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10日電題:「鳥巢」「水立方」經營奧秘何在?——揭秘破解「後奧運時代」場館運營難題的中國方案
新華社記者張驍、汪湧
奧運場館是奧運盛會重要的承辦基礎。回顧世界奧林匹克史,幾乎歷屆奧運會主場館都在賽時階段呈現出精彩非凡的「A」面;但也由於建設資金多、建築規模大、維護成本高,破解奧運場館賽後利用問題的「B」面成為世界難題。
北京奧運會開幕11周年之際,記者來到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遊泳中心「水立方」以及正在建設的國家速滑館「冰絲帶」,找尋破解世界難題的「中國方案」。
(小標題)「鳥巢」「水立方」亮出「錢袋子」
儘管距2008年北京奧運會已有11年,但在8月的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核心區,每天仍有成千上萬的遊客慕名而來。作為近14億人口大國的奧運地標,這裡從不缺少人氣。
然而,作為北京奧運會標誌性場館的「鳥巢」和「水立方」建設成本高昂,保障場館高品質維護更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在世界大型奧運場館普遍經營艱難的情況下,這兩座場館的「錢袋子」能否撐得住?
記者從國家體育場公司獲悉,2018年「鳥巢」經營收入為2.68億元,完全覆蓋固定資產折舊費、運營維護費、銷售和管理費等運營成本,連續多年實現自主盈利。國家遊泳中心公司則表示,2018年「水立方」實現營收1.24億元,連續多年實現場館盈虧平衡。
(小標題)經營「鳥巢」「水立方」的「三大奧秘」
「鳥巢」「水立方」有怎樣的經營之道?記者深入採訪了解到,讓兩大奧運場館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是場館品牌活動的創新和品質的提升。
——承接重大國際賽事。北京奧運會後,「鳥巢」和「水立方」開展全面市場化運營探索。「鳥巢」憑藉一流的場館設施和運營優勢,成為舉辦頂級體育賽事的專業場所。國際泳聯旗下的許多高水平單項賽事則落戶「水立方」。
——建立多元化開發體系。「鳥巢」和「水立方」已形成包括大型活動、旅遊服務、商業開發在內的綜合業務體系。以「鳥巢」為例,一是加強有形資產開發,鳥巢文化中心不僅成為首都公共文化空間,也在孵化文體產業的創新創業項目。二是無形資產開發,不斷推進廣告贊助、文創產品開發。三是延伸場館產業鏈,圍繞「鳥巢」成立票務、商業、活動、傳媒、文化等5個子公司,使「鳥巢」具備場館管理輸出條件。
——培育自主品牌項目。「水立方」打造了藝術展覽子品牌「藝術水立方」和文化演出子品牌「夢幻水立方」,從體育場館「變身」文化藝術交流平臺。在國家發布「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後,兩大場館還打造了「相約2022」冰雪文化節等群眾性體育活動品牌,讓奧運場館「上得了國際舞臺,入得了百姓生活」。
據統計,兩座場館開放後共接待中外遊客和觀眾超5600萬人次,舉辦各類賽事、演出、展覽以及全民健身活動等3400餘場次。
(小標題)體育場館賽後運營是逐步產業化、企業化的過程
「鳥巢」「水立方」曬出亮眼「成績單」,背後得益於場館業主單位的有力主導和科學研判。
作為北京市最早進入文化體育產業的國有企業,北京市國有資產經營管理有限責任公司總結出破解奧運場館賽後利用難題的「中國經驗」。
「體育場館賽後運營應該是逐步產業化、企業化的過程,但很多場館的賽後運營仍然是純政府行為。一旦大型活動結束,場館很難平衡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北京國資公司副總裁武曉南點出問題「癥結」所在。
武曉南表示,「鳥巢」和「水立方」的運營經驗證明,特大型體育場館需要引入大型平臺類企業,特別是綜合性投融資平臺作為場館經營方,為場館發展帶來文化、體育、金融、創投等方面產業整合發展的資源,而不是簡單地將體育場館變成一個公司。
為運營好兩大場館,北京國資公司放眼整個文化體育產業進行布局,將旗下首都文化體育產業旗艦企業、數字視覺技術及服務供應商、國家A級資質專業演出機構的優勢力量協同作用於奧運場館,同時由金融板塊的北京中小企業信用再擔保公司成立國家文創實驗區企業信用促進會,通過打資源互補的「組合拳」推動奧運場館長期運營。
「事實證明,這種模式有利於發揮大型國有企業作用,在保證完成重要任務的同時,通過企業化經營、多種業態融合互動,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武曉南說。
(小標題)「冰絲帶」建設之初就考慮賽後利用問題
為建設北京冬奧會標誌性新場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北京市組建「北京國家速滑館經營有限責任公司」。
兼任國家速滑館公司董事長的武曉南介紹,「冰絲帶」在建設之初就充分考慮賽後利用問題,除賽時將成為速度滑冰項目競賽場館外,賽後可滿足速度滑冰、短道速滑、花樣滑冰、冰壺等6大類冰上運動競賽需求,還能實現3000人同時上冰的全民健身需求。
今年底,國家速滑館22條飄逸流暢的「冰絲帶」將在北京奧林匹克公園飛舞,與雄渾的鋼結構「鳥巢」、靈動的膜結構「水立方」共同組成「雙奧之城」的標誌性建築群。
北京國資公司董事長嶽鵬表示:「通過『鳥巢』『水立方』『冰絲帶』的建設與運營,希望為國際社會提供奧運場館賽後『反覆利用、綜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國經驗,這是『四個自信』落實到實踐中的生動體現。」
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曾評價:「中國完全有理由為自己的奧運遺產感到自豪。」
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奧運場館的賽後運營與可持續利用,樹立了奧林匹克運動與城市和區域良性互動、共贏發展的新典範,使民眾長期受益。延續這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奧運特大型場館可持續發展之路,將向世界展示更多中國精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