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羅內塞 迦拿家的婚宴
■提香 教皇保羅三世和侄孫們
■提香 懺悔的瑪格達林
■提香 男子畫像
" 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 " 展覽中 , 雖然倫勃朗與莫奈無一例外成為了焦點 , 但同時展出的 , 比倫勃朗更早的還有另一位值得關注的大師 , 他便是提香。甚至可以這樣理解提香與倫勃朗的關係 , 魯本斯受提香影響 , 而他則直接影響了倫勃朗。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的城市國家中 , 最突出的有佛羅倫斯、米蘭、那不勒斯、羅馬 ( 教皇國 ) 和威尼斯。人們曾按地域劃分畫派 , 但在藝術上最有特色的 , 而且能夠跟以米開朗基羅為代表的佛羅倫斯畫派相提並論的便是威尼斯畫派。而提香則是這個畫派的代表。著名已故美術史家貢布裡希認為 ," 提香在同代人中以肖像畫博得最偉大的名聲。"
■收藏周刊記者 梁志欽
提香是當時威尼斯
最為盛名的藝術家
提香出生在阿爾卑斯山南部的卡多爾 , 是一位長壽畫家 , 傳說 99 歲時死於瘟疫。他同代的畫家委羅內塞在一幅題為《迦拿家的婚宴》的大畫上 , 把他重視的同代畫家都畫進了一個樂隊裡面。長髯的提香年齡最高而精神旺盛 , 正在全神貫注地彈著一具巨大的低音 " 貝斯 "。
提香漫長的一生 , 獲得了很高的聲譽 , 一度跟米開朗基羅平分秋色。
史料顯示 , 連西班牙王、" 神聖羅馬帝國 " 皇帝查理五世也曾為他拾起掉在地上的畫筆 , 表示對他的敬意。從這個意義來看 , 對於其後的時代 , 這段小逸事不論真假都意味著藝術的一種勝利。但提香所作的肖像畫卻告訴後人 , 他絕非一個攀附權貴的藝術家。
已故著名美術史家遲軻曾在《西方美術史話》中提到 , 他畫的《馬上的查理五世》, 雖然全身鎧甲 , 卻依然是一個 " 好大喜功 " 而精神衰萎、頭腦空虛的人物。他畫的保羅三世 ( 那位命令米開朗基羅畫《最後的審判》的教皇 ) , 完全像一個在陰謀中度日的老朽。
提香不是像達 · 芬奇那樣包羅萬象的學者 , 不是米開朗基羅那樣超群出眾的名人 , 也不是拉斐爾那樣多才多藝、博雅迷人的人物 , 但他被歷史學家們一致認為是當時威尼斯最為盛名的藝術家。歷史公認提香在駕馭顏色方面 , 是一位可以跟米開朗基羅的精通素描法相匹敵的畫家。這種至高無上的技藝使他能夠無視任何久負盛名的構圖規則 , 而依靠色彩去恢復顯然被他拆散了的整體統一。
提香越到老年
在思想技巧上越臻成熟
貢布裡希認為 ," 提香在同代人中以肖像畫博得最偉大的名聲。"《從倫勃朗到莫奈——歐洲繪畫五百年》展覽中 , 通過那幅《男子畫像》就不難體會他畫的肖像的魅力。
提香到了晚年聲名遠揚 , 宮廷貴族們多以獲得他的作品而得意。貢布裡希在書中感嘆道 , 難怪社會上的權貴為了求取這位大師為他們畫像的榮譽而競相爭奪。這倒不是因為提香願意畫美化、討好的畫像 , 而是因為提香的畫使他們產生了一種信念 , 相信通過他的藝術他們就可以永生不滅。他們的確沒有死亡 , 至少當我們在那不勒斯站在他的教皇保羅三世肖像畫的前面就如此感覺。
面對提香筆下的肖像 , 貢布裡希更驚嘆 " 讓人幾乎不能相信那柔和怡神的眼睛不過是塗在一塊粗糙畫布上的顏料。"
威尼斯畫派中 , 才華早露並在美術史上留有盛名的喬 99 爾喬內 , 三十歲剛過就死了 ; 而三十歲的提香在藝術上仍在探索 , 他接受了喬爾喬內描繪女性溫柔優雅的長處 , 而使之更具蓬勃的生命力。他受喬爾喬內的啟發而重視風景的研究 ( 給喬爾喬內做助手時 , 他幫助畫了《睡著的維納斯》背後的風景 ) , 這使他在色彩的表現上獲益匪淺。高壽且精力充沛更使提香創造了題材多樣、數量豐富的作品。而越到老年 , 在思想和技巧上越臻於爐火純青的境地。
提香早期作品精緻細膩
後期筆法大膽
威尼斯畫派區別於其他畫派的最大特徵就是其對色彩方面的運用與探索。文藝復興初期 , 佛羅倫斯畫家喬託用含油質比較少的膠料使顏色更加鮮明。由於蛋彩畫乾燥的速度很快 , 使畫家很難銜接 , 難以達到細膩的暈染效果 , 畫面顯得生硬。威尼斯畫家更多地借鑑尼德蘭的繪畫技法 , 尼德蘭畫家楊凡艾克改良了油畫技術之後 , 使威尼斯畫家可以自由地消除輪廓線邊緣的生硬線條 , 代之以光和陰影的交替。同時威尼斯畫家根據自己的視覺經驗和繪畫需要對上述技法加以改進和利用。
美國藝術史學家潘諾夫斯基如此評論道 :" 佛羅倫斯美術依賴於素描、造型的堅實性和由此構成的結構 , 而威尼斯美術卻基於色彩、氣氛以及圖繪般的豐潤與音樂性的和諧。"
從傳統坦培拉畫法的盛行 , 到油畫運用的變革 , 威尼斯畫派的藝術家一直致力於由彼及此的發展。提香更是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
據帕爾瑪 · 喬凡納的描述 , 他 " 習慣在畫面上放置大塊顏色 , 作為下一步刻畫的基礎 : 喜歡用蘸滿固有色的畫筆快速掃過畫面 , 有的地方用大面積的土紅色形成中間調子 , 亮部則用鉛白混合一定的顏色塑造高光 , 如此只用寥寥數筆就能塑造出一個優美的形象 "。十六世紀美術史家、米開朗基羅的朋友瓦薩裡在《藝苑名人傳》中如此評論 :" 提香早期的作品無論近看遠看都十分精緻、細膩 , 但後期筆法更為大膽。"
不僅 17 世紀荷蘭、西班牙的名手直接學習他的經驗 ,19 世紀印象派也從他那裡得到鼓舞。瓦薩裡說他的技巧 " 是以一種印象的方式粗略地完成的。雄勁的筆觸和小點 , 從遠處看來才收到效果。不要以為它不費力氣 , 其實是不斷修整而完成的。這使得圖畫栩相如生 ", 如《烏爾賓諾的維納斯》, 在 15 和 16 世紀的西方 , 大多數畫家並未發現筆觸本身不僅可以使形象更生動 , 且具有一種表達情緒的作用 , 提香則遠遠走在了前邊。
【來源:新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