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走一萬步,這到底是誰規定的?為什麼是10000步,而並不是9999步,而不是8888步?這到底是誰規定的?有什麼出處嗎?今天我們查閱了相關的文獻,解開這個秘密,告訴各位真相!
「生命在於運動」,每天健步走的好處真的有很多,可以提高我們自身的體能、增強一下自身肢肌肉的力量、促進自身的睡眠,幫助減肥、減糖、降壓,維持申通心肺功能的健康。
預防骨質疏鬆,促進自身的新陳代謝、預防便秘等相關情況的發生,對於呼吸系統、免疫系統、消化系統都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但是,我們走路的時候不應該局限在追求步數的多少上面,並非走的步數越多就真的代表身體越健康。如果不根據我們自己的身體素質和所能承受的運動強度去適當的進行鍛鍊,反而還會傷害到我們身體的健康。
我們一萬步就此而來,後來也就莫名其妙的被大肆進行使用,但是具體的出處真的實在是沒有太多科學依據的。
那麼,醫學界關於運動到底是如何認識的哪?在這個方面比較權威的組織則是美國心臟協會,這個醫學組織比較推薦的運動量是中等強度運動每周150分鐘左右,這其實也就是每天3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每天,每周至少做5次;
高強度運動每周75分鐘,其實也就是25分鐘高強度運動每天,每周至少需要3次。這裡我們並沒有提到必須要走一萬步。
後期的很多研究數據顯示,如果單單的按照走路步數來進行計算,一個沒有運動障礙的普通人,可能每天需要7000步才可以達到鍛鍊的這一目的。這個數字是來自於2005 年的《運動醫學與科學》雜誌上面的一項研究。
健步走需要適度:
《黃帝內經》之中有講到「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如果過度進行運動的話,不僅僅會造成我們自身體力的透支,還很有可能會傷害到我們身體的肌肉、關節、肌腱。
有案例顯示,由於「暴走」導致自身關節損傷、滑膜炎等相關問題的人群真的不在少數。因此,每天走步,需要根據自己的體力、年齡以及運動強度來量力而行。
每天的運動強度,建議是以「微勞、微適、微汗」三個原則為主要的標準。簡單的來講其實就是感到微微的出汗,有些許的疲憊感或者是喘息,但是稍事休息即可恢復精神,並且全身舒暢的感覺還是比較適合的。
有效運動的判斷標準:
運動是否真的有成效,不應該單單的看每天走了多少步。因為我們在計步軟體或者是設備上面所統計的步數,通常是每天的總步數,並非是集中在一段時間之內的有效步數。可以起到鍛鍊身體目的其實就是走步,最好是可以一氣呵成,千萬不要間斷的。
因此,如果想知道一段時間之內的運動是否是有成效的,可以通過心率來進行判斷:正常人心率一般是在60-100次/分鐘之間;
年輕人或者是體質比較好的人群,心率就可以控制在120-180次/分鐘;中老年或者是體質比較弱的人群,心率大概可以控制在(170-年齡)-(180-年齡)次/分鐘。
根據自身的體質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
選擇運動,還需要跟自身的體質相互進行匹配,盲目的刷步數的意義其實真的不大。同時也需要根據每一個年齡階段選擇比較合適的運動:比如小孩子或者是年輕人,陽氣比較的充沛,氣血也比較的旺盛,可以選擇快跑等運動強度比較大的運動;
而中老年人、體質比較的偏胖、體能比較的差、關節出現問題、或者是有慢性疾病的人群而言,可以選擇一些比較和緩的運動,比如:健步走、太極拳以及八段錦等。
健步走的注意事項:
1、選擇一雙舒適合腳的運動鞋;
2、飯後不要立即進行運動,等到半小時到一小時之後再進行輕度的運動;
3、走路之前需要進行適量的肌肉拉伸等相關的熱身運動;
4、保持循序漸進的節奏,開始的時候不要走得太快,以免增加膝蓋和小腿的負荷;
5、步子儘可能的大一點,自由的擺動雙臂,主要是以舒適為度;
6、走路的時候保持抬頭挺胸收腹,這樣可以帶動身體肌肉群的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