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貓眼。今天咱來把狀元這個詞的由來跟大家說一說,包括這科舉裡的那些名詞,什麼探花、榜眼、進士跟您來聊一聊。
科舉裡邊那些個稱謂我首先說這個進士,過去在中國古代尤其是明清兩朝,應考人就是想參加科舉的人首先得參加每年一度的鄉試、府試、院試,要參加三試。如果通過的話你就可以成為秀才,成為秀才之後你可以有資格參加三年一考的鄉試,這是省級的考試,秀才可以參加鄉試,要是考上了你就是舉人了,這個舉人比秀才高一階,中了舉人之後再轉年的二三月京城禮部專門安排會試,考中的話你就是供試,那麼考生供試之後一般都是在轉年的四月皇帝安排在大殿上考試。供試如果你能在這次考試當中考中的話你就進士,那他們是在什麼情況下才能這個考上那個狀元?省級考試也就是鄉試考中的話你是舉人,考上舉人他也是有名次,舉人的第一名叫解元考試,考試你考第一名那麼之後是考會試,如果你是第一名你就是會元,接下來就是殿試,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考中了你就是進士,考進士的時候你如果是第一名就是狀元。這就是為什麼咱們過去說什麼連中三元,就是說在鄉試、會試和殿試都是考第一名,就是連中三元。
康熙王朝陳道明演那個,康熙還是在少年的時候在科舉的時候答了一份卷子,然後讓魏東亭給他塞進去了最後他是個榮登探花,考上探花了。其實這是胡扯,胡說八道,剛才說了考進士必須得參加殿試才行,那個殿試是皇帝親自主持的,考完之後卷子拿過來給密封起來,最後就是正式的這個公布成績時候才會把密封條卸下來看是誰的。康熙爺考中了探花就等於說是他一邊給自己監考一邊寫卷子,寫完之後判自己第三名。
這探花是怎麼來的呢?先說狀元,隋煬帝的時候進士第一名就已經稱呼狀元了,是因為早期的參加考試的考生經由各地地區貢送到京城,在應試之前得先要遞送一個頭狀,頭狀其實就跟咱們現在考試的填寫的個人資料一樣,考試結束之後最高成績者是放在全部頭狀的最前邊,後來怎麼聽怎麼彆扭,覺得名字不好聽就改成叫狀元了。到了宋朝因為公布這個進士榜單的時候,這狀元的姓名是在這個榜單的最頂端還排在居中的位置,二三名當時是排在狀元的後邊兒,是一左一右是平行著的,遠處看這個榜單如果是個人臉的話,這個二三名就跟這個眼睛似的所以二三名起名叫榜眼。探花這詞是南宋才有的,把榜眼專屬給第二名,第三名改成了探花。但是探花這個名字出現是在南宋,真正誕生是在唐朝。好了貓眼今天就講到這裡,再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