被塗上金黃色。
北海心沙的未來如何?大田村黨支部委員龍錫光告訴記者,它地處廣州鄉村遠郊,最大限度地保持它的原生態,就是最好的未來。
古今城交匯點
最熟悉的海心沙連結傳統與未來
儘管在整個珠江水系裡,叫海心沙的江心小島有好幾座,但廣州市民最熟悉的海心沙島,還是與珠江新城對望的那一座。它位於廣州珠江內江心沙洲,在珠江北主航道上。
對於廣州來說,這座曾被徵用為廣州市亞運會開幕式場館用地的海心沙島,可以稱得上是城市發展歷史的「交匯點」,勾連起這座城市的傳統與未來。
島的東西方向,是珠江北主航道的流向,江水自西而動,構成了見證廣州兩千多年風雨的歷史軸線。
島的南北方向,則是廣州面向未來發展的南北向新城市中軸線——北向是珠江新城、全國六運會中心會場天河體育中心,再往北是中信廣場;南向是廣州塔、前身為萬畝果園的海珠溼地、海珠創新灣與南海心沙,這些區域共同構成了廣州未來發展的「綠軸」。
人們逐漸把「海心沙」作為這座島的「專名」,無疑源於2010年廣州亞運會開幕式上它的驚豔出場。那一場以海心沙與珠江為舞臺、以繁華城市為背景的水上開幕式十分震撼,令人印象深刻。
但在此之前,這座島不過是獵德村的農地。多年來,它和瀝滘村的那座南海心沙島的「命運」差不多,主要用於栽種水果、水稻等,島上沒有建房屋,耕作用地也不多。後來,這座海心沙島被市政府徵用為第16屆亞運會開幕式場館用地,從此,「海心沙」這個曾用來稱呼許多小島的稱呼,就漸漸變成了這座島的「專屬」。
海心沙上的表演場館,近年已經舉辦多次盛會。
據了解,廣州市之所以選擇海心沙作為開幕式會場,正是因為它位於東西走向的珠江中間,又在廣州長期規劃的重要位置。從空中看,這座海心沙島就像是一艘駛向珠江口的帆船,選擇它為會場,更有一層更深的象徵意義:借著廣州亞運會的契機,人們的夢想在這裡揚帆起航,走向世界。
來源:廣州日報
撰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肖桂來
攝影/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李波
視頻/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羅知鋒
編輯:廣州日報全媒體
星標廣報君
想第一時間找到廣報君了解最新資訊?
辦法很簡單,
先找到廣報君,
點擊右上角設為星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