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同為千古名篇,誰的功力更勝一籌?

2020-12-18 騰訊網

《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同為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篇目。同為序文,都是由寫景轉入抒情的「即興之作」。總有「愛比較的小孩子」喜歡拿它們來問老師:哪一篇寫得更好?誰的寫作功力更勝一籌。其實這兩篇文章各有千秋,很難分出高下。

《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比較,論思想境界前者略高一籌;論文章華彩與厚度,後者又遠勝於前者。但是它們本來屬於不同的文體,作者寫作的動機,創作風格和思想境界都有較大的區別。

《滕王閣序》本是一篇有目的的「炫技之作」,文章修辭華麗、內容磅礴,自然顯示出作者王勃深厚的「功力」,《蘭亭集序》本是一心寫一得的「小品」文,它「含而不露」,並不直接反應作者真實水平。

一、蘭亭雅集與滕王閣盛會

雖然都叫序,但是《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不是同一種文體前者事實上是屬於古文中的「小品」,內容清新雋永,記敘作者偶然間的一思一得,用以打動並感染讀者。

而後者則是「駢文」。風格浮誇、華麗,大量運用典故,以比喻、對偶、誇張等修辭手法來懾人心魄。創作起來比較耗費心力。

王勃在他的《滕王閣序》倒數第二段提到了「蘭亭雅集」,感嘆當時滕王閣內的盛宴,也要像「蘭亭雅集」一樣散去。事實上,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聚會。

王羲之參加的這一次集會,時間是三月初三,地點是會稽山陰之蘭亭,因此叫「蘭亭雅集」。當時民間還保留著上古時期在春天郊遊,借溪水驅邪的傳統。後來逐漸脫去了巫術的外衣,成為一種娛樂活動。

「蘭亭雅集」參與者皆是像謝安、王獻之、王羲之這樣的名流,他們沒有什麼特殊的目的,只是興之所致,吟詩作賦。而滕王閣盛會的召開,卻帶有極強的目的性。

鹹亨二年,閻伯嶼與洪州牧重修了滕王閣。閻公在九月九日於閣中舉辦盛宴,目的是為了擴大自己女婿的知名度。主人家想要「炫技」,而賓客們也抱有同樣的目的。因為在唐代,人才想要出仕做官,就需要通過這樣的場合來出名,才能得到別人的舉薦。

眾所周知,在東晉以前,中國的人才選拔是靠一種叫做「九品中正制」的制度,由社會名流來「點評」舉賢。但是,這種制度到東晉時期沒落了。

士人的上升渠道被某些大家族和士族所壟斷,壟斷者根本不需要向人展示自己的才華,即可以通過家族的權勢謀求官職。而「蘭亭雅集」上的人,基本上就是這一群人。

王勃生在初唐,他想要出頭,通過滕王閣盛宴出名,還是大有機會當官的。因此王勃在創作《滕王閣序》時,遠比王羲之寫《蘭亭集序》來得「認真」。

王勃的目的,就是通過展現自己的創作「功力」,而得到名流們的認可。所以,如果只是問《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二文,哪一篇展現的「功力」更深,那肯定是後者無疑。

二、不一樣的風格與境界

《蘭亭集序》文章寫得漂亮,但是它的出名,多少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功力有關係。這一篇序的書法精妙絕倫,被後世譽為「天下行書第一」。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是這個榮譽,事實上給這一篇序加了一些分。

單從《蘭亭集序》的內容來看,其實它寫得非常簡單。全文第一段簡單描寫了一下蘭亭的風景,後兩段開始抒發情感,談了一下關於「歡愉短暫」以及「人的生死」的一些想法。然後說明:正因如此才作了這一篇序。目的引出友人們的詩篇,想讓後人見到前人作品時,古今同為一樂。

而《滕王閣序》篇幅相對較長。文章前面一大部分時間在寫滕王閣所在地的歷史、地理、人文,兼用典故與誇張的比喻。

《滕王閣序》全文一共七百餘字的文章,有近五個百字都在寫風景與典故,直到五百字後才開始感嘆「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又過了一百個字,才開始寫自己的報國無門,壯士難酬。寫到最後,王勃客套了一番,又作了一首詩。

這忽然讓我想起喬伊斯創作《尤利西斯》,把各種文體、各種方言都胡亂往自己的文章裡面塞,不為別的,也不管別人看不看得懂,只是為了炫技。結果,他的作品成了世界名著,看不懂的人一直在罵,而另一些人則把他捧上了神臺。

按照一個現代人的觀點來看《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二文,前者簡言意賅,清新雋永,是一篇標準的跋文,正適合印在詩集的開篇。而後者金碧輝煌,巍如山巒,更適合銘刻於碑石之上。

最後,兩篇文章的思想境界也很不相同。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是對一個人命運的曲折與迷惘發出了感嘆。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感嘆的則是:在時間的面前,歡愉與生命是短暫的。並且一代又一代地重複。所以這就跳脫出了對於人類「個體」的思考,而進入了哲學的層面,在「思想境界」上還是要勝過《滕王閣序》一籌的。

不過,王勃和王羲之的境遇不同。當時的王勃還是一個二十九歲,仕途不順的年輕人。因此他文章中表達出一種「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的勇氣,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結語

俗話說得好:小孩子才作比較,大人全都要。《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二文各擅勝場,都是佳作。何況二者文體不同,強行比較顯得不太科學。但是寫這篇文章,目的就是要「搞事情」,於是只能直言不諱了。

拋開作者的創作動機、作者的人生閱歷和文章體裁,來比較兩篇作品。以修辭手法與內容的豐富程度來比,肯定是《滕王閣序》更勝一籌;如果論及作者的思想境界,《蘭亭集序》又要強於《滕王閣序》。

此外,《蘭亭集序》為詩序,王羲之創始時充分考慮了文人的需要,他表達出來的是與會者共同的心聲,即「我們為什麼要寫下這些文章」,而年輕的王勃在《滕王閣序》中超過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進行「自我表現」。

所以,單從「序」的角度來講,個人認為王勃這篇寫得不太好,至少不如《蘭亭集序》好。但是我們後人看前人文章的優劣,並不能用這種片面的標準來判斷。因此儘管有種種的缺點,並不妨礙王勃的《滕王閣序》因為文採出眾,成為唐代駢文的最後一座高峰。

相關焦點

  • 周新廉將軍文集:文無第一,簡評《蘭亭集序》與《滕王閣序》
    南昌滕王閣《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都是千古名篇。《蘭亭集序》和《滕王閣序》兩序相較,哪一篇更「序」?老家洪都「滕王閣」因王勃的《滕王閣序》而名垂千古;《蘭亭集序》因王羲之名而流芳百世,二者難分伯仲。由是觀之,若論書法,《蘭亭集序》的影響無人能及;若論文章,《滕王閣序》才是正真的「天才之作」。《蘭亭集序》聞名於世,的確沾了不少「書法」的光。在這個意義上講,《蘭亭集序》是一篇「書法作品」,而《滕王閣序》則是一篇「文學作品」。
  • 王勃千古名篇《滕王閣序》:序都寫這麼好,那《滕王閣詩》呢?
    說起王勃,大家都會想起其千古名篇《滕王閣序》。 說起《滕王閣序》,大都會吟唱幾句。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物華天寶,人傑地靈。關山難越,萍水相逢。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 《蘭亭序》到底是什麼序
    右軍先生欣然命筆,洋洋灑灑,有如神助,文墨高妙,為後人留下傳頌千古的書法和散文名篇。   雅集當日,不僅有王羲之所作序,存世的還有與會諸人所作「蘭亭詩」41首及孫綽序1篇。仔細研讀、梳理這些詩、文,會發現他們同王羲之《蘭亭序》在思想和內容方面存在高度一致性,可從另一角度證明《蘭亭序》確真無疑。
  • 《蘭亭集序》是怎樣煉成的
    文丨謝石 王羲之偶然書寫《蘭亭集序》的「永和九年」,誰當皇帝,誰做宰相,發生了什麼軍國大事,都早已杳如黃鶴,幾乎沒有幾個人能夠記起。
  • 一件傳世的藝術作品都是有靈魂的,《蘭亭集序》你真的讀懂了嗎?
    【任何一件傳世的書法藝術作品都是有靈魂的,《蘭亭集序》你真的讀懂了嗎?】王羲之(303—361)作《蘭亭集序》時50歲,他先後歷任秘書郎、江州刺史,會稽內史等,與其在官場上鬱郁不得志,索性將性情寄託於山水之間,晚年他過起了田園隱居生活,而這篇《蘭亭集序》正是他對官場的告別書!公元353年農曆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謝安等社會名流在紹興蘭亭舉行春遊活動,眾人飲酒賦詩,匯詩成集。
  • 王羲之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賞析
    蘭亭:在今浙江紹興西南。會稽郡和山陰縣的治所都在今紹興。 禊(xì):古代人於三月上巳日在水邊薰香沐浴以祛除不祥的一種儀式,曹魏以後,這一天定為三月三日。 流觴(shānɡ):放在水上的酒杯。人們列坐曲水之旁,讓酒杯隨水漂流,漂到誰的面前,誰就取杯而飲。
  • 心靈的邀約,《蘭亭集序》
    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時任會稽內史的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與41位朋友一起參加「三月三」的修禊祭禮,期間飲酒賦詩做成詩集,王羲之揮毫為詩集作序,寫下這篇被譽為「千古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2020庚子年春,晨讀的我恰巧讀到這篇《蘭亭集序》,偶遇千年前的書聖,對照現代文字,試圖理解王右軍的蘭亭嘆息,與他進行跨時空的心靈對話,做他千年之後的有緣人。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於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鹹集。
  • 詩傑王勃千古名作《滕王閣序》,令明代這對父子書法家尤愛!
    王勃寫的《滕王閣序》名揚千古,表達了自己的抱負和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小編我最喜歡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那滕王閣在哪裡呢?《滕王閣序》全稱《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蘇東坡《滕王閣序》書法遺蹟今天多藝堂說一說明代一對父子書法家,他們尤愛《滕王閣序》美文,且都曾書寫過此文傳世,他們就是文徵明、文彭父子。
  • 《蘭亭集序》隱藏的書法密碼你知道嗎?
    會議的主要成果,就是王羲的的會議總結《蘭亭集序》。這也是王羲之走向「書聖」的會議。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從此成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巔峰之作。根據歷史記載,到了唐代,帝王李世民對《蘭亭集序》的喜歡,到了痴狂的地步,費盡心機,終於把《蘭亭集序》佔為已有。
  • 千古第一駢文《滕王閣序》,究竟奇在何處?美在何處?
    縱觀《滕王閣序》全文,經典的句子數不勝數,可以說信手拈來都是名句,這也是為何王勃這篇文章被千古流傳的一大魅力所在。二、《滕王閣序》極富美感,美在何處?典故的運用,讓滕王閣序更具表達效果,引經據典,最後又成全了其經典之名。三、《滕王閣序》的成功,背後有王勃的無盡辛酸王勃被譽為「初唐四傑」之一,文名與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比肩,他更是天才一般耀眼,十六歲就進士及第,更是得到唐高宗的誇讚,那麼王勃的人生際遇就那麼順利嗎?
  • 《蘭亭集序》說課稿
    在高中學段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文言文的考查一直是一個重點同時也是一個難點,《蘭亭集序》不僅是一篇著名的書法作品,同時它所表達的情感主旨在當時具有較強的批判性,不虛無注重當下,曠達的生死觀感動了許多的人。中公教師考試研究院為大家提供了較為詳細的說課稿以供參考。各位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蘭亭集序》。
  • 如果找到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和王羲之蘭亭序真跡,誰的價值更高?
    首先,傳國玉璽與蘭亭集序,是兩個不同層面的「珍寶」,一個更具有政治象徵意義,一個更具有文化象徵意義。 但是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文化從屬於政治,自古也是如此,因此,在文化界的角度或者說文人雅士來看,他們可能更喜歡蘭亭集序。但是更多的人,會傾向於傳國玉璽。
  • 蘭亭集序是一篇適合于欣賞和書法再創作的作品
    《蘭亭集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序》《臨河序》《禊序》和《禊貼》。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軍政高官,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修禊」,會上各人做詩,王羲之為他們的詩寫的序文手稿。
  • 王勃這首充滿歷史滄桑感的詩與《滕王閣序》雙璧同輝,相得益彰
    「初唐四傑」中成就最高的詩人王勃,於唐高宗上元三年遠道去交趾(今越南)探父,途經洪州(今江西南昌),參與都督閻伯輿宴會,即席作《滕王閣序》,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無路請纓"之感慨。全文寫景獨具匠心,字字珠璣,句句生輝,章章華彩,精彩連連,遂成流傳千古名篇。
  • 王勃《滕王閣序》人盡皆知,序之後的《滕王閣詩》你了解多少?
    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滕王閣序》是王勃最著名的散文,被選為中學語文教材,也因此讓我們大多數人了解到這個風度翩翩的詩人、才子。
  • 一本小說引發《蘭亭序》真假大爭議
    大唐宰相武元衡在上朝路上遭到刺殺,死前一晚留下了半部《蘭亭序》和一首五言詩,而這兩件物事隱藏著一個絕大秘密。女神探裴玄靜領受了這個任務,突破重重關卡,解開了關於《蘭亭序》的千古之謎,並且發現了大唐皇室不可告人的核心機密…… 當「千古一貼」《蘭亭序》的真跡之謎穿上了懸疑破案的外衣,《大唐懸疑錄:蘭亭序密碼》(以下簡稱「《蘭亭序密碼》」)的故事就此展開了。
  • 硬筆楷書寫名篇 - 王羲之蘭亭集序
    硬筆書楷書作品寫了很多,對於蘭亭序這個天下第一行書從來沒有完整書寫過,即便日常練習也是用硬筆臨摹成行書,楷書沒有寫過,在上幾次給大家講了硬筆書法的偏旁部首的一些書寫方法,雖然還沒有系統性地講完,間架結構還沒有講,但是書法學習除了日常的基本功練習外(筆畫,部首,結構),日常的讀帖或者是看一些自己喜歡的硬筆書法作品對硬筆書法學習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何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期著名的書法家,《蘭亭集序》是王羲之於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這天與友人謝安、孫綽等41人會聚蘭亭一起過「禊節」而為那天的詩賦合集作的一篇序,即後來有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全貼共28行,324字,王羲之和他的好友們飲酒賦詩、流觴曲水,寫完這篇序後,相傳酒醒後王羲之又寫了好幾遍,但都不及這篇寫得好。王羲之也對他十分珍惜,視為珍寶。
  • 《蘭亭集序》為什麼是「天下第一行書」?
    所以我才在她的書中看到,馬老師在創作者和欣賞者的角色中自由地切換,為我們娓娓道來每一幅作品的來源故事與精彩賞析。機緣巧合得以再次邂逅馬老師的新書《國寶來了》,讓我對堪稱國寶級的書法作品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更是打破了我的一些固有印象。比如我知道中國的三大行書分別是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蘇軾的《寒食帖》,但是為啥是這三個呢?
  • 《蘭亭集序》中「永和九年」的涼州姑臧,英雄輩出的河西「五涼」
    河西《蘭亭集序》中「永和九年」的涼州姑臧「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在會稽山陰的蘭亭修禊,寫出了千古名作《蘭亭集序》。《蘭亭集序》的書法從誕生起就驚豔了一個時代、傳之千古。以至於後人很容易忽略《蘭亭集序》這篇極為出色的文章本身也是王羲之的作品。「會稽」在今天的浙江紹興,「修禊」是當時每年春秋兩季的祭祀活動,在水邊舉行,洗濯祓除、去宿垢、為大潔,表示去舊迎新的意思。同在「永和九年」,距離會稽數千裡之遙的涼州姑臧(現在甘肅省武威市)卻上演了一場矯詔自立的奪權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