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城出發,沿連綿的盤山路行進,轉過近百道彎,再穿過三個隧道,路的盡頭,就是阿布洛哈村。2019年底,這個曾用直升機修路的貧困村名噪一時,通過「硬化路+纜車擺渡」永臨結合的方案,打通對外通道,成為四川最後一個通硬化路的建制村。如今,半年過去了,這個大涼山深處的村寨發生了哪些變化?
6月30日一早,濛濛細雨突然光顧,但仍有不少當地村民圍在一輛黃綠相間印有「四川鄉村客運」字樣的小巴前。隨著阿布洛哈村通村公路全面完工,阿布洛哈村至拖覺鎮「金通工程」鄉村客運班線正式開通,標誌著四川全面實現100%具備條件的鄉鎮和建制村通客車,提前完成「兩通」目標任務。 「如今車通了,我也要坐著客車去西昌、去成都看一看。」 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村子的67歲村民地久爾色激動地說。
攻堅克難
樹立交通脫貧豐碑
在阿布洛哈,一輩子都沒有走出過村子的老人還有很多。阿布洛哈,彝語意思為「人跡罕至的地方」,村莊三面環山、一面臨崖,坐落於距布拖縣城60公裡的金沙江畔西溪河峽谷中。過去進村只有兩條路,一條是垂直落差近2000米,最強壯的漢子徒步最快也要爬4小時的懸崖羊腸山路;另一條是到走到谷底再通過跨江溜索前往西溪河對岸。村裡的農耕物資、日常生活物資以及學生上課的課本教具等都得靠人背馬馱,嚴酷的自然環境造成全村處於極度貧困的狀態。
說到阿布洛哈村,就不得不提一個人——林強。今年年近七旬的林強曾任四川省教育廳副巡視員。2005年,因為偶然的機會,他第一次來到了阿布洛哈。時至今日,村莊當時落後的狀況依然讓他難以忘記:時間在大山深處停滯,土房、窩棚、衣難蔽體的老人、赤腳的孩童......
這種極度貧困的狀況深深刺痛了林強。從那以後,他開始盡力幫助阿布洛哈。「阿布洛哈的貧困,直接原因就是交通的落後,但這裡修路的難度太大了,我原以為在我有生之年看不到公路通到阿布洛哈村,看不到客車開到老百姓家門口。」林強話鋒一轉,「但交通部門不惜代價,硬是在陡峭的山體上,鑿出了一條通天大道,他們為大涼山脫貧所做出的貢獻將成為脫貧攻堅史上的一座豐碑。」
正如林強所說,這條3.8公裡長的通村公路的修建異常困難。「為全力推進通村硬化路建設,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將該項目作為交通脫貧攻堅重中之重來抓。」四川省交通運輸廳公路局局長許磊介紹。一條擁有三座隧道的農村公路,全國少見。
提升服務
打造交通客運品牌
路通了,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出行的便捷,但過去這些都是奢望。「2016年,村裡有個婦女得了急性闌尾炎,全村四個組在家的20多個男子就集中在一起,用樹枝編了一個簡易擔架,4個人一組每走四五百米就輪換一次,採取這種接力方式,抬了7個多小時,才送到山底下的醫院。」 阿布洛哈村黨支部書記吉列子日回憶道。
如今,路通了,「洋馬」開始進村了,2019年年底,不少村民就專門去考取了摩託車和小汽車駕照,載物搭人的摩託車在村裡已經不是稀罕物了。摩託車和私家車解決的畢竟是少數人的出行,而大多數村民的出行還是要依靠鄉村客運。據介紹,本次開通的阿布洛哈村至拖覺鎮客運班線是涼山州首條按「金通工程」標準實施並開行的鄉村客運班線,全長35公裡,實現了統一的鄉村客運標識、統一的村級招呼站牌、統一的客運車輛外觀,結合民族地區特色的從業人員統一服裝並佩戴標準工牌,車輛統一安裝了4G視頻監控系統,該班線由西運集團布拖分公司執運,每日往返1班,遇拖覺鎮趕集日增加至往返2班。
「阿布洛哈村村民出行從過去步行近4小時縮短到如今乘坐客車40分鐘就能到達拖覺鎮。」身著民族特色服裝的「金通工程」客車司機楊保安表示。
「車身還印有預約和投訴電話,十分醒目。今天早上我發現女兒鼻子出血,就打了預約電話,帶她去拖覺鎮衛生院看了看,幸好沒有大礙,我也就放心了。」阿達色貴牽著6歲女兒阿達麼日牛走下客車,這是小女孩第一次坐汽車,顯得十分興奮。路通、車通,帶給父女倆的將是一場全新的生活。
「金通工程」作為2020年四川省政府30件民生實事之一,目前在57個縣的試點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
改變生活
開啟脫貧致富之路
路通了,小賣部開張了。阿布洛哈村的第一家小賣部在去年就開業了。村民徹底改變了以往大量囤積生活用品的習慣。阿達麼友雜就是這間小賣部的老闆娘。半年過去了,阿達麼友雜的小賣部已經不是阿布洛哈村的獨一份了,村民阿達當各開了一間有正規鋪面的小賣部,生意不錯,路通了物流方便,現在他根據村民的需要,間隔五六天打電話進貨。
路通了,新房子建起來了。過去道路不通,建築材料無法運到村裡,阿布洛哈村民一直居住在簡陋的茅草棚、土坯房裡。去年底,通村硬化路主體工程建成,運送建築材料有了條件,村民們期盼的新房子有了眉目。「阿布洛哈村房建工程主要由33套安全住房和1棟村活動室組成,其中17戶為貧困戶安全住房。」四川路橋集團盛通公司總經理助理、涼山片區項目經理趙靜介紹,在修路的同時,他們還承擔了安全住房建設任務。6月29日上午,阿布洛哈村舉行新房抽籤儀式,33套新房被分到村民手中。上午11時15分,首套新房由村民且沙子貴抽出,抽籤公證後,他說,有了新房子後他想在村子裡面開一家飯店,一來可以方便村民們就餐,二來希望以後如果有旅客來到村裡的時候,能夠讓他們嘗嘗自己的手藝。
「路通了,我要利用自己所學的帶領村民加快產業發展。」村支書吉列子日有了底氣和信心。「以前,我們村主要就是種植玉米等傳統作物。現在,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村民開始發展米蕉、芒果、核桃、花椒、臍橙、魔芋以及中藥材三叉白芨種植。如今,全村人均收入達4700餘元,是2006年以前人均收入不到200元的23.5倍。」 25歲的吉列子日是阿布洛哈村第一個大專生,從小嚮往外面世界的他,最終還是回到大山裡,成為布拖縣最年輕的村支書。
「特別是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總書記的囑託縈繞耳邊,望著向遠方延伸的路,似乎看不到盡頭,但吉列子日和阿布洛哈的村民們知道,這條路將通往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