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苗族服飾、土家族服飾、土家織錦地方標準發布

2020-12-13 紅網

湖南省地方標準《苗族服飾第1部分:鳳凰式》《土家族服飾》《土家織錦織造工藝規程》發布會舉行。

土家織錦、苗族服飾等民族特色工藝品現場展示。

紅網時刻湘西7月24日訊(記者 彭婷)7月24日,湖南省地方標準《苗族服飾第1部分:鳳凰式》《土家族服飾》《土家織錦織造工藝規程》發布會在湘西經開區舉行。湖南省市場監管局總工程師李丁、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凌頻出席並講話,發布會由湘西州市場監管局局長周斌主持。

會上,湖南省市場監管局標準化處相關負責人宣讀了標準發布公告。

李丁指出,土家織錦技藝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土家織錦、苗族服飾是武陵山區人民生活用品獨有的民族特色工藝品,歷史厚重,傳承千年,不僅是湘西土家苗族地區社會發展歷程的縮影,也是酉水兩岸土家苗族地區生產力發展的寫照。通過民族傳統服飾標準制定,對民族服飾的款式、民族元素等進行規範,既增強土家族服飾的普適性,使之更加適應時代的需求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又加強對民族傳統服飾的保護和傳承,對推動相關產業發展壯大影響深遠。

吳凌頻表示,湘西州將以此次發布會為契機,進一步抓好標準實施應用,加快推動標準落地見效,做實服務產業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大文章;運用標準手段做好產業發展規劃引導,出臺相關鼓勵、扶持政策,促進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積極實施標準化戰略,支持鼓勵企業採用國際標準、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圍繞生態文化旅遊、特色農業、新型工業、生物醫藥等產品,加快制定地方標準,著力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全面推進建設美麗開放幸福新湘西。

根據發布會就標準制定有關情況的介紹,這次發布的三項地方標準於2014年正式立項。為了高標準編制好三項標準,保護和弘揚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傳統文化,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湘西州市場監管部門組建了由企業、學校、行業協會、技術機構等多個單位有關專家組成的標準起草組,通過五年堅持不懈的努力,此次由湖南省市場監督管理局2019年第7號公告批准發布。

相關焦點

  • ...1部分:鳳凰式》《土家族服飾》《土家織錦織造工藝規程》正式發布
    7月24日,湖南省地方標準《苗族服飾第1部分:鳳凰式》《土家族服飾》《土家織錦織造工藝規程》發布會在湘西經開區舉行。湖南省市場監管局總工程師李丁,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凌頻出席並講話。
  • 中國傳統文化,服飾文化,苗族服飾
    宋代五溪一帶的苗族,「男子未娶者,以金羽插髻;女子未嫁者,以海螺為數珠掛頸上」海南島的苗族等已不時興原始的「貫頭」服飾了,婦女們「衣裙皆吉貝(棉布)五色爛然。」元明以後,苗族服飾種類多到幾十種或百來種。明代,苗族盛穿多色紋飾的斑衣及淺藍色細褶裙。
  • 湖南龍山:土家織錦技能培訓忙
    2020年9月13日,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民安街道,土家織錦專家葉菊秀(右2)在指導藝人織錦。該縣也被評為中國土家織錦之鄉。全縣先後創辦了7所土家織錦技藝傳習所和40多家土家織錦工藝坊,每年可培訓學員700餘人。(曾祥輝攝/光明圖片)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花披肩
    苗族蝴蝶圖騰苗族的服飾款式繁多,其主要原因是苗族內部支系多。支系不同而服飾各異。短裙苗小編在調查中亦了解到苗族服飾與苗族語言是有內在聯繫的,在服飾不同的苗族中,其語言有差異,如服飾差別大,其語言的差異相應也大;語言相同,其服飾基本款式也大同小異。
  • 湘西苗族婚俗、苗畫、服飾、銀飾遺產文化你知多少
    近代苗家婚照今天的苗族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雲南等地。 此外在泰國、寮國、越南等國也有分布。相傳苗族人的祖先是蚩尤,先民生活於當時的黃河中下遊地區。湖南湘西是個少數民族聚居地,主要有苗族,土家族,侗族,傣族等民族。其中湘西苗族文化是湘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湘西苗族人的生活習俗。苗族人的婚戀趨於自由戀愛,相傳在「踩花山」節是苗族男女尋偶的佳節,通過對歌,跳舞得與相識。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文化,湘西型服飾
    說湘西方言的苗族,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各縣市及晃縣和麻陽縣;貴州省東北部的松桃、銅仁、晴隆及榕江、紫雲、望謨等縣市;四川省東南部的秀山、涪陵、酉陽等縣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南丹、河池、都安縣;湖北省的宣恩等地區。這一帶的苗族服飾為湘西型。湖南的湘西和貴州的松桃等地構成一個大聚居區,其餘是分散居住的。
  • 湘西民俗文化豐富多元—土家族、苗族民俗文化風情
    土家族、苗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有各自獨特的語言、習俗、服飾、建築、音樂、舞蹈等等,是文化部2010年5月授予的湖南唯一的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2014年3月,《武陵山區(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獲批實施。
  • 【脫貧攻堅看湖南】張家界「乖么妹」用土家織錦編織五彩未來
    「乖么妹」土家織錦涵蓋收藏藝術品、居家裝飾、服裝、服飾和實用類產品600多種。唐紅家住張家界市慈利縣三官寺鄉雙泉村,是土生土長的土家族阿妹,家中有四個兒女,大兒子17歲,小兒子才7歲,夫妻倆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半年前,唐紅還在家中過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全家的收入靠種地和丈夫在工地打零工。一年的收入,遠不夠家庭開銷,唐紅家屬於張家界市典型的貧困戶。
  • 中國傳統文化,少數民族服飾,枇杷襟衣等服飾
    本文乃作者翟姚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小編說說枇杷襟衣它是一種較古老的服裝,著該式服裝的民族,除苗族以外,還有瑤族等。貫頭衣這是一種古老的服裝款式,著此裝的除苗族以外,還有瑤、彝、黎等民族。長袍苗族男子穿長袍,有些地方婦女也有穿長袍的習慣。
  • 土家織錦,扮靚生活
    因為業務發展,近日我們對武陵源地區的土家族服飾進行了考察。通過考察發展,土家族服飾通過換色不換形的方法,使得紋理豔麗多姿,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精巧的服飾,可以說是土家人智慧的結晶,是我國民族服飾中的珍品。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是世界上服裝種類最多的民族,苗族服飾是中國服飾的活化石。湘西苗族服飾是中國苗族服飾的發源地之一,以其歷史悠久、古樸典雅、文化積澱深厚而受到國內外人士的關注。凡來過湘西苗族地區的人,無不為他們身上所穿戴的絢麗服飾所傾倒。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案研究
    這是苗族服飾一般都具有以小見大的特徵。苗族服飾的恢宏博大,不是以其體量的巨大來獲得的,像古埃及,美術中矗立在廣漠無垠的沙漠的那些金字塔、法老王像,以其超常巨大的體積來震懾渺小個體的心靈那樣;苗族服飾的藝術特徵可說是老子「大象無形」說的視覺方式體現。如果你諳熟楚人藝術,如果你欣賞過楚服飾刺繡和帛畫,那麼對苗族服飾你更能感悟到這一點。苗族服飾的這種創造手法,也與苗族文學異曲同工。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貴州黔西等縣的衣袖花
    貴州黔西服飾貴州貞豐縣苗族衣料以黑色為基調,婦女衣背花多用深藍或深綠色絲線平挑而成,針法縝密。其挑繡有固定的方式和針法,絲線走向分縱橫兩個方向,每個單獨的花紋;上下左右對稱,圖案工整,風格古樸,莊重脫俗,是苗族服飾中又一美的典型。姑娘們對衣背花極為珍視,談戀愛時,常將衣背花片作為聵贈戀人的信物。貴州清鎮、長順等縣衣背有「田」字紋。
  •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紀實
    未雨綢繆,始自2006年,自治州就相繼出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保護條例》、《關於做好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湘西綜合試點工作的意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保護管理暫行辦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醫藥苗醫藥條例》等7部地方性法規,不斷加大探索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力度。
  • 涼都苗族服飾美出天際!
    據不完全統計貴州的民族服飾有兩百種以上基礎款式而服飾上顯見的區別是不同民族、不同支系自我認同與區分的主要方式之一▼>貴州省博物館服飾專家劉秀丹說,貴州民族服飾的多樣性超乎人們的想像,光省博這些年的收藏就數以萬計,「其實服飾的變化是很迅速的,它們對外來的刺激很敏感。
  • 龍山土家織錦織出致富路
    目前,全縣有1500人從事土家織錦行業,年生產量30多萬件,年產值逾3000萬元。龍山是土家族文化的發源地之一,當地土家語稱「西蘭卡普」的土家織錦具有3000多年的歷史,名列「中國4大名錦」之一。2006年,土家織錦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龍山也被評為中國土家織錦之鄉。該縣土家織錦作品《巴陵勝景——嶽陽樓》被懸掛在人民大會堂湖南廳。
  • 風格獨具的苗族服飾,女裝華麗而精美,且價值不菲
    苗族服飾華麗精美苗族的傳統服飾可概括為:男裹頭帕,著對襟上衣,抄寬腰直簡褲,纏腳布;女裹頭帕,著滿襟上衣,系百褶裙,佩銀飾。清代康熙、雍正年間實行「改士歸流」,苗族服飾逐步受到滿清服飾影響,傳統風格有所異變。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少數民族服飾,既是華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世界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苗族地區和黔東苗族地區,衣著方面還喜好銀飾,而黔南某些苗族地區則喜好貝飾,而西部苗族地區服飾則由少銀飾。
  • 貴州苗族服飾展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在義大利舉行
    連日來,中國貴州苗族服飾展及系列文化交流活動在法國、義大利舉行,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率團參加。  6月24日,中國貴州苗族服飾展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行開幕式,貴州省副省長謝慶生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殷福主任主持開幕式,中國駐法大使館劉海星公使出席並致辭。
  • 土家織錦:土家姑娘的「心靈之花」
    「改土歸流」以後,清政府禁止土家人「男女服飾不分」,五彩斑斕的土家傳統著裝受到限制,從而使土錦喪失在服飾中的主導,不得不向被飾品拓展,由成衣的細布演化為被蓋的粗布,色彩絢麗、紋飾粗獷,繼而發展成為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標誌——土家族織錦。民國時期的土家織錦已遠近聞名,並走出國門。
  • 你知道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嗎
    有一首歌是這樣唱的「56個民族56枝花,56個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國一共有56個民族分別是漢族、壯族、回族、滿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侗族、布依族、瑤族、白族、朝鮮族、哈尼族、黎族、哈薩克族、傣族、畲族、傈僳族、東鄉族、仡佬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納西族、羌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