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淨清澈的尋烏河吸引了很多鷺鳥在此棲息覓食。深圳晚報記者陳玉攝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12月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陳莉 王新根)今年11月初,深晚記者赴「東江之源」尋烏採訪了解到,在中宣部和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關心推動下,深圳市對江西省贛州市尋烏縣支援合作工作深入展開。作為東江的發源地,尋烏一手抓基礎配套建設,一手穩生態環境保護,守住了綠水青山,為東江下遊群眾的用水安全把好了第一道關。
尋烏縣在水質保護上的努力,也獲得了國家相關主管部門的高度肯定。11月30日,第四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縣表彰活動在京舉行。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為尋烏授牌,尋烏縣委副書記、縣長楊永飛上臺領取獎牌。
成績背後,尋烏在治理與保持水質工作方面克服了怎樣的困難?有何經驗可供分享?生態的繼續保持還將迎接哪些挑戰?帶著這些疑問,深晚記者近日專訪了尋烏縣委副書記、副縣長高遠。
談成就
森林覆蓋率、水質、空氣品質全面向好
深圳晚報:能給我們介紹一下尋烏目前在生態環境的保護上所取得的具體成就嗎?
高遠:近年來,尋烏縣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對標中央生態文明建設各項要求,落實江西省奮力打造美麗中國「江西樣板」、贛州市爭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排頭兵的戰略部署,大力推進治山理水,積極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縣域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經過多年不懈努力,尋烏縣森林覆蓋率由1979年的45%提高到現在的82.3%,東江源頭椏髻缽山的森林覆蓋率達到了95%;東江源飲用水源水質穩定在Ⅱ類,東江源頭保護區團豐橋考核斷面水質穩定在Ⅱ類以上,地表水和東江源保護區水質滿足環境功能區水質要求;空氣環境質量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全縣化學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都有不同程度下降,均達到了年度計劃控制指標和減排目標。
深圳晚報:為了保住綠水青山,尋烏這些年都做了哪些比較關鍵的決策?
高遠:生態保護是一項十分複雜的系統工程,我介紹幾個比較重要的。為了保持東江水源地的原生態,我們投入4.7億元實施太湖水庫、東江源頭水源區「兩個半村」整體搬遷工作,易地移民773戶3503人;並籌資6.1億元建設「太湖新村」移民安置點;對14個鄉(鎮)、93個村的深山區群眾進行移民,2008年以來搬遷2690戶10561人。
此外,積極推進山體復綠工作。2016年以來,完成低質低效林改造11.57萬畝,實施縣城規劃區山體復綠工程,採取政府贖買的方式徵收縣城山體復綠6631.8畝;2011年以來累計新增造林面積23.252萬畝。
我們還投資9.55億元重點推進文峰鄉石排、柯樹塘及涵水片區廢棄礦山綜合治理與生態修復工程,治理面積12平方公裡,治理河長111.927公裡。採取「山上山下、地上地下、流域上下」同時治理的方式進行綜合治理,打造了全國山水林田湖草示範樣板工程。
談付出
嚴拒高汙染、高能耗項目
深圳晚報:既要綠水青山,又要金山銀山,這句話實現起來是需要下大決心的。據了解,尋烏為了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出了很大犧牲。
高遠:確實,我們必須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堅決拒絕高汙染、高能耗等不利於環保的項目落戶,可以用「壯士斷腕」來形容。2018年,某公司提出在尋烏投資2億元建設五金製品廠,建成投產後可納稅千萬元。考慮企業生產流程有電鍍工藝,將對環境造成汙染,縣裡堅決亮起「紅燈」。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尋烏拒絕汙染大的項目就有40多個,這些項目總投資額達30多億元。
2007年以來,經過洽談、初審,累計拒絕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280多個,工業園入園項目環評率達100%。
尋烏也始終保持對生態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我們組建了生態環境綜合執法局,利用手機報、公告欄等媒體平臺公布舉報電話,加強巡查監管,做到舉報必查、違法必究。2017年以來,依法查處非法開採稀土、小電鍍等環境違法案件15起,刑拘10人,行政拘留3人,起訴3人。
談困難
經濟水平落後給可持續治理帶來隱患
深圳晚報:尋烏在生態環境治理上的成就有目共睹,對於如何鞏固和強化這個成果,我們還有什麼計劃和舉措?
高遠:我們的決心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也必須看到,作為一個山區小城,我們面臨的困難現實而艱巨。
雖然近年來尋烏經濟發展已取得一些進步,但經濟結構仍然不盡合理,基礎薄弱;現代農業發展不快、比重偏低;工業產業集群未成形、總體規模較小;第三產業仍不興旺、帶動能力不足,在區域發展中面臨被邊緣化的危險,這使得尋烏縣經濟社會發展仍有待急起直追。而當地人民群眾要求擺脫落後、趕超先進的願望也非常強烈,這就有帶來增加投入、消耗更多的資源能源的可能,使原本脆弱的生態環境面臨更大的挑戰。
由於受財力、技術、自然災害等客觀因素影響,治理標準不高、難以長效持續維護等問題日益凸顯,以致水源涵養能力下降以及水土流失、生態穩定性差等現象不同程度地存在,整體生態環境仍然脆弱。
在水源保護方面,尋烏面臨稀土礦山治理標準再提升、汙水處理設施需再完善、發展方式需再轉變等問題,且破解上述問題的項目需求廣、操作難度高、資金缺口大,對欠發達、後發展的源區縣來講,是個難以獨自承受的重負仍需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談對策
扛起生態文明建設責任保青山常在、綠水長流
深圳晚報:對於如何破解這些難題,從尋烏縣長期實踐的角度來看,有什麼意見或建議嗎?
高遠: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堅持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時刻繃緊生態環保這根弦,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的政治責任。為此,尋烏縣的主要領導將以上率下,壓緊壓實各級責任,堅持改革創新,加大推進力度,抓好生態文明建設,持續提升東江源頭水質,確保東江流域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用水安全。
首先,我們將積極探索經濟發展新路徑。我們計劃出臺相應政策,積極貫徹國家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引導鼓勵珠三角地區向源區轉移低碳高新技術產業,幫助東江源區發展生態產業,打造東江源區可持續發展新模式,著力構建具有區域特色的生態型、循環型、低碳型綠色產業體系,進一步提升源區經濟發展質量,從根本上解決源區人民的生計問題和後顧之憂,為進一步保護好源區生態環境提供經濟支撐。
其次,推動完善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我們將懇請國家層面建立贛粵兩地保護東江源生態環境聯席會議制度,及時協調和解決贛粵兩省在保護東江生態環境中遇到的重大問題。此外,由於東江源區歷史欠帳多,生態補償資金有限,要在短期內徹底解決長期積累的環境問題任務艱巨。為此,我們積極呼籲保持東江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政策的長期連貫性,以確保東江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穩定達標。
「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相隔千萬裡,共飲一江水。」東江,是廣東省廣州、深圳、東莞、惠州、河源等地以及香港4000多萬城鄉居民的主要飲用水源。區域有分界,汙染、環保無分界,我們希望流域上下遊地區同心協力,確保東江之水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