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董海蕊
一條有著百餘年歷史、聞名全國的商業街,一度與北京的王府井和上海的南京路齊名……它是讓眾多老青島感到親切、印象最深刻的中山路,它是青島的「名片」,更是這座城市商業發展的見證者和記錄者。
回顧 中山路的發端與繁榮
中山路,始於1898年德國佔領青島時期在青島修建的最早的馬路,南接著名的風景名勝——棧橋,北接老青島著名的「大窯溝」,全長約1500米,呈南北走向。早期的中山路以德縣路為界分為兩條路,北段自德縣路至大窯溝,叫做山東街,屬國人居住的「鮑島區」,也稱「華人區」,俗稱「大馬路」;南段是棧橋至德縣路,命名為「Frendrich Str」,中文有不同的譯名,如斐迭裡街,屬德國弗裡特利希街等,歷史上是歐美僑民居住地,史稱「青島區」,也叫「歐人區」。1914年,日本取代德國佔領青島,這條路改名為靜岡町。1922年中國收回青島後,南北段合名為山東路。1929年5月22日,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改名為中山路。淪陷時期又更名為山東路,抗戰勝利後又復名中山路,直到現在。
從建成的那一刻起,中山路無論是在經濟還是文化上,都是青島絕對的中心。「山東街在青島最為繁盛,與上海之黃浦江畔,濟南之西門大街,同佔重要之位置。山谷環抱,房屋櫛比。」這是1922年《青島概要》中對當時中山路(注:現中山路北段)的記載。當時,中山路兩側各色建築鱗次櫛比,從設計獨特、造型漂亮的歐式建築到華人居住的傳統裡院。中山路兩側各色的商鋪也吸引著人們的目光,既有外國人開的咖啡館、蛋糕店、麵包房,也有順興樓、春和樓、宏仁堂、盛錫福、亨得利等青島本土老字號。「身穿謙祥益,頭頂盛錫福,手戴亨得利,看戲上中和,吃飯春和樓,看病宏仁堂」,這句順口溜足見當時的繁榮。
不過,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中山路人氣逐漸下滑,雖歷經四次改造,卻仍難恢復往日繁華。
發展 老青島的商業中心區
作為曾經與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齊名的老青島著名的商業中心,中山路可以稱得上是青島的商業「母脈」。
1923年,北洋政府頒布的《膠澳商埠暫行章程和青島市施行自治制令》中,將中山路開闢為青島的商業中心。1930年,當時的政府開始以中山路南段的第四公園為中心,規劃建設大規模的商業銀行建築,雲集了中國銀行青島分行等各類官辦、私營銀行、錢莊;中山路北段則把之前的一、二層的老式商店(沒有櫥窗,櫃檯為木製)改建為二、三層的現代化大商店(擁有玻璃櫃檯和大櫥窗)。當時的中山路南段有飯店、酒吧、咖啡廳、舞廳、公寓、西餐廳、商店、藥店、電影院、俱樂部等一應俱全;北段則有店鋪、商鋪;錢莊、當鋪;鞋鋪、布店;酒館、茶館;貨棧、旅社等。北段的這些店鋪是青島民族資本商業的發祥地,在以後的數十年中孕育和誕生了春和樓、亨得利、謙祥益等眾多的民族商業老字號,並帶動了整個中山路的持續繁榮。
文史專家魯海說:「1956年,青島對私營商業進行公私合營,如把7個亨得利鐘錶眼鏡行全部合併到中山路上,將當時的6家書店合併為古籍書店落戶在中山路……以致於其他街區沒有大型商店、店鋪,所以買一些必需品只能到中山路。」其實,1996年見到的中山路還是1930年改造後的面貌。
雖然現在中山路已經凋敝,處於改造重新開發的過程中,但是作為青島唯一一條具有百年歷史的商業街,它不僅孕育了青島最初的繁榮商業,也是青島經濟發展的見證者,而中山路經濟的興衰更是當年青島商業發展興衰的縮影。
見證 記錄了青島的歷史
中山路是一條傳統的商業街,這種說法只說對了一半。在青島人的心目中,中山路不僅僅是一條傳統的商業街,它還是青島歷史的記錄者和守望者,見證了青島從一個被侵佔的軍事海港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大都市的歷史,歷經百年風雲,中山路從無到有,它的起步發展、黃金輝煌、衰落,到今天的改造振興,無一不充滿著歷史的印記,落滿了歷史的塵埃。
中山路「南洋北中」的格局使得中西文化在這裡融合匯合,形成了這條百年老街的獨特魅力。青島中山路兩側的建築有著其他地方無法複製的獨特風格,既有歐式風情浪漫細膩,又有傳統裡院文化生動溫情,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在這裡交織碰撞出的並不只是一種簡單的疊加,而是包容共存的火花。
現在40歲以上的青島人心中,應該還記得「一二一、一二一,爸爸領我上街裡。買書包,買鉛筆,上了學校考第一」的民謠,它在青島人口中代代相傳,也傳達著青島人對中山路獨特的記憶與家園情懷。
「中山路不簡簡單單是一條街道,它承載著青島人太多的感情。」原青島市文物局局長、文史專家魏書訓介紹,中山路的歷史是青島百年歷史的縮影,也記載著當年青島人的生活風情和記憶。
期待 中山路區域改造成功
時至今日,中山路的第五次改造悄然上路,中山路的改造振興又一次成為青島人心目中關注的重點。1992年5月3日,青島市發出《加快東部開發建設的決定》,市委、市政府決定帶頭東遷,受之影響,中山路人氣開始下滑。之後,中山路曾經歷經四次改造。
1996年中山路進行了第一次全面改造。因為中山路承擔著周圍主要交通幹道的重擔,雖然計劃將其改造成類似於上海南京路那樣的商業步行街,但是沒能成功。第二次改造始於2003年,拆除青島飯店、紅星電影院、古籍書店等建築物,並遷走了中山路天主教堂周圍的100多戶居民。2005年1月,中山路經歷了第三次改造,市南區的五年商貿規劃確定中山路要改為步行街。2009年4月12日,歷經15個月改造完成的劈柴院隆重開街,形成集傳統風味小吃、曲藝文化娛樂、古韻風情購物、老街觀光旅遊為一體的民俗風情特色街。翻修改造後的劈柴院,成為很多人遊青島路線中的必到之處。
「中山路的改造要合情合理合法。」魏書訓說,經過之前的四次改造,有了比較好的基礎,現在中山路的改造恰到時機,而中山路作為青島歷史的見證者和小縮影,它的改造合乎青島人的感情,而且中山路處於沿海,是外地遊客旅遊的第一站,它的改造也能帶動青島旅遊的發展,「在改造過程中,中山路上的各種文物建築需要依法進行保護。」魏書訓認為,對於中山路的改造,既要恢復其原有的歷史風貌,也要合乎發展的潮流,「中山路的改造對於其周邊的居民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