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這句據說是拿破崙的名言在中國被玩壞了,譬如郭德綱版的「不想當廚子的裁縫不是好司機」。
事實上,拿破崙從來就沒說過這句話。在法文裡,你根本找不到與之對應的句子。牽強附會一點,法文裡有與「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意思相近的句子:每一位法國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Tout soldat francais porte dans sa giberne le baton de maréchal de France)。
從法文原版的「每一位法國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到中文世界的「不想當元帥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被解釋成不同語種之間的一次經典意譯。而經郭德綱加工的搞笑段子證明,我們熟知的句子是何等膾炙人口。
但有一個致命的問題不得不提,無論在法語網絡中,還是在法語文獻裡,「每一位法國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與拿破崙也沒有任何關聯。換言之,在法國,你若把這句「男兒當自強」的勵志語錄掛在拿破崙名下,會被視作無稽之談。
諷刺的是,在拿破崙的死對頭英國,認為拿破崙說過這句話的卻不乏其人。而在所有為拿破崙「正名」的英國人中,最權威者當屬詹姆斯·伍德。詹姆斯·伍德,十九世紀生活於愛丁堡的牧師兼作家。1893年,此人編撰了一本影響力很大的《引文詞典》。詞典收錄了包括英國在內各個國家的28732句名言、警句和諺語。其中,拿破崙名言的第48句,就是「每一位法國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法文英文雙語表達(Tout soldat francais porte dans sa giberne le baton de maréchal de France——Every private in the French army carries a field-marshal’s baton in his knapsack)。
合理猜想,在中文世界所消費的這句「拿破崙名言」,其源頭就是詹姆斯·伍德編撰的《引文詞典》,是語言轉口貿易的產物。
問題是,在法國純屬無稽之談的「拿破崙名言」,何以在英國中轉時進入了詞典?中間必有什麼環節出了岔子。線索,或許還是藏在這句話的生產國。
如前所述,在法國的確有「每一位法國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一說,法文網絡中也能搜到這個句子,甚至還有許多這個句子的微調版本。然而,在法文網絡中搜到的句子,絕大多數是處於沒有言說者的「無主狀態」。
當然,例外還是有的。有一個微調版本如是說:「你們隊列裡的每一位士兵,子彈盒裡都裝著一根勒佐公爵所擁有的元帥權杖。」說話的人和說話的場合,都令人吃驚。
說這句話的人是路易十八,時間是1819年8月19日,地點是聖西爾軍校(當時叫聖西爾軍事預科學校)的操場。那一天,是聖西爾軍校1817年恢復招生後,第二屆學員的命名儀式。命名儀式,是聖西爾軍校的傳統之一。在學員結束第一年軍訓,升入第二學年,正式成為聖西爾人時舉行。在儀式上,聖西爾校方以某個法軍將領或者某次重大戰役的名字授予當屆學員。在1819年8月19日命名儀式上,用來命名的人,就是路易十八講話中所提及的勒佐公爵。勒佐公爵,全名叫尼古拉·夏爾·烏迪諾,時任波旁王朝巴黎國民自衛隊司令兼路易十八皇家衛隊司令。
比較有趣,烏迪諾的元帥軍銜是1809年拿破崙所授予的。此人,原本就是拿破崙手下的將領,以作戰勇猛,不顧生死而著稱。據說,烏迪諾一生受過的傷,大小共計36次,於是傷痕化作勳章。但在1814年,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帝國)大勢已去時,烏迪諾「棄暗投明」,逼拿破崙退位。由此,拿破崙的心腹愛將,成為復闢者路易十八的衛隊司令,直至成為聖西爾軍校學員命名儀式上的主角。
補充一則極其重要的信息:作為當今世界四大軍事院校之一的聖西爾軍校,恰恰是拿破崙於1803年1月28日親手創建的。該校的校訓「為打勝仗而受訓」出自拿破崙之口,該校的「雄鷹戰旗」由拿破崙親自挑選並授予,該校的培養目標「將軍的苗圃」系拿破崙親自定義。聖西爾軍校的一切,均源自拿破崙。
聖西爾軍校1815年,拿破崙的法蘭西第一帝國崩盤,波旁王朝復闢後,聖西爾軍校一度被取消。1817年才恢復招生,但學校被降格為「軍事預科學校」。拿破崙一手創建的「將軍的苗圃」,在路易十八的治下任人處置。恢復招生後,為第二屆學員命名的人,竟是拿破崙的叛將烏迪諾——歷史,在此處對拿破崙扮了個無情的鬼臉。
而這個鬼臉所蘊含的其他一些歷史信息,為路易十八所說的話何以掛在拿破崙名下,作了註解。「你們隊列裡的每一位士兵,子彈盒裡都裝著一根勒佐公爵所擁有的元帥權杖」,在時間軸上,是所有相關句式的起點。此後,這句話在傳播中,衍生出一系列近似的表達。譬如,在1826年出版的《現代歷史畫廊》中,是「每一位法國士兵都帶著一面元帥的戰旗」;在1836年出版的《法語辭典》中,是「每一位法國士兵都有一條元帥的綬帶」。
1842年,法國作家愛德華·查頓編輯了《國家選擇指南》一書,書中也引用了類似的話:巴黎理工學校(當時是一所培養炮兵和工程兵軍官的學校)並不是一個人獲得貴族軍官資格的唯一途徑。雖然,從這所學校走出的法國元帥人數很少,但在這裡,就像在軍隊的其他地方一樣,每一位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
《國家選擇指南》裡所引用的話,就是當下法文網絡裡這句名言的正本。那愛德華·查頓又是引用了誰呢?
經過比對,應該是法國作家埃爾澤爾·布雷茲(Elzéar Blaze)於1837年出版的非虛構作品《拿破崙帝國統治下的軍事生活》。布雷茲行伍出身,早年曾在拿破崙的衛隊服役。在拿破崙帝國終結後,他又繼續效力于波旁王朝。1830年,布雷茲退伍,專事寫作。《拿破崙帝國統治下的軍事生活》就是他所撰寫的一部軍旅生涯的回憶錄。在這本書裡,出現了那句所謂的「拿破崙名言」:「每一位法國士兵的背包裡都裝著元帥的權杖。」不過,布雷茲書中並未明示這句話是拿破崙說的。
據中文拿破崙貼吧裡一位叫Gustauv的網友考證,《拿破崙帝國統治下的軍事生活》裡出現的這個句子,是所謂「拿破崙名言」終而定型的法文版本。布雷茲的這部作品在十九世紀中期風行一時,英國很快就有了譯本。詹姆斯·伍德《引文詞典》中那句「拿破崙名言」的法文版本,就與布雷茲《拿破崙帝國統治下的軍事生活》中的句式,一模一樣。
至此,所謂「拿破崙名言」的演變過程與傳播路徑,大致呈現在人們眼前:在聖西爾軍校裡,路易十八口吐蓮花,生成了這句話的雛形;其後在不同的書籍裡演變出若干微調版本;直至布雷茲實現了法文版的一錘定音。而在法譯英過程中,英倫人民張冠李戴,將路易十八的發明篡改為拿破崙的原創。最後,這個錯誤被中文世界笑納。
以「知識考古學」的角度審視,這次傳播中的「跑偏事故」,是網際網路時代前,信息未經即刻比對和公共審核的情況下所難免的差錯。拿破崙太像也太有資格說出這句勵志語錄了。在拿破崙所締造的軍校裡,他的顛覆者用他的語氣奉上了一種帶有他濃厚烙印的表達。這是那個時代對拿破崙最沉重的打擊,也是對拿破崙最巨額的虧欠。好在時間用一種戲謔的方式,完成了對顛覆者的再顛覆,拿破崙最終獲得了賠償:一句不屬於拿破崙的「拿破崙名言」,傳遍了法蘭西之外的整個世界。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