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世紀的蒙古人,他們永遠沒有停下徵服的腳步,凡是他們所能到達的地方,他們勢必將這裡納入他們的版圖。直到有一天,他們走不動了,累了,手裡的武器也拿不動了,他們才歇下腳來,等待著別人的反撲。蒙古帝國就是這樣,只要不繼續擴大,就會不斷縮小,這就是他們的生存法則。
元世祖忽必烈在攻滅南宋後,對東方的日本和南方的安南發動了徵服之戰。可是這兩個小國並沒有給忽必烈面子,他們先後5次(日本2次,安南3次)擊敗了元軍的進攻。如果說日本是因為海戰具有偶然性,那么元軍從陸路對安南的進攻為什麼沒有取得像南宋那樣的滅國大勝呢(脫歡可是率領的50萬大軍啊)?
今天我們不說安南,我們來說比安南更遠的爪哇。爪哇就是今天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從地圖上看,它比安南的緯度低得多,位於赤道附近,離澳大利亞已經不遠了,如圖:
在蒙古草原長大的蒙古人居然跨越了這麼大的緯度來徵服這個島國,真不知蒙古人的徵服欲望有多強烈。
在南海諸國中,忽必烈之所以要徵服爪哇,是因為這裡是宋朝貿易最為頻繁的地方,經濟相對繁榮,而此時爪哇旁邊離中原更接近的加裡曼丹島還處於很落後的奴隸社會時期。
忽必烈還是採用一貫的先禮後兵套路(其實一方面是去打探情報),派使者前去爪哇國招降。結果使者被爪哇國王刺面遣返,忽必烈大怒,派猛將史弼為主帥,亦黑迷失、高興為副帥,率兵20000,戰船千艘,從泉州後渚港起航,途徑七洲洋(今西沙群島),萬裡石塘(今南沙群島),安南(今越南),佔城(今越南),過橄欖嶼、假裡馬答、勾欄等島嶼,最終駛抵爪哇島。
當時的爪哇島上本來有三個國家,一個是三佛齊國,一個是信訶沙裡國,還有一個是滿者伯夷國。先是信訶沙裡國擊敗三佛齊國,將其趕出了爪哇島;結果後來信訶沙裡國國王克塔納伽拉被叛將賈亞卡特望發動叛亂殺害並篡權。克塔納伽拉的女婿克塔拉亞薩於是建立滿者伯夷國以討伐賈亞卡特望,結果沒有取勝。
這時,忽必烈的元軍剛好來了。本來元軍討伐的對象是克塔納伽拉,可是倒黴的賈亞卡特望接替了他的位子,所以賈亞卡特望成了元軍討伐的對象。克塔拉亞薩趁勢投降元軍,兩軍聯合共同攻打賈亞卡特望。
聯軍很快擊敗了賈亞卡特望,滅亡了信訶沙裡國,眼看徵服爪哇的目的已經達到。可是這時克塔拉亞薩卻趁元軍不注意,殺死元軍的將領擔只不丁和甘州不花,反過來突襲元軍。元軍猝不及防,被克塔拉亞薩一直趕到了海邊,最後乘舟逃跑,回到了泉州。克塔拉亞薩由此建立了印度尼西亞群島上的一個大帝國(相對而言),一直持續了200餘年。如圖:
可惜忽必烈的野心卻為他人做了嫁衣。
作者本人申明:該文章獨家發布於百家號平臺,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