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蘭/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7-05-17 11:28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近來,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在我國公映並獲得了極好的口碑,形成了一股觀影熱潮。影片把一個有關摔跤這一體育項目的冷門小眾題材,借電影視聽語言和藝術手法,包裹上親情、夢想、女性現實關注以及體育制度和國家意志的外衣,用敬業、愛國和責任鑄就了影片的靈魂。
印度這些年在拓展影視題材邊界上往往善於創新,常能將一些偏門題材開掘成火爆本土和國外的勵志電影,而最能展現人的拼搏精神和民族氣節的體育題材則成了印度電影人的心頭之愛。《摔跤吧!爸爸》並非印度的首部體育題材電影,此前還有聚焦板球運動的《印度往事》和跑步賽事的《靈魂奔跑者》等。印度的體育比賽成績未見得稱雄國際,但他們通過電影將板球打入了奧斯卡,讓摔跤「摔」進了好萊塢,憑跑步「跑」向了全世界。
印度電影能夠在我國、在歐美揚名立萬,原因首先在於印度電影人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濃濃的人文關懷。這種責任和關懷來自於對歷史的審視、對英雄的渴望、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現實的批判。影片在給觀眾營造現實而又超現實的視覺奇觀和感官娛樂的同時,又將痛苦、信念、夢想、靈魂、救贖等一切跟生命相關的核心價值傳導給觀眾。
無論是控訴種姓制度的《寶萊塢生死戀》、反種族歧視的《我的名字叫可汗》、反思教育體制的《三傻大鬧寶萊塢》、反抗殖民統治的《印度往事》,還是為愛復仇的《未知死亡》以及包容不同信仰的《阿卡巴大帝》等,都在印度式的信仰、家庭倫理觀、民風禮儀的基礎上,實現了對自由、公正、異族社會生存、女性命運等全世界共通話題的表達,又提煉升華出人性的光輝和精神價值。
一些印度電影的成功,原因還在於其並沒有因為堅持民族特色而拒絕外來優秀元素,也沒有一味「崇洋」而丟掉本土的優質資源,而是堅持發揚本民族特有的歌舞文化和吸收外來精英文化雙管齊下,並始終與瞬息萬變的社會現實保持良性互動,力求在寶萊塢商業片之外,以「印度+民族+本土」的文化戰略擴張自己的版圖,在載歌載舞中不斷前進並徵服全世界。
《摔跤吧!爸爸》張弛有度地講述了一個超越國界的本土故事,敬業的演員、生動的故事、紮實的劇本、誠信的態度為整部影片構建了直抵心靈、撞擊靈魂的根本。反觀我國,我們是否走上了一條與電影國際化漸行漸遠的道路?我們的儒家倫理、武俠精神、體育競技、農耕文明、宗法制度等具有獨特文化標識的民族元素是否得到更好的開掘?怎樣才能生產出能與中國現實社會形成對話與互動的電影?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的電影人思考的問題。
(本文刊於2017年05月15日《人民日報海外版》第10版,原標題為:印度電影靠啥徵服我們)(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思想
我是印度神話愛好者葉城,關於印度神話故事,問我吧!
關鍵詞 >> 摔跤吧!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