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婆婆和她的狗狗們
東方網5月14日消息:5月13日,陰天。北碚區龍車寺陵園附近,70歲的劉紅望著她收養的140多隻狗,有些犯愁。從1992年開始,劉婆婆就收養流浪狗,最多時,有300多隻。劉婆婆患直腸癌近3年,身體雖大不如前,仍親自照顧140多隻狗狗。
痴情:「它們是我的命」
院子右邊是塑料搭建的棚,是放狗狗清潔用具的地方。一臺洗衣機上堆著厚厚一堆床單和衣服,全是狗狗墊窩後換下來的,黑而發臭。劉婆婆忙碌著,連中藥也沒時間喝。
面對記者,劉婆婆開口第一句話便是:「它們是我的命。」古稀之年、身患癌症,隨著身體每況愈下,劉婆婆說,現在,她十分擔心狗狗們將來的處境:「如果有一天我走了,最放不下的是這140隻狗,它們怎麼辦?」劉婆婆告訴記者,儘管2009年借錢做了手術,但排便仍成問題。「經常解不出大便,肚子墜脹。要不是它們,我怕早就死了。」劉婆婆說,退休前她從事財務工作,現在每月除了1500元退休工資,靠幫兩個單位做帳,能多掙850元,剛好夠她每月看病的花銷。
「絕情」:不陪家人只陪狗
說起自己救助流浪狗的經歷,劉婆婆有些激動。1992年,劉婆婆去北碚區正碼頭市場買菜,見有人用麻袋裝狗,還問是不是活的。覺得奇怪,劉婆婆上前一問,對方告知:「這是買來吃的,你管不著。」說到這兒,劉婆婆眼圈紅了:「這是一條命,那些人怎麼捨得?」劉婆婆曾住在西南大學附中旁,樓下有個鄰居喜歡狗,但狗一犯錯就往死裡打。「後來他養一隻,我就偷一隻。」劉婆婆說,這樣的「蠢事」,她做過很多:花150元買下鄰居要殺的狗,給別人100元讓他去給狗辦證……
搬到龍車寺住,則屬無奈。1994年,因為收養的流浪狗太多,劉婆婆被鄰居投訴,被迫搬家。現在住在村裡,有人說她是瘋子。劉婆婆有5個兄弟姐妹健在,但沒有一個人願給她打電話。「他們知道我養狗,都不理我。」劉婆婆的老伴住在大渡口女兒家,也很少來。「他以前幫我養過狗,後來見我生病還要顧著狗,就不願來了,說看了心臟受不了。」劉婆婆說,女兒工作繁忙,根本沒時間來看她。
問及過年怎麼過?劉婆婆輕描淡寫道:「和平時一樣,一個人起來就給它們煮飯,一天的時間一晃就過了。」說到家人,劉婆婆沉默半晌說:「其實他們都很善良,只不過看到我這樣不管不顧才反對。我告訴他們,沒有狗,我會死得更快。」劉婆婆說,她不願到女兒家等死,寧肯終日對著這些可愛的狗狗。
「無情」:殺狗之人不準進
採訪中,由於有網友前來幫忙,狗兒們一直在吠叫。劉婆婆有些無奈,說她不喜歡吵鬧,每晚9點過是她最幸福的時候,因為狗狗們都休息了,她可以坐在床上歇會。劉婆婆的臥室裡住著10多隻狗,放著4個大籠子。
「我住在狗窩裡。」劉婆婆打趣說,下雨時,要用桶放在床上接雨水。緊鄰臥室的是廚房,堆著十幾袋大米,狗兒四處亂竄,裝中藥的杯子上停了不少蒼蠅,劉婆婆若無其事,徑直拿起已冷掉的中藥喝起來。劉婆婆的鬧鐘定在4時26分,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給狗狗煮飯,4個1600瓦的電飯鍋一起上。劉婆婆算了一筆帳:「每個月買鴨肝要一千多元,房租250元,電費冬天兩個月800元,夏天更貴。50斤大米僅夠它們吃兩天,我必須精打細算。」
面對「狗兒吃鴨肝,你吃啥」的疑問,劉婆婆說:「我泡了3罈子鹹菜,就煮點綠豆稀飯吃。」劉婆婆說,5月1日,她在社會團體的幫助下,請了工人老吳,一個月1000塊錢。「本來捨不得錢,但得了病,確實勞累不起了。」劉婆婆不準老吳的家人踏進院子一步,因為老吳的繼子就是殺狗的。
柔情:有人領養就心痛
即便身體不好,劉婆婆還是固執地守著她的狗狗。「它們就是我的責任。」劉婆婆說,收養流浪狗20年,只把狗領養出去兩次。怕對狗不好,不熟悉的人,她是不會把狗拿給對方的。
「每次有人來領養,我就心痛。」採訪中,不時有人打電話來表示要領養狗。大多都被劉婆婆拒絕,她說,綦江、合川等太遠,她怕看不見狗狗。「如果有人來領養,必須要全家都喜歡狗,要給它們遮風擋雨,讓它們有飯吃,不再可憐兮兮的生活。」
劉婆婆說,現有團體正在跟她談,如果可能,會把狗狗一起交過去,這樣她也放心些,而且,她還可以繼續照顧狗狗。交談中記者發現,劉婆婆在哪裡,狗狗就跟到哪裡,不時舔她,躺在地上撒嬌,只要劉婆婆一聲令下,狗狗們就懂得回自己的房間睡覺。除了臥室和廚房,其餘的房間都是狗狗們的住處。
附近有村民不想要狗了,就趁夜晚從圍牆外扔進來或放在門口。採訪當天,前來幫忙的網友發現門口有隻瑟瑟發抖的小狗,劉婆婆趕忙拌好骨頭飯餵這隻小狗,好讓它熟悉環境。採訪結束時,劉婆婆一直自責:連個像樣的凳子都沒有。
附近村民:我們都曉得她
在村裡開摩託車的欽師傅是當地人,說起劉婆婆,欽師傅很熱心地向記者介紹:「她家不是這裡的,但是我們都曉得她。」欽師傅說,村裡有人不理解劉婆婆,但哪家有人不想養狗了,就會把狗放劉婆婆的門口,她也會把那些狗撿來養起。
熱心網友:只想盡力幫助她
記者採訪當天,正好有4名網友自發來幫劉婆婆打掃院子,他們還送來了米和水果。網友「盛鬥士」說,他們已不是第一次到劉婆婆這裡來,每次都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想盡力幫助劉婆婆,減少她的負擔,因為她是個善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