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母網5月5日訊 (YMG記者陸啟飛 通訊員張健)從「厲行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到「八項規定」,國家對於公務接待越來越嚴格的規定確實給餐飲行業帶來了新的挑戰。各大餐飲企業也不得不重新轉型定位,重新謀劃自身的發展。說到餐飲美食,無論是煙臺本地人,還是外來遊客,首先想到或者聽到的應該就是上夼西路的美食街區。作為煙臺的主打美食街道,上夼西路上的餐飲企業如今是怎樣的一個狀況,美食街的整體發展又有著什麼困惑?
更替:同一店面一年換兩三個商家如果說煙臺其它街道的發展曾有過一次次的重大改頭換面,上夼西路則更像是潤物細無聲,隨著一家家餐飲企業的入駐,逐漸演化成為了現在的上夼美食街。對於周圍的居民來說,上夼西路幾乎還是當初的樣子,如果非要說變化,那可能就是道路兩邊店面的不斷更換。作為最初就進入上夼美食街的「三合園餃子館」,經理王高偉告訴記者,他們店從上夼美食街一開始形成就已經入駐,但是,像他們這種能夠堅持下來的店並不很多,周邊這種餐飲店鋪的頻繁更替早是見怪不怪了,有時同樣的一個店面一年甚至能換兩三個商家經營。
困惑:餐飲店平均年營業額不足20萬
到了飯點,記者發現很多餐飲店內客人並不多,「周末人能多點,平日確實並不多,只要能保本微利就幹。」一家小店的老闆無奈地說道。其實,簡單算一下就知道,上夼西路上的餐飲企業經營並不是都能盈利的。去年1400萬元營業額,70多家餐飲商家,平均年營業額不到20萬元,除去房租以及食材成本,能夠盈利的商家自然不會太多。所以,店鋪的更替也就不足為奇了,這也不禁讓人想到:鐵打的街道,流水的店鋪。缺乏名店聚集效應是導致如今這種經營狀況的一個原因。雖然上夼美食店數量不少,但是老字號名店卻不多,更多的是一些小店,菜品質量達不到顧客的要求,難以招來回頭客,發展自然也無從談起。
瓶頸:停車難的問題制約美食街發展
作為煙臺最主要的美食街道,上夼美食街交通便利,6、42、86路公交車直達上夼美食街,環山路、紅旗中路、勝利路做為交通主幹道,地理位置優勢還是不錯的。但是,為什麼其發展並不如人們想像中那樣美好呢?對此,不少餐飲行業專家分析,上夼美食街在發展過程中,還是存在一定的瓶頸。首先就是停車難的問題,雖然上夼的交通是比較便利的,但是停車確實是個問題,尤其是到了傍晚,附近居民下班回家,更是加劇了停車難,而此時恰恰也是餐飲消費最為火爆的時候。
融合:上夼美食街越來越趨向多種融合
如今,從上夼西路北端往南走,人們首先看到的並不是什麼餐飲企業,反而是古玩街、古玩文化城,不了解的人還會以為這是一條文化街道。繼續往上走,才會出現越來越多的餐飲店,但是中間也穿插著各種其它行業店鋪。現在的上夼西路美食街與煙臺市古玩文化藝術街區形成了一種區域重疊關係,將美食文化、古玩藝術、繪畫藝術、黃金珠寶文化融合了起來,再加上其它各種行業的穿插,似乎更像是融合性街道。另外,上夼西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商業街,多數沿街樓樓上都有居民居住。作為一個居住人口較多的居民區,上夼西路的路邊也少不了一些賣菜的小市場,這也使得其與傳統意義上純粹的美食街有著一定的距離。
未來的上夼西路究竟該何去何從,現在還沒有個確切的定論。有人建議應該另外給美食街選址,也有人建議如何利用好現狀加以改進。但無論是哪種選擇,如何解除面臨的發展瓶頸,更好地吸引客流將是政府與餐飲企業共同面臨的難題。
尋根問源
上夼西路南起紅旗中路東段,北至環山路口,長約920米,路寬約30米,距塔山風景區500米,距南山公園景區800米,距南大街中心商貿區1.5公裡,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上夼美食街最初自發形成的時候,只是一些零零散散的餐飲企業,後來聚集數量越來越多,最終經過規劃管理形成了現在這樣的發展局面。作為經營業戶自發形成的一條美食街道,上夼西路創建10餘年來,憑藉獨特的區位優勢,一直被餐飲美食業客商所青睞,自然也有了長足的發展。2009年更是被市政府命名為煙臺市上夼西路特色美食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