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一個名為李連杰的小夥子「橫空出世」成為了觀眾眼裡的大明星。
即使那年他才19歲也抵不住人們把他當「巨星」看。
也正是這一年有一部電影憑藉五分到兩毛之間的電影票斬獲內地票房超一億。
香港創下1616萬,日本創下40億日元,韓國1983年才上映,也斬獲51億韓元。
而那時香港最好買的一部電影《最佳拍檔》也只不過斬獲了區區2604.4萬的票房成績。
時勢造英雄,機遇永遠留給「實誠」的人。
時間來到1979年,因為一個名為廖承志的人在來到香港召開電影座談會更言
:
「香港電影製作的幅度可以更為廣泛些。凡是有利於愛國統一戰線的,什麼都可以拍」
才有了傳奇的開始,而傳奇的書寫人叫張鑫炎,作品叫做《少林寺》。
傳奇和絕大多數人理解的一樣,成功的背後隱含了別人不知道的心酸。
《少林寺》同樣如此,在張鑫炎還沒有接手之前,這部作品是一家名為長城影視的公司操刀。
一家在當時保持古板思想,連拍攝工人的鏡頭裡。
如果有工人在抽菸或者是喝酒都要剪掉的公司。
「吹毛求疵」如何能夠擔當的起一部具有特殊意義的電影(愛國精神)。
於是在張鑫炎接手這部電影,進《少林寺》劇組第一件事情就是推翻劇組早前規劃好的一切。
演員挑選上他要求必須要武術精英出演。
於是我們能夠看到電影裡扮演師傅的於海是50年代就成為著名武術運動員的武生。
禿鷹的扮演者計春華曾是浙江省武術隊退役的武術運動員。
連「配角」王仁的扮演者于承惠也是曾經青島武術比賽的全能冠軍。
女主角白無瑕的飾演者丁嵐同樣如此擁有功夫的底子。
當別人在拍攝上追求用電腦摳圖,用特效完成武打畫面的時候。
只有張鑫炎自己知道任何用特效完成的花架子。
只能展其形而不能傳其神,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尊崇老戲骨?除了奔著他們的名聲。
由他們扮演的角色一個眼神都能讓人敬佩才是重點。
那種角色自然過渡的氣質無論是《康熙王朝》裡陳道明在「正大光明殿」不發一言卻霸氣側漏。
還是《戰狼》裡倪大紅面無表情眼神中透露出來的那抹狠辣。
都告訴你什麼叫戲?而張鑫炎就是如此,不單選角要有真功夫。
還把拍戲「玩」到了極致,覺得冬天裡拍《少林寺》場景灰暗。
萬物凋零沒能和電影主題「拼博、愛國」相匹配,那就把戲押到明年開春再拍。
覺得《少林寺》原來的導演陳文擔拍攝的畫風太過於規規矩矩隨處充斥著古板壓抑。
那就把原來拍攝好的畫面說刪就刪,哪怕原先拍攝燒了40萬港元也無動於衷。
除了對待現有的資源表現的「嚴厲無情」,在對待原導演陳文擔所選好的主演吳剛。
同樣做到說撤就撤,即使吳剛早前的時候隸屬香港麗的電視的一名演員。
有著豐富的演戲經驗,雜技演員出身的他還時常在電視中表演胸口碎大石。
行剛線等高難度特技表演。不過這些均沒能為打動「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張鑫炎。
也是在這一年張鑫炎在選擇主角的時候想到了,1972年在北京拍攝紀錄片《萬紫千紅》時。
在開幕式臺上看到時年9歲的李連杰行雲流水般的武術表演。
於是就這樣莫名其妙的李連杰在自己19歲的時候「截胡」了吳剛的主角身份。
有人說在看到《少林寺》上映之後幾毛錢的票房能夠買一億「內定的主演」一定耿耿於懷。
但鮮少有人看到國內出了一部經典作品賣了上億外還有什麼。
只有身為演員的李連杰計春華等等才知道成功的背後「藏」了多深的痛處。
沒有武術指導,有的只是演員根據自己對武術的理解。
每個人去設計一套武術套招,然後在拍攝的時候自由發揮。
參與過《少林寺》拍攝的演員孫劍魁曾這樣說道:
「導演說要根據故事設計「色空耍醉棍」的情節,我在武術隊時從來沒練過棍,下午導演讓我自己設計,晚上就實拍,結果那個鏡頭整整拍了一晚上,所有人最後都走了,我清楚的記得一共拍了48條」
為一個鏡頭NG了無數次,最後拍了48條之多,只為了捕捉最完美的那一條。
可想而知當年的他們有多執著,除了演員敬業,還有的人因為拍戲防護不當。
導致跌落下馬有的人因為打鬥大拇指骨折,有的人胳膊骨折,卻仍打著石膏堅持拍戲。
感動的不只是導演,還有劇組在場的每一個人。
可計春華卻說:
「那時的演員都很敬業,連16歲的丁嵐都不知道什麼叫嬌氣,更別說我們這些習武的,現在回憶起來覺得那是當時人們的一種精神,而實際上這種精神對於我們這些人來說已成了一種習慣」
1982年拍攝了2年時間的《少林寺》上映,一毛錢的票價卻虜獲了上億的票房。
而這「虜獲」上億票房的背後是人們對他們付出的認同。
也是對電影本身展現出來的愛國情懷、家國天下一種致敬!
要知道當時的豬肉,1985年市場零售價是每斤1.75到1.9,兩塊錢還不到。
而雞蛋在當時則是1.29元每斤,無疑《少林寺》是成功的。
張鑫炎也是成功的,當別人問起參與過這部電影的演員,對於成功有什麼解釋。
他們說:
「因為每個演員都是一張白紙」
計春華說:
「什麼叫表演,什麼叫鏡頭感,我們當時一無所知,導演只需要握住拳頭,大喊一聲「往這兒看」就可以了」
純粹而又不帶一絲個人私心,這就是他們對一部作品最好的詮釋。
1982年拍完《少林寺》後張鑫炎南下,演員們要北上,所有人那時都哭了。
不單是離別時的感傷,還有的是摻雜了幾許憂愁,與往後何時才能再相聚的感慨。
傳言吳剛在看到《少林寺》上億的票房後感到追悔莫及。
如果當時要是他還是主演,或許現在的榮耀將會屬於他,也不可能有後來的功夫皇帝李連杰。
但我要說的是或許吳剛的確會後悔,但不是後悔為什麼這處榮耀沒有他的光環。
而是感慨為什麼當時沒能參與到其中完成這一幕中國電影史上的「傳奇」。
哪怕不能成為主演,只是參與,與那些不帶私心卻又赤誠的人兒成為好友。
即使往後不能相見,卻能成為終身的朋友。
後來計春華成為了影視圈的老戲骨,李連杰則成為了大家的功夫皇帝。
有人說李連杰進軍好萊塢之後忘本,只有張鑫炎知道在張藝謀的《英雄》首映禮上。
李連杰拉著他的手說:
「沒有你就沒我」
而早前認為在電影中工人喝酒抽菸都覺得是種「侮辱」的哪家公司後來解散了。
當時身為哪家公司的主要演員鮑起靜說:
「我自幼追求的東西,一下子粉碎掉,原來一切都會變化,我過去最依賴的,原來是肥皂泡」
有時候成功並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你到底還能不能保持那顆「赤誠」的心!
今天就講到這,喜歡的歡迎點讚加關注,你的一次點讚,是我創作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