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8年農曆10月,納蘭性德隨康熙皇帝出巡塞外!
冬日的邊塞,馬蹄聲聲,拖著少年的殘夢,行過一程又一程。
一個西風凜冽,飄著雪花的夜晚,這位23歲的痴情公子,獨自一人站出了帳外,望著天空發呆。佇立良久後,他在飄落的雪花中,看見了自己。於是,含著淚寫下了一首《採桑子》。
詞云:
非關癖愛輕模樣,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家富貴花。謝娘別後誰能惜,漂泊天涯。寒月悲笳,萬裡西風瀚海沙。
他並不是喜歡雪花輕舞飛揚的模樣,只是這冷冷的,遺世而獨立的感覺,讓人很是安詳。
那雪花落下時看似沒有根芽,卻又好像飄到哪裡都有家,和妖嬈、富貴的牡丹很不一樣。
此情此景,她想到了那位詠絮的謝道韞,想到了自己的愛人,才發現自己的漂泊與散落已無人在意。
望著寒月、聽著胡笳,他悵然若失。那麼,就讓雪花和自己,都在這沙海裡隨風而去吧。
每次讀這首詞,都分不清納蘭是在寫雪,還是寫自己。
「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
一個「淄塵京國、烏衣門第」的貴族公子,卻說出了這樣的話。如果換做別人,會覺得這是一種「凡爾賽文學」,可是納蘭說的,卻一定是真心的。
對於他而言,什麼王權富貴、什麼戒律清規,通通是人間浮雲。自始至終,他要做的只是那個不忘初心的少年。
邊塞萬籟俱靜,雪花落下時,最能聽清心裡的聲音。西風吹在臉上的感覺,不疼也不冷。可是,他還是想哭。因為,從痛失所愛的那一刻起,他比雪花還要無涯。因為無處可落,便落在哪裡都一樣,沒什麼所謂。
孟子說:「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欣賞詩詞時,不能僅以字面意思去理解,而當由表及裡,以自己切身體會去揣測作者本意。
其實,我也不確定納蘭詠雪時,詠的是雪,是自己的心,還是自己悲涼的命運。
我只知道,從康熙十六年起,納蘭的心上便蒙上了思念的灰,一生都沒有拂去。
所以,在那個飄雪的夜晚,他還是在想自己的愛人吧?
如果他僅僅是喜歡一個人如雪花般的清冷,又怎會有那般長久的念念不忘?
讀這首詞時,也會不自覺想到《金縷曲》。這兩首詞,將他的內心世界,展露無遺。
「偶然間,淄塵京國,烏衣門第」,「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在納蘭心裡,所謂的富貴與權勢,皆是冷笑一聲,即可拋卻的東西。
所以,拋棄一切後,他在無垠的邊塞中,吹著寒風,迎著沙子,看著雪,找到了那個無涯的自己!
真真是,一首詠雪詞,了卻了人間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